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太一

在上古时期,盘古开辟鸿蒙,创造了天地万物,后来东皇太一创立天庭,成为上古时期的第一个天帝。能成为天帝的神仙,一般都是神仙中的佼佼者,拥有开天辟地的本领,甚至能毁灭混沌,只手可以掌管天地气运。

东皇太一掌管天庭几十万以后,出现了十二祖巫,据说他们是盘古元神的一部分,实力深不可测。后来十二祖巫在昆仑山上大战东皇太一,为了争夺三界主宰的位置,这就是传说中的巫妖大战。相传东皇太一有一件法宝叫做东皇钟,祭出能释放红莲业火,重伤了十二祖巫的元神,但是十二祖巫合力一击,也重伤了东皇太一,导致了东皇太一陨落。

东皇太一陨落以后,进入了帝落时代,天地间再也没有神仙能晋升成为天帝,修为最高的神仙是准天帝,然而他们在真正的天帝面前,依然是微不足道。在漫长的帝落时代时期,女娲娘娘使用泥土创造出了人类,但是那时候的天地间万族林立,人族的实力微不足道,因此很多人认为“人族无大帝”。

然而在凡间,有一个人族少年,名字叫做张百忍,得到了天道气运的加持,拥有龙皇圣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张百忍独自修炼,创造属于自己的修炼法则,最终肉身成圣,成为了一个仙王巨头。后来张百忍去了天外天修炼,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最终成为准仙帝。

前面提到在帝落时代,修为最高的神仙是准天帝,在天地间拥有很多个准仙帝,巅峰修为的神仙有家喻户晓的鸿钧老祖,还有他的三个弟子,也叫做三清,他们的名字叫做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

在昆仑山之上,这是万神之山,里面拥有数不胜数的门派,张百忍回到三界以后,先去了昆仑山,最终以封神榜的名义,以一己之力打败了三清。经过这一战,三清也甘愿成为张百忍的下属,后来他知道三清还有一个师傅,名字叫做鸿钧老祖,在紫霄宫中修炼。

张百忍便去了紫霄宫,跟鸿钧老祖大战一千年,最终打败了鸿钧老祖,从此以后,张百忍成为了天地间最厉害的准天帝。由于张百忍拥有龙皇圣体,得到天道气运的加持,最终得到了鸿蒙紫气。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张百忍经历了九色金雷,也就是最强的天劫,时间长达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最终突破了瓶颈,成为了一个天帝。

晋升成为天帝以后,张百忍创立了新天庭,区别于东皇太一创立的古天庭。新天庭刚刚成立的时候,神仙稀少,张百忍便再次执行封神大战,选择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最终掌管了三界五行,成为了天地间的至高存在。

很多读者会问张百忍究竟是谁?他就是人族出现的大帝,是第一个人族大帝,也就是家喻户晓的玉皇大帝。在《西游记》里面提到玉皇大帝的本名叫做张百忍,在凡间修炼了几十亿年,最终才能成为三界主宰。

由于张百忍曾经打败了三清,所以在《西游记》中的三清,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下属,而准天帝级别的接引道人,他也是玉皇大帝的下属,是五方五老之一。封神榜乃是玉皇大帝的意志,在武王伐纣的路上,鸿钧老祖都不敢违背,女娲娘娘还直接被封神榜的一道红光打伤。

孟婆

中国除了有历史,还有神话,我们其实可以把它们视作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为人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就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与幻想。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流传下来了无数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其中孟婆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的职业是为投胎的灵魂提供孟婆汤,让他们忘却前世的记忆。

那么,孟婆身为一个弱女子,为何在六界之中没有人敢惹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驻奈何桥边,投胎魂灵的必经之路

按照现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人死了就是死了,是组成我们机体的细胞衰亡殆尽的结果,而人死后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只有那些细胞元素会重新回归这个大自然之中,参与新的轮转变换。但是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是要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那就是阴间,阴间与阳间相对照,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其中掌管阴间的机构就是阎王殿。

死去的亡灵来到阎王殿,他一生的经历就会尽数浮现在阎王的眼前,干过得好事与坏事,受过的磨难与嘉奖,都逃不出阎王的眼睛。阎王会考察此人在阳间的所作所为,对他的一生做出一个评判,如果此人活着的时候正直仁义,下辈子就能投胎到一个好人家,开始新的快活人生,而假如这个人在阳间做了很多坏事,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投一个好胎,而是要先经受各种酷刑,偿还了自己的罪孽再去投胎。

每个亡灵投胎以后,拥有的都是全新的一世,所以不能受到前世记忆的干扰,否则会影响到下一世的生活,那么,谁来负责这件事情呢?那就是孟婆了。在通往地府的路上,有条忘川河,河上有一座奈何桥,过了这座桥,就来到望乡台,也有叫做驱忘台的,这便是孟婆的所在,孟婆会用人的魂魄、阳间的药材熬制成汤,要求每一个路过的亡灵喝下去,如果有亡灵不愿意抛却前世的记忆、不想喝孟婆汤,就会被铜管刺穿喉咙强制灌进肚子,所以,没有一个亡灵可以躲得过这一关。

孟婆的身世背景到底是什么?

