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镇

所谓“五镇”即指:山东东镇沂山、浙江绍兴南镇会稽山、陕西宝鸡西镇吴山、辽宁北镇医巫闾山、山西中镇霍山。

东镇沂山

沂山为沂蒙山主脉之一,旧名为“东泰山”,又称“东小泰山”。在山东省临朐与沂水县交界处,素有“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之说。有古齐长城绵延山巅,又以“石奇、谷翠”著称。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周围有29座山峰,风景幽美。百丈崖瀑布汇诸泉之水倾泻而下,十分壮观。玉皇顶上有巨大的“探海石”,是观东海日出最佳处。“沂山晚翠”风景极佳,现有环山公路可达山顶。

南镇会稽山

会稽山又名苗山、茅山。在浙江绍兴城外,为佛教、道教胜地。松竹交翠,繁花似锦。山麓著名的古迹禹陵、禹庙及南镇庙、禹穴寺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英雄大禹的佳话。相传禹王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后人就立庙、建亭、树碑来纪念他。

中镇霍山

中镇霍山又名“霍太山、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境内有华夏唯一现存的州级官衙霍州署,相传为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恭的帅府行辕。据《禹贡》注,最早为中国古代冀州之镇山。尧帝时期,霍山雄居五镇名山之首,商以后始号中镇。隋开皇十四年册封为中镇,迄今历时1400余年。霍山自然风景景观多,名目更多。古时霍山山水皆佳,更兼松柏披挂,煞是一派美景,满目仙风。

西镇吴山

吴山又称为“吴岳”,在陕西省宝鸡市于陇县交界处。共有17座山峰,其中尤以镇西峰、会仙峰等著称。另有真人洞、餐霞洞、神雷洞、凤凰石、元鹤巢等风光名胜,秀丽多姿,康熙皇帝曾赐“五峰挺秀”的御匾。在吴山东侧不远处,有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的吴岳庙建筑群,现存者多为明代所重建。吴山同时是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

北镇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简称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县境内,山名在满族语里的意思是“翠绿的山”,为东北三大名山(另两山为千山、长白山)之首,其山形奇特,回环掩抱,有六重之多。闾山风景优美: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资百态的苍松翠柏;水丝如帘的石棚飞瀑;梨花巧构的“香雪海”,真可谓人间仙境,壮美瑰丽。这里最著名的风景区是观音阁一带的望海寺、老爷阁、旷观亭、古佛。

四渎八流

古人对于我国山川地理的认识是非常早的,有所谓“三山五岳”、“四渎八流”等说法。今天咱们来聊聊所谓“四渎八流”,说的是哪些河流?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四渎”都源出名山,其中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古人最早的时候把河称为水,在他们看来,四条最大的水分别是:江水、河水、淮水、济水。现在来看,只有济水沿用了古代的名称,其他的都改了。

今天,淮河、黄河、长江都还在日夜奔流,唯独济水早已消失,只留下济源、济宁、济南这些地名,佐证着它曾经的存在,济水下游的一段河道被黄河侵夺,记忆着一条古水的足迹。长江、黄河、淮河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济水。古时的济水来自海拔1700多米的济源王屋山,王屋山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愚公移山》里边太行、王屋二山,就是这个王屋山。

据《尚书·禹贡》记载,当年的济水经河南温县,至荥阳、封丘、开封、兰考等地,流入齐鲁大地,再经定陶、菏泽、巨野、济宁,绕梁山,过东阿、济南、济阳等地,最后汇入渤海。现在,济水已经不复存在,他的河道被黄河征用了。而之前黄河在北线的河道,形成了以海河为主的河流系统。

然而,这条消失的济水,却被历代帝王给予特殊的恩宠,享受到水系崇拜中最高的礼遇,被尊为四渎之首。济水能够成为四渎中最受称道的河流,因为它是四条河流中唯一清流入海的河流。在中国人看来,清浊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水质,更可以象征人的品质。既然四渎都具有神性,那么能够在其他三渎皆浊的情况下独清的济河,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管理它的神在品德上更为高尚。

“四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这些河流的名字又衍生了很多地名,诸如渭南、洛阳、汉阳、沔阳、颍川、颍阴、汝南、汝阴、泗水(县)、沂南(县)、沂水(县)、临沂等等,遍布于华夏大地。

与四渎相比,八流名气不遑多让。比如黄河的支流渭水,泾渭分明即来源于此,系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不过沧海桑田,目前已变为泾河水浑,渭河水清了。洛河更是厉害,其与黄河交汇的中心地区被称为“河洛”,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河图洛书,河洛文化,伏羲、周易……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泗水是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弟子们经常游玩的地方,曾经在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八流”中的沂水最小,而且先流入泗水再流入淮水,是支流的支流,但因为它发源于神圣的泰山,所以跻身于名水之中。

四渎八流,一方面承载着中原文明的发源、兴起、发展,另一方面也记录并将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历史记忆。古人对于四渎五岳是当做神祇来信奉、祭祀的,现在的我们似乎对四渎八流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敬畏了,但是四渎八流却依然在滋养着每一个生活在他们附近的人。

五岳

五岳概况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是闻名全世界的风景。人们这样形容五岳:“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 嵩山如卧”。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文人墨客登五岳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东岳泰山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势雄伟,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

泰山山麓的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天贶殿是岱庙主殿,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画有《泰山神出巡图》。岱庙内陈列的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誉为泰山镇山“三宝”。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城南。海拔2160.5米 ,以险峻著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华山五峰为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为出名的极险之道。

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神庙,创建于西汉,仍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县境内,海拔1300.2米。南岳古木参天,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南岳庙是衡山最大殿宇。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衡山四绝。后又开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新景点。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海拔2016.8米。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势雄伟,遂封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山上怪石争奇,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以幽静著称。恒山景观之最为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上。据恒山志记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琮楼阁40间,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风景优美。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海拔1492米,以峻闻名。嵩顶有峻极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东端中岳庙,是中国最早的道教庙宇。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阳书院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也是中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文化轶事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的“仙迹”;而“五岳”则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五岳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东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乃中国群山中最为尊贵的五座山。

历史渊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上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豫、晋、陕、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故  园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

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诉情怀。

漫园草木未识客,遮窗蔽牖户掩盖;

手中执镰不忍动,幽梦惊醒旧尘埃。

眼前窗棂留折印,顽童呼应墙内外;

门后但见教子棍,耳提面命人不在。

哥萨克骑兵与恰西克军刀

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战刀很多,但是称的上“鹰之利爪”的只有哥萨克骑兵刀:恰西克!他是属于勇士的战刀!

在俄罗斯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制作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KU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萨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撒克刀都是后装或者定做的握把。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