居鲁士与托米丽司

居鲁士大帝(公元前600或576年-前530年,在位约29-31年)即居鲁士二世,波斯帝国的创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的第一位皇帝。

阿契美尼德帝国(第一波斯帝国)(Achaemenid Empire,前550-前330年)是古代世界最大的一个帝国,历经了200-400年之久。波斯帝国当时占地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人口估计在5000万以上,波斯帝国的中心,位于现在的伊朗地区。

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学家,对波斯帝国的统治者评价,不少都是负面的,唯一的例外是居鲁士大帝:仁慈宽容,创立“大统一,小自治”模式,将50多个国家整合为一。

根据“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描述:前539年,居鲁士的大军围困了当时世界最富庶的巴比伦,但是没有攻城。巴格达建立在幼发拉底河岸边,城门下面的闸门封锁住了从河流进入巴格达的可能性。

居鲁士查清了这些情报,趁着巴比伦节日之夜派出大军“从上游截断了河水”,使幼发拉底河的水位突然降低到低水位,波斯精兵趁着夜色,从河底钻过城门下面的闸门,进入了固若金汤的巴格达。高大坚固的巴比伦城墙,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第二天,居鲁士大帝入城,废黜了巴比伦国王,释放了奴隶,宽恕了所有人。《圣经》记载:巴比伦国王囚禁的以色列人被居鲁士大帝放回到耶路撒冷,并且允许以色列人重建被巴比伦人摧毁的神庙(圣殿)。

希腊人,以色列人,波斯人都记录了居鲁士大帝的伟业和仁慈。 

关于居鲁士的死,“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描述得更加绘声绘色,比司马迁的《史记》里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里出现的一位女王,与以色列的莎美乐和埃及的艳后一样,成为西方艺术中永不凋谢的题材之一。 

中亚有一个马萨革泰人(Massagetae)的国家,“生活方式与服装都类似于斯基台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美丽的女王托米丽司(Tomyris),这个民族擅长骑马和射箭,经常南下侵扰。居鲁士的谋士建议:征服埃及之前,首先必须征服马萨革泰人,免除后顾之忧。于是,居鲁士首先给女王送去了一份“和亲”的建议,当然被女王拒绝了。

“先礼后兵”,居鲁士名正言顺开始了一次远征:从伊朗出发,渡过了锡尔河(Syr Darya,现哈萨克斯坦境内)。托米丽司女王要求居鲁士停止侵略,居鲁士不同意;托米丽司女王又要求双方约定时间和战场,堂堂正正的决战一场,居鲁士同意了。

一开战,居鲁士的军队就大败而逃,托米丽司女王的儿子斯帕尔迦披西斯王子(Spargapises)率领凶悍的骑兵,占领了“仅有少数老弱病残把守”的波斯大本营:这里,堆满了食物和美酒。王子和他的骑兵队伍很快喝得酩酊大醉,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居鲁士的大军返身杀回,俘获了昏睡中的王子。

原来,居鲁士又一次进行了间谍战:他查明,马萨革泰人从来不喝酒,只喝奶。一旦喝酒必定大醉而丧失战斗力。所以,居鲁士先在军营里为王子的军队准备了大量的美酒,然后佯败,诱敌深入……活捉了王子,作为人质。

本来,居鲁士可以开始和平谈判,兵不血刃地再次拿下一块属地。但是,意外发生了:王子酒醒以后羞愧难当,愤而自杀了。

失去了儿子的女王狂怒了,她修书痛斥居鲁士毫无信用,发誓要让“嗜血的居鲁士喝够血”,让他的军队淹没在血海里,并且再次约定“堂堂正正的决战”。实在没有什么台阶可下,居鲁士硬着头皮答应了“堂堂正正的决战”。

女王和王子的悲剧,感动了很多斯基台人的游牧部落。一场空前残酷的战争在哈萨克斯坦腹地展开了,无数斯基台骑兵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大会战,居鲁士大帝遇到了“人生中最为残酷激烈的一场战役”。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没有人知道,互相杀戮进行了多少天。 双方完全杀红了眼,没有任何俘虏的纪录。波斯远征军,几乎全部阵亡,连马革裹尸的机会也没有。居鲁士也死了,后来他的陵墓是空的,只是一个“衣冠冢”。

女王胜利了。但是女王仍不解恨:她割下居鲁士的头,放进装满血的革囊,实践了让“嗜血的居鲁士喝够血”的誓言。后来,她每天都用居鲁士的头盖骨做成碗喝酒,直到她离开人间,去见她心爱的儿子……这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与中国项羽的“霸王别姬”一样,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代代传诵。

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心: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城邦国家,到地区性王国,再到洲际大帝国。最后出现的波斯帝国是中东历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巨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出现,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篇章的总结。尤其是其创立者居鲁士大帝:征战,征服和对被征服者的宽容,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

第一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被希腊灭亡后,进入了希腊化时代(Hellenistic period,前323-前30年)。希腊化时代加上继承希腊文明的罗马帝国时代,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异族统治了约600年。

居鲁士大帝的衣冠冢,获得了一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托米丽司女王的名字,成为了一个罗马尼亚城市的名字。

故  园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

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诉情怀。

漫园草木未识客,遮窗蔽牖户掩盖;

手中执镰不忍动,幽梦惊醒旧尘埃。

眼前窗棂留折印,顽童呼应墙内外;

门后但见教子棍,耳提面命人不在。

甘肃县(9/9)