孟婆虽然听上去是个老妪,很多影视作品也会将其表现成老婆婆的样子,但是孟婆本人其实是个美女,而且她之所以能在六界之中安然自得、无人敢招惹,还掌管着这么重要的阴司职责,是因为她有着不俗的身世背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尧帝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娥皇和女英,后来舜帝即位,尧就把娥皇和女英都指给了舜作为妻子,再后来,舜在征战途中死去,娥皇和女英都对丈夫的去世感到无比哀伤,娥皇更是难以走出这份伤痛,不愿自己在尘世独活,便毅然随着舜而去了,后来,娥皇和舜化作了风神和雨神,用风雨作为自己的躯体,走到哪里都不离开彼此,所到之处便能刮起风、下起雨来,而每当下起雨来的时候,雨丝在风中摇曳,便是舜和娥皇在一同嬉戏了。

风雨两神滋润了无数黎民百姓,因此也在民间受到了很多的夸赞和崇敬。那么,这和孟婆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孟婆其实就是娥皇,孟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人名,而是一个称呼罢了,因为古代的人家在给同一辈的兄弟姐妹排序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称呼其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是区分为孟、仲、叔、季,孟便是最年长的那一个,因为娥皇是大女儿,所以叫做“孟”,又因为她是女性,为了表示尊敬便称其为“婆”,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孟婆这个称呼。

所以,孟婆的背景是相当强大的,她的父亲是尧,丈夫是舜,都位列五帝,自然没人敢轻易招惹她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困惑了,这娥皇明明和舜一起化作了风神雨神,怎么又跑到奈何桥边熬孟婆汤了呢?这是因为,奈何桥边的孟婆虽然用了娥皇的出身,但是被后来的人创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身份,这相当于是同一个人的两种形象罢了,这种情况在神话故事里也不在少数,因为神话本来就不像历史那样严格,掺杂这种艺术创作的成分也很正常。

孟婆身份的另一种说法

事实上,对于孟婆的身份,并非只有一种说法,比如接下来要讲的这种说法,同样流传得非常广泛。这种说法认为,孟婆其实就是孟姜女,孟姜女和丈夫成婚后不久,突然有一天,一群官兵来到家里不由分说便绑走了她的丈夫,原来是要抓他去给秦始皇修筑长城。一转眼,到了冬天,孟姜女想到丈夫离开家的时候都没有带上什么过冬的衣物和被褥,就赶紧带上棉衣,日夜兼程地赶到长城脚下,到处寻觅自己的丈夫。

然而,她找了半晌,也没看到丈夫的影子,一位干活的民夫听了她的描述,告诉她,她的丈夫早已劳累过度死去了,尸骨就埋在了长城里。孟姜女闻此噩耗,不禁觉得天地失色、万念俱灰,当即坐在长城下痛哭起来,想到自己和丈夫还没能长相厮守便阴阳两隔,丈夫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冤屈而死,眼泪便滔滔不绝,哭得昼夜不停,居然把长城给哭倒了,这才让她见到丈夫的尸骨。

后来,孟姜女为了忘掉这段痛苦的遭遇,就熬了能让人失忆的孟婆汤,而孟姜女对丈夫的这份真情,也感动了上天,于是天神便派她常驻在奈何桥边,专门负责给过路的亡魂熬孟婆汤。这种说法从元朝流传开来,随后渐渐在民间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因为这个故事能让人们产生共鸣,所以更加打动人心。

结语:

孟婆作为中国神话里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有着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职责,每个人都好奇死后的世界,而想象力丰富的古人更是创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阴间世界,一世结束的亡灵们在黄泉路上行进,然后饮下一碗孟婆汤,以全新的身份投胎、开启下一世,如此轮回不息,也不失为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

黑白无常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哲学和态度,千百年来皆是如此,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文化的沉淀。我们的老祖先虽然杜撰出了无数的神话故事,用来冲破命运的桎梏,但是内心深处他们还是相信寿命自有天数。

