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历史故事之秦晋之好

秦人先祖本为殷商嬴姓部族,周朝时在西北地区立国,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后。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号曰“秦嬴”。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经过百余年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晋国则是周天子分封的姬姓小宗属国,首任君主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母亲是齐太公吕尚之女、王后邑姜。晋国自晋献公时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鼎盛时,独霸中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局部的广大地区。

秦国和晋国,一个是因功受封的后起之秀,一个是出身高贵的老牌诸侯,疆域比邻,又都有雄主相继出现,独霸西戎的秦国想图谋中原,必要突破晋国的阻碍,而晋国欲长期称霸中原,则须遏制秦国东进的势头。两国之间的战争曾经持续不断,自前627年至前558年,60多年间,秦晋经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栎之役、迁延之役等重要战役,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秦晋大峡谷中下段的黄河西部区域)的诸多城池。

两个大国相爱相杀,拼命厮打的同时,也曾经有过骨肉相连的亲情岁月,那便是秦晋之好。出于政治考虑的联姻固然动机不纯,但血脉是不掺假的,大国博弈之下,兴许尚存那么一线温情,便被后世念念不忘。

前656年,即秦穆公四年、晋献公二十一年,秦国第九位国君嬴任好,迎娶晋国第十九任君主姬诡诸之女、晋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为妻。秦晋两国各自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雄主,成为了翁婿,从此血脉相融,纠葛不清。也是这一年,在晋献公宠爱的夫人骊姬诋毁陷害之下,太子申生被逼自尽,公子重耳、夷吾逃亡在外。前651年,晋献公去世。夷吾在姐夫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做了国君,是为晋惠公,又在灾荒年得到秦穆公的援助,可他却屡屡背信弃义,导致在韩原战败被俘差点被杀,幸亏姐姐穆姬舍命求情,终得以回国,死后传位给儿子圉,是为晋怀公。而怀公生性刻薄,不能容人,晋国上下,人人自危。

此时,带着赵衰等人在外逃亡多年的晋公子重耳恰好辗转来到了秦国。对晋惠公、怀公父子二人都很失望的秦穆公,决定扶持重耳回国夺取政权,还把自己的女儿文嬴嫁与重耳为正妻,另外陪嫁了四个媵妾以示隆重,这其中便有秦穆公的另外一个女儿怀嬴。怀嬴本来是晋怀公子圉当年为偷跑回国继位而丢在秦国的前妻,论辈分算是重耳的前侄媳妇。想必这样的联姻,重耳并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所以才有了《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里的这段描述:“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后人据此提炼出秦晋之好、秦晋之匹、秦晋之缘等成语,以形容美好匹配的联姻。可对怀嬴的出现,重耳应该是不满的,以至于在怀嬴侍奉他盥洗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来,惹恼了这位秦国公主。

怀嬴一怒,重耳有点怕了,毕竟人家娘家是强大的秦国,何况自己的智囊赵衰给分析得很清楚:“《礼志》有之曰:‘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也,又何疑焉?”现在正有求于秦国,联姻是合作的前提,怎么敢嫌弃怠慢人家的公主呢。于是,重耳赶紧找补,脱去上衣,像囚犯那样谢罪,随后又按周礼重新迎娶了怀嬴,以表达对秦国的尊重。

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赵衰等人的簇拥下,回到晋国都城曲沃,秦穆公派人杀死晋怀公,扶持重耳当上了国君,即为晋文公,晋国由此开启称霸天下的巅峰时代。

晋国历史故事之曲沃代翼

晋文侯的遗产

晋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公元前780年——公元前746年在位,晋国第十一人国君。曾在周幽王之乱中护送太子宜臼东迁,建立东周,诛杀周携王,为东周初年局势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为后来的“曲沃代翼”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太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不顾大臣师服的反对,将晋国重镇曲沃封给自己的叔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师服:“建立国家应该本大而末小,即君主的力量、地盘应该大于臣下,才能够巩固统治地位。但是您却将曲沃封给成师,这就是破坏了等级的制度,肯定会危害其自身的统治地位”。因为曲沃的面积比当时晋国的翼城还要大,这显然是违反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曲沃桓叔的野心

公元前739年,晋国大臣潘父刺杀了晋昭侯,准备迎纳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我在曲沃经营多年,深得民心如今时机已到,是时候夺取晋国国君之时了”。桓叔趁机发兵翼城,但是晋国国人起兵反抗,曲沃桓叔失败退回了曲沃。晋国人拥立晋昭侯之子公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了潘父等人。史称“曲沃代翼第一战”,曲沃战败,晋君获胜。

曲沃庄伯的挑衅

公元前731年,桓叔成师去世,其子庄伯继承其父之位。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派人到晋国都城翼城弑杀了晋孝侯,晋国人在荀国等诸侯国的援助下击败了曲沃庄伯,晋人拥立晋孝侯之弟公子隰为君,是为晋鄂侯。史称“曲沃代翼第二战”,曲沃败,晋君胜。

诸侯援助的失败

曲沃庄伯失败,联合郑国、邢国,并贿赂周王室出兵助阵。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派出了两位大夫领兵助阵,但是由于分账不均,周桓王转而支持晋鄂侯,派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再次失败退回到了封地,史称“曲沃代翼第三战”,曲沃战败,晋君胜。

曲沃武公的崛起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武公继承其父之位。曲沃武公比起父、祖更加有手腕,利用外交手段,再次贿赂周王室和周边的诸侯国,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对晋国发动了进攻,掳走了晋哀侯。公元前706年,诱杀了小子侯。周桓王派兵维和,曲沃武公退回曲沃。

