逊尼教派与什叶教派

逊尼教派和什叶教派在信仰的根基、证言的内容、领袖的身份、救世主的信念、祈祷的方式和法学的流派等方面存在区别。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拥有约20亿信徒,其中大约85%属于逊尼教派,15%属于什叶教派。这两个教派的分裂源于7世纪初期,当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社会面临着谁来继承他的领导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矛盾并最终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义和传统。

一、信仰的根基

逊尼派和什叶派都相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即只有一个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以及古兰经是真主的启示。但是两个教派在信仰的根基上有所不同。逊尼派基于五功:念,即宣誓只信奉真主和穆罕默德;礼,即每天五次朝向麦加祈祷;斋,即在斋月期间从黎明到日落禁食;课,即向穷人和慈善机构捐献部分财富;朝,即至少一次在一生中到麦加朝圣。

什叶派基本上也遵循这五功,但是还增加了两项:戒,即为真主而奋斗;善,即命令行善。

二、证言的内容

证言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信条之一,也是成为穆斯林的必要条件。逊尼派和什叶派在证言的内容上有所不同。逊尼派为“没有别的神,只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但是什叶派加上了“阿里是真主的亲密伙伴”。

三、领袖的身份

领袖在伊斯兰教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逊尼派认为领袖是穆斯林社会的政治和宗教领导者,他们应该由穆罕默德的同伴或者他们的继承者选举产生,而不一定要是穆罕默德的血亲。逊尼派认为领袖是普通人,不具有神圣的地位或者特殊的知识,他们的作用是维护伊斯兰教的法律和传统。逊尼派历史上有四个公认的正统哈里发,分别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

什叶派则认为领袖是穆斯林社会的精神和道德领导者,他们应该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也就是阿里和他的儿子侯赛因以及他们的十二个继承者。什叶派认为领袖是无过失的,具有神圣的权威和隐秘的知识,他们的作用是解释伊斯兰教的真理和指导穆斯林的行为。什叶派历史上有十二个公认的伊玛目,最后一个是穆罕默德.阿尔.马赫迪,他在874年隐没了,但什叶派相信他会在末日前回归。

四、救世主的信念

救世主(mahdi)在伊斯兰教中是指一个将在末日前出现,消灭邪恶,建立正义和和平的人物。逊尼派和什叶派对于救世主的信念也有所不同。

逊尼派认为救世主是一个未知的人物,他会在耶稣降临之前出现,与耶稣一起对抗假基督,并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和荣耀。

什叶派则认为救世主就是他们的第十二个伊玛目穆罕默德.阿尔.马赫迪,他已经出生并隐没了,但仍然活着,并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等待着回归。什叶派相信马赫迪会在一场大混乱之后回归,并与耶稣一起对抗假基督,并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什叶派政权。

五、祈祷的方式

祈祷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礼拜之一,也是每个穆斯林每天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逊尼派和什叶派在祈祷的方式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1,逊尼派在祈祷时会把双手放在胸前,而什叶派则会把双手放在两边。

2,逊尼派在祈祷时会用一块小石头或者木头作为额头触地的垫子,而什叶派则会用一块泥土或者陶瓷作为垫子,以表示他们与穆罕默德和阿里的亲密关系。

3,逊尼派在祈祷时会跟随领祷者的动作,而什叶派则会稍微延迟一点,以表示他们只服从真正的伊玛目。

4,逊尼派和什叶派在祈祷的次数上也有不同,逊尼派每天五次,而什叶派可以把中午和下午的两次合并为一次,以及把晚上和夜间的两次合并为一次,从而每天只需三次。

六、法学的流派

法学是伊斯兰教中研究和解释伊斯兰教法律的学科,它主要依据古兰经、圣训、共识和类推等来源。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法学的流派上也有所不同。

逊尼派有四个主要的法学流派,分别是汉非里、马利基、沙菲耶和汉拔里,它们主要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和偏好,但是基本上相互尊重和容忍。

什叶派有一个主要的法学流派,就是贾法里,它是以他们的第六个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命名的,它主要依据古兰经、圣训、理性和社区利益等来源。

哈里发与苏丹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应该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

1、哈里发 (Khalifah) 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古兰》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早期执掌“乌玛”宗教和政治权力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再后,“哈里发”为伍麦叶、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者所袭用,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哈里发(Khalifah) 穆罕默德继任者的称号。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后继者”、“代位者”。穆罕默德以后4位继承者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习称四大正统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以后伍麦耶和阿巴斯王朝及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都沿用此称号。1924年被土耳其共和国下令废除。中国伊斯兰教对在清真寺习经者及当代经学院学生变用此称号,俗称“海里凡”意为“接班人”。