宕昌:县名。南北朝时期,羌人曾在今宕昌县境建立“宕昌国”,宕昌为羌族部落首领之名。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灭宕昌国后,遂设宕昌总管府。从此,宕昌之名延续至今。

临夏:临夏也称之谓河州(大夏河边的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被誉为“大禹治水的源头”。秦汉王朝时就在此设县、置州、建郡,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镇,茶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镇”之称。

康乐:县名。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始置康乐塞,取“康泰安乐”之意。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康乐县。以后各代建制和地名几经变更?940年复设康乐县至今。

永靖:县名。古称“西羌之地”,1929年始置永靖县,取“永远安定” 之意。

广河:县名。原名广通县,因境内有广通河流过而得名。后因广通地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名,1957年改名广河县。

和政:县名。明代初设和政驿,取“人和政通” 之意,始有和政之名。清顺治初(1644年)改设和政驿站。1929年始置和政县。

东乡族自治县:县名。1955年5月成立东乡族自治县。因此地为东乡族之发祥地,县境内以东乡族人口为主体,故以东乡族名为自治县名。

积石山:县名。因境内有积石山而得名。北宋设积石军,金置积石州,均取积石山名。又因境内居保安、东乡、撒拉等少数民族,1980年6月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甘南: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西南部。

合作:市名。合作原名“黑措”,系藏语,意为羚羊。原为合作乡。195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由拉卜楞迁此,改为合作镇。1996年设合作市。 

临潭:县名。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改美相县为临潭县,以“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得名。

夏河:县名。1928年设县时,因县置在大夏河上游,故名“夏河县”。

舟曲:县名。因境内主要河流白龙江,藏语称之为“舟曲”,舟曲地名由此而来。1955年始置舟曲县。

玛曲:县名。成立于1955年。因黄河环绕县城,当地藏语称黄河为“玛曲”,故以玛曲作县名。

碌曲:县名。古称洮源,因地处洮河上游而得名。洮河,藏语称为“碌曲”,故1955年设县时定名“碌曲县”。

迭部:县名。北周时置迭州,唐代称叠州。1961年置迭部县,以迭山得名。

卓尼:县名。因卓尼古寺得名。卓尼是藏语马尾松之音译。相传元朝时曾在此地建寺,以寺内有两棵高大的马尾松而得名,自此始有卓尼地名。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设卓尼土司千户所。1950年成立卓尼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为卓县。

甘肃县(8/9)

陇南(武都):武都区。周秦为白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故址在今西和县洛峪乡。东汉武都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永嘉之乱后为杨氏所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武都郡于石门县。石门以地有天然石门坎而名。同年又置武(阶)郡,郡治地以拾级而上得名。后魏置盘堤县,“以盘堤山得名”(《旧唐书·陇右道·武州》)西魏大统元年(535)置武州,因远离天池大泽省“都”,以扬武为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更武州曰阶州,治兰皋镇(在康县境)。阶州之名据乾隆《阶州志》云:“因旧城地处陡峻,由城门而上如升阶然。”金元仍之。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五年(1372)建千户所城于万寿山东,即今治。”(同治《武阶备志》)洪武十年(1377)复为州。1913年改阶州为武都县。县名始于郡名,沿称至二十一世纪。2005年,陇南撤地设市,武都县改设为武都区至今。

成县:县名。古称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因古成州而得名,相沿至今。

康县:县名。原名永康县,建于1929年,取“永宁康泰”之意。后去“永”字而改名康县。

文县:县名。古称文州。文县地名沿用“文州”而来。自南北朝时氐人在此创建“阴平国”割据政权后,百余年来武力相争,战乱不息。北周明帝时平定战乱,决意偃武修文,实行“文治”,故置州时封名为“文”,到明洪武四年降州建县,始称文县,沿用至今。

徽县:县名。古称徽州。因境内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始有徽县之称。

礼县: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县时,才正式定名“礼县”。

西和:县名。源于州名。南宋改古岷州为西和州。明初降州为县,西和县名沿用至今。

两当:县名。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两当县始建于北魏时期(439年),沿袭至今。

甘肃县(7/9)

镇原:县名。镇原之名始于元朝。因唐代此地称原州,宋、金时曾设镇戎军(州),故元代合并镇戎、原州时称为镇原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镇原州为镇原县,沿袭至今。

定西: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名由来,宋时称兰州附近的西头城(今榆中三角城)为定西城,含安定西边之意,其后西头城改为通远军,遂将定西之名移到努札堡,改名为定西城,这就是定西名称的最早来源。金皇统三年(1143年)始设定西县。定西盛产胡麻,历年播种胡麻15万亩左右,所产油品营养丰富,色味俱佳。定西有扁豆之乡之称,每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左右,其种子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热解署之效,并向外出口。洋芋为定西特产,味美质优,近几年远销上海、广州等地。定西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遗存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衡器等屡有发现,故有古迹之乡之美称。

通渭:县名。通渭县名始于宋朝。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曾于擦珠谷(今什川古城沟)筑通渭堡,10年后置通渭县。通渭之名,取此地道通渭州之意。

临洮:县名。古称狄道,因此地为狄人(古代少数民族)行经之道,故名“狄道”。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以其地临洮河而得名。

漳县:县名。古称鄣县。明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富国”而改名漳县,相沿至今。

岷县:县名。古称岷州。,因境内有岷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岷州为岷县。岷县盛产当归等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

渭源:县名。以地处渭水源头而得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分陇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阳县为渭源县。据《水经·渭水注》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谓水出焉”,故名渭源。

陇西:县名。因位于陇山之西头而得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隋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