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武都):武都区。周秦为白马氐羌地。秦置武都道,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故址在今西和县洛峪乡。东汉武都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永嘉之乱后为杨氏所据。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武都郡于石门县。石门以地有天然石门坎而名。同年又置武(阶)郡,郡治地以拾级而上得名。后魏置盘堤县,“以盘堤山得名”(《旧唐书·陇右道·武州》)西魏大统元年(535)置武州,因远离天池大泽省“都”,以扬武为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更武州曰阶州,治兰皋镇(在康县境)。阶州之名据乾隆《阶州志》云:“因旧城地处陡峻,由城门而上如升阶然。”金元仍之。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为县。“五年(1372)建千户所城于万寿山东,即今治。”(同治《武阶备志》)洪武十年(1377)复为州。1913年改阶州为武都县。县名始于郡名,沿称至二十一世纪。2005年,陇南撤地设市,武都县改设为武都区至今。
成县:县名。古称成州。明朝初年降州为县,因古成州而得名,相沿至今。
康县:县名。原名永康县,建于1929年,取“永宁康泰”之意。后去“永”字而改名康县。
文县:县名。古称文州。文县地名沿用“文州”而来。自南北朝时氐人在此创建“阴平国”割据政权后,百余年来武力相争,战乱不息。北周明帝时平定战乱,决意偃武修文,实行“文治”,故置州时封名为“文”,到明洪武四年降州建县,始称文县,沿用至今。
徽县:县名。古称徽州。因境内山川秀美,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驿而得名。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始有徽县之称。
礼县:县名。源于地名“李店”。唐、宋时期,礼县东北部属长道县,县治在李店。元置李店元帅府。后因“李”字凡俗,借文雅的同音“礼”字代替,直到明成化九年(1473年)置县时,才正式定名“礼县”。
西和:县名。源于州名。南宋改古岷州为西和州。明初降州为县,西和县名沿用至今。
两当:县名。因境内有两当河而得名。两当县始建于北魏时期(439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