2、苏丹(阿拉伯语:سلطان‎,Sulṭān,阿拉伯语发音: /ˈsulˈtˤɑːn/))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这词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阿拉伯语:سلطنة‎)。

伊玛目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领拜人”、“表率”、“率领者”。指清真寺内率领穆斯林群众举行拜功的领拜师,与中国清真寺的阿訇相同。什叶派强调伊玛目的宗教性,指伊斯兰宗教团体组织内部地位最高的领导人,即宗教领袖。在逊尼派中,伊玛目一词没有宗教领袖的含义,多用于称呼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经注学、哲学等领域的高级学者,以及各伊斯兰教学派的思想、理论奠基人。

Word 的回车

word里有软回车和硬回车两种回车,其实中间还有个“薛定谔换行”。

软回车是按Shift+Enter产生的,当在word里打开显示所有标记,就会发现一个向下箭头,可以达到换行的效果,但是上下文还是同一个段落,在设置样式的时候上下还是一个整体。软回车在word里的符号是^l,它的ASCII编码是chr(11)。

在word的“查找”和“替换”窗口无论是否勾选“使用通配符”,既可以用^l也可以用^11,注意,是(1)查找和(2)替换时无论(3)勾选通配符和(4)取消使用通配符,这几种情况分别都可以用^l或^11,这很重要,因为不是所有符号都支持。

硬回车是按下回车键产生的,同时作为段落标记和回车,可以把上下文分为两个段落(Paragraph),可以设置不同的样式(大纲级别、行距之类的),它在ASCII里的编码是chr(13),在word里的符号是^p。

和软回车不同的是,查找、替换、使用通配符这几种情况下,^13和^P不是都支持的,简单的说,只有在“查找+使用通配符”这一种情况下才能使用^13。

为什么会这样?^13和^p有什么区别?

这就要提到下边“薛定谔换行”。

当需要把软回车替换为硬回车时,通过替换框中将^11替换为^13,发现向下箭头变成了普通的硬回车符号,但是,这个回车符和普通回车符不同,光标可以放在回车符后边,这本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如果改变上下段落的样式,会发现相邻的段落样式也改变了,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个假的段落标记“薛定谔换行”,也就是^13和^p的差别。

^13和^p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在VBA中的VBA.ASC值都是13,word会把^13自动转换为^p,但是当从文本文件等其他地方把包含^13的文字直接复制进word,它就出现了,在排版过程中尤其是通过VBA操作word文档时候可能掉进这个陷阱,包括上边提到的把^11替换为^13时,这时候需要通过复制、选择性粘贴,word才会把^13转换为正常的^p。

以色列的阿拉伯军人:绰号“背教者”,哈马斯最惧怕的以色列尖刀

【引言】

在以色列,存在这样一部分武士,令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较为忌惮。他们是以色列的阿拉伯武士,其正式名称为“德鲁兹人”,亦有“背教者”这一别称。

【一、德鲁兹人的宗教来历】

在以色列军事体系中,德鲁兹武士是一支强大且特殊的力量。其内部高度联合,假使遭受他人冒犯,他们会毫不迟疑地以“恐怖手法”向敌人施行报复。

哈马斯对德鲁兹的害怕,首要源自于前史方面。

德鲁兹实质上并非民族,其并非依据民族概念构成,而是以宗教为基础构建的。在中东诞生的三大教派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者皆源自同一源头,即古犹太教!

在古犹太教的传说中,上帝与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达到协定,其自己及其民众将成为神之选民。经由亚伯拉罕的传承,犹太教得以诞生,其最初的引领者为摩西。这以后,犹太教衍生出分支,即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德鲁兹身世于伊斯兰教家庭,伊斯兰教存在分支,其间包括逊尼派与什叶派,而德鲁兹归属于什叶派。什叶派亦有众多分支,德鲁兹乃是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德鲁兹教派的成员。

该教派的理念,与伊斯兰教大都分支教派难以契合,且伊斯兰教本身具有激进特质,致使德鲁兹教派遭到针对。故而,德鲁兹教的信众从心底以为,自己与阿拉伯人有所不同。

【二、伊斯兰教的“异端”】

德鲁兹人遭受针对后,离开埃及,抵达彼时为阿拉伯人所占据的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觉得这些德鲁兹人皆为笃信伊斯兰教的信徒,故而未加为难,允许其在此地世代繁衍开展。