曲沃武公的胜利

公元前678年,经过67年的内战,曲沃武公终于攻占翼城,杀死了晋侯緡,灭了晋国大宗。为了防止周天子的干涉,曲沃武公将缴获的宝贝全部用来贿赂周天子,周天子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位居诸侯之列,史称“晋武公”。从此,曲沃桓叔一脉切底打败了晋文侯一脉,成为了晋国的大宗。

晋国历史故事之守信降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

说的是公元前635年冬季,晋文公包围了原国,晋文公之所以包围原国可能是因为平定王子带作乱有功,周襄王便将原国封地赐给了晋国,当晋国去交割时,遭到了原国的拒绝。晋文公本是个政治高手,不硬抢,只是包围原国,按兵不动,并定下规矩,限三日之内拿下原国,仅带三天粮草。但没想到原国与晋军耗了三天,毫无投降之意。无奈,三日期限已到,晋文公为了守诺准备下令撤离。这时,间谍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原国将准备投降,请稍等。”晋文公说:“寡人已下军令,如今三日期限已过,必须要撤离,信誉乃国家重器,民之所庇,若不讲诚信,即使得到了原国,又拿什么去统治原国臣民?”然后退兵一舍(三十里)。晋文公的这个装模作样的举动果然比利箭大炮还利害,感动得原国人唏哩哗啦的,原国人开城投降,心服口服的归顺晋国。晋文公便把原国国君原伯贯迁到冀(稷)地(在今山西河津市)。

晋国历史故事之退避三舍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晋献公和狐姬之子。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长大成年。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即位的时候,重耳已经二十有余了。公元前666年,骊姬受到宠爱,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于是就蛊惑晋献公,导致太子申生自尽。接着,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非常生气,认为他的儿子在搞什么阴谋,于是就派人去讨伐蒲城。重耳翻墙逃走,被人追上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

公元前650年,夷吾即位,他担心重耳会威胁自己的统治,因此派人追杀重耳,重耳开始了逃亡生活,到卫国,没有人搭理他,辗转到了齐国,齐桓公以厚礼招待他。后,齐桓公去世,齐国内忧外患不断,重耳离开了齐国,先后到达曹国、宋国、郑国,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楚成王用对待诸侯之礼接待他,重耳十分谦恭。后楚成王设宴席款待重耳,在宴席上,楚成王说:“若您将来能回到晋国,您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这些大王您都有,不知道用什么厚礼来报答。”楚成王说:“虽然如此,您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晋楚两国兵戎相见,我将退避三舍。”

四年后,即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联合其他诸侯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晋国制定作战计划,先攻打曹、卫,以引诱楚国北上,但楚军并不上钩,仍然猛攻宋国,宋再次向晋军告急。当时的情境,晋文公想救援宋国就应攻打楚国,但是因为楚国曾对晋文公有恩,晋文公不想攻打楚国,因此他想放弃对宋国的救援,可宋国也对晋国有恩,如果不救,必会失掉宋国,陷于战略被动地位,晋文公为此举棋不定。

后来,晋文公让宋国用土地贿赂秦、齐,请两国出面求楚退兵,并告诉楚国这件事,制造秦、齐与楚国的矛盾,一面分曹、卫之地与宋,坚定宋国抵抗楚国的决心。楚国不愿放弃曹、卫,齐、秦为得到宋国的土地便不愿与楚国结盟,最后与晋国结成同盟,兵锋直指楚国。

楚成王见晋军攻破曹、卫,并与齐、秦结成了联盟,中原形势已变,命令楚将子玉撤军,而子玉不听,反而请求增援,楚成王接受了其请求。

楚将子玉带军北上攻打晋军,进逼陶丘,气势逼人,晋文公为避其锋芒,诱使子玉轻敌深入,便后撤九十里,到达城濮。此时,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兵法所使,诱敌深入。

楚将子玉紧随其后,到达城濮,并扬言:“一定要晋国灭了!”战争开始,晋军用虎皮把战马蒙上,敌军士兵吓得四处逃窜。接着,晋国又让战车拖着树枝装作大军假装逃跑,楚军受骗追击……最终,楚军由于骄傲轻敌,大败,子玉自杀身亡。

城濮之战使得晋国声誉大增,晋文公成为春秋霸主,各诸侯国纷纷向晋国朝贺。晋文公虽然只在位9年,但是为晋国以后的繁荣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伯益

伯益是上古时代人,“伯”是爵位,“益”是名字。伯益为黄帝姬轩辕的后裔,通兽语为虞官,掌管畜牧养殖。

伯益,也叫伯翳、柏益,又称大费,黄帝的六世孙,大业的儿子,东夷部落首领,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女儿许配他为妻。舜时,伯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泽和畜牧养殖。夏启继位后,其子大廉继承伯益之位,建立古黄国,大廉是廉氏、黄氏等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大廉的后裔非子,在西周封地于秦,建立秦国,后逐渐强大灭“六国”诸侯,建立了一统的大秦王朝。

据统计,仅秦国嬴姓君王及其公族共演支出26姓,计有:赵、秦、葛、费、廉、黄、梁、蓝、徐、缪、裴、马、饶、谷、车、仰、池、桑、逯、益、况、伯、百、江、子车、壤驷。 伯益的著名后裔有:大将军廉颇、秦始皇嬴政、赵武灵王、春申君黄歇、西汉丞相黄霸、东汉孝子黄香、大齐黄巢、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明清时期黄宗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