如前文所述,德鲁兹教确属伊斯兰教领域,但是在宗教行为与思维层面存在极为实质的差异。就行为差异而言,德鲁兹教相较传统伊斯兰教,“规约”较少。其在经济方面无需缴纳天课,在饮食方面无需封斋,在身体方面无需施行割礼,在宗教活动方面不存在朝圣环节,亦不会建立清真寺。

其次为思维层面的差异,传统伊斯兰教所信仰之神为真主安拉,而穆罕默德乃安拉遣至人间的使者。德鲁兹教派却觉得,安拉的使者是 11 世纪法蒂玛王朝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哈基姆于晚年声称自己为第七代“伊玛目”,即为藏匿于人间,然在关键之时会现身的先知。

传统穆斯林的行事,你一项未从,对传统穆斯林所信仰的穆罕默德,你未予爱崇,反倒将前史上的一位暴君视作信仰,并声称此为“活主”。就行为与宗教思维而言,德鲁兹教与伊斯兰教存在实质差异。

伴随前史的烽烟硝烟,德鲁兹人的分布继续演化。二战完结后,中东地区形势愈渐明晰,各国陆续完成独立,德鲁兹人的分布也由一个含混的区域,转为切当的国家。

二战完毕后,德鲁兹人首要聚居在黎巴嫩、叙利亚与以色列。这三个国家国情各异,对德鲁兹人的情绪亦有不同,致使德鲁兹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三、以色列的德鲁兹人】

身为阿拉伯家庭中的德鲁兹人,于犹太人的地域中,他们的生活情况如何呢?事实上,德鲁兹人并未把本身视作阿拉伯人,而是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特且独立的集体。

自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德鲁兹人在对以色列戎行的作战中情绪较为消极,乃至可以为他们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存在予以默认。此种情形令阿拉伯国家极为不满,原本宗教方面的不合已然为矛盾的加剧埋下危险,在外人进攻之时,若不施以援手,那无疑就是异教之举。

在心思与物理的两层打压之下,德鲁兹人对相同遭受排斥的以色列产生了更多的好感。故而在第一次中东战争迸发时,德鲁兹人融入了以色列国家之中。

现今,以色列的德鲁兹人数量达10万,为该国第四大少数民族。虽然其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就军事素质而言,德鲁兹人是以色列较为信赖的武士。

在以色列,除德鲁兹人外,尚有其他族裔的阿拉伯人。出于对犹太战士在战场上安全的考量,这些阿拉伯人可免服兵役,但是此规定对德鲁兹人并不适用,他们依旧需遵循“全民皆兵”之方针。

德鲁兹人不只参加了多场中东战争,还投身于入侵黎巴嫩的著名战争,其在战场上表现卓越,为以色列军方所垂青。但阿拉伯穆斯林们目击本教教徒向自己人开战,对德鲁兹人可谓痛恨备至,故而大都阿拉伯国家将德鲁兹称作“背教者”。

论及德鲁兹人在以色列所受待遇,依笔者个人之见,起先如度蜜月,而后则似历经七年之痒。在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竭力拉拢德鲁兹人,既认可德鲁兹人宗教的独立性,又允许18岁的德鲁兹人服兵役,且有能力者可参加以色列的政治活动。

1948 年以色列在其独立宣言中声称,该国所有公民均可获得全然相等的社会及政治待遇,且此待遇与宗教信仰毫无相关。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起先确实如此,但是当下情况已然不同。众多德鲁兹人纷繁诉苦,称身处犹太国家的他们,为其奉献力量,于战场奋勇拼杀,得到的却是阿拉伯人的待遇。而此类抱怨,大都源自德鲁兹女人。在以色列国家,男性须应要求从军,女人则可自行决定是否从军。

但是,她们的老公已投身军旅,假使她们亦选择从军,那其背后的家庭又该如何照料?正因如此,德鲁兹女人于以色列的生活较为艰难。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教育方面,与德鲁兹男性的差距均较为明显。

德鲁兹族是一个巨大的族群,其具备深沉的前史沉淀、联合的民族特质以及勇敢的战斗风貌。他们被视为伊斯兰教的“叛教者”,在阿拉伯国家眼中是有罪之人。但是,在此次巴以抵触中,德鲁兹武士已然进入作战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