在我们的鬼神文化之中,人死后并不会归于虚无,而是会到阴曹地府。在那里,阳间所犯的罪行,会变成无休止的折磨和刑罚,直至还清所有罪孽。如同阳间的制度一般,阴曹地府的神官们也各司其职。

其中将死之人常常看到的一黑一白,来自地狱的神祇黑白无常就是其中代表。他们也是轮回才到地狱的,那么他们生前又是什么身份?搞清这个问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兴许会发生改变。

其实在各个文明之中,和地狱相关的文化中,必然不能缺少类似黑白无常的角色。他们是灵魂摆渡人,负责将已死之人的灵魂从黄泉路上,引渡到阴曹地府或者地狱,这些人游走于人间和地狱,是索命的象征。

我国神话之中,虽然黑白无常这一形象是固定角色,但是对于其描述却又是不尽相同。这二人,总是以一黑一白的形象出现,所以又叫“黑白无常鬼”。只不过,他们却不是自然出现在地府的,他们也有前世,也有人间的角色。

据说,白无常在人间的时候,名为谢必安。因为他常常面带笑容,所以在神话形象之中,白无常的红舌头会长长的伸出来。虽然面目可怖,但是他却是人们口中的“七爷”,是财运的象征。

和其搭档相同,黑无常也是人间走了一遭才做了鬼差。他在人间的名字是范无咎,和白无常的“斯文”相比,他似乎在形象上更接近钟馗一些。他主平安,是人们口中的“八爷”,因为从头到脚,无论是肤色还是服饰都是玄色,因此才被称作黑无常。

无论是在哪种版本的鬼神故事之中,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不分离,其实这和我们的阴阳平衡哲学文化相关。黑无常主司男性阳气和女性阳气,而白无常负责的是男女身上的阴气。

阳间的灵魂在进入阴曹地府之前,气一定要散去,因此他们二人各司其职,谁都不能少。按照神话中的描述,其实黑白无常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为大多数阳间的人都是正常死亡,而每一个正常死亡的人的灵魂,全部都需要无常接引。而那些死前带有极大怨恨的人、或者类似于姜子牙直接上了封神榜的这种,不在他们的工作名单之上。

其实我国的神话故事,总是和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神话本身就是虚无和架空的。如果不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扯上关系,就无法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神佛崇拜也就不复存在了。黑白无常也是如此,他们在凡间的故事,才是我们认识二人的最好渠道。

根据某一版广为流传的故事,谢必安与范无咎在阳间的时候就形影不离。二人的家族史上就有很深的交情,而他们两个人年纪相仿,因此自幼便是非常要好的玩伴,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有很多。

某次他们二人外出游玩,行至南台桥的时候,忽然天降大雨,两个人都没有带雨具。当时范无咎一人在桥下避雨,谢必安则去拿伞。没想到这场雨越下越大,还未等来谢必安的雨具,他就被涨上来的水淹死了。

为何他不往高处走?其实古时候君子非常注重信誉,谢必安临走之前,告知他在桥下等待。而他怕谢必安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所以硬生生地没有挪动半分位置,这是为了赞扬范无咎的诚信,以及二人的交情之深。

作为好兄弟,谢必安来时不见身影,这时他才知道范无咎是为了信守承诺才葬送了性命,因此痛苦不堪的谢必安,回家后就上吊自缢了。作为结拜兄弟,他不能让范无咎在黄泉路上孤单前行,这也是白无常舌头吐出来的原因。

兄弟二人死去之后,一同来到了阴曹地府,而阴曹地府的阎罗王听闻了他们的故事,被二人的重情重义深深打动。因此,他们并未进入轮回,而是成为了阎罗王手下的鬼差。

二人所负责的事情,就是将阳间四处游荡的鬼魂全部都捉拿归案,“勾魂鬼”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故事虽然有些荒唐,但是若非这种夸张的文学手法,此二人也就无法成为鬼差了,毕竟亡灵那么多,脱颖而出的必定有过人之处。

黑白无常的“配色”造型非常朴素,其实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们和丧葬有关的颜色几乎都是黑白这两种颜色。这与我们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不无关系,阴阳学说最具代表性的外显图形阴阳八卦,其主要配色就是黑白。

在此学说之中,两极的两种颜色分别是阴气和阳气的代表色,这就呼应了我们前面解释的,他们二人分别负责孤魂野鬼的阳气和阴气这一说法。由此可见,我们的整个文化,是我们古老哲学的体现,看似杂乱的故事,都被阴阳哲学暗中统一着。

只不过这里要指出,我们今天所叙述的,只是这两个神话角色的其中一版。关于黑白无常的民间传说版本众多,并没有主流。

在很多版本中,黑白无常并非是正面形象,他们有时候是来自地狱的恶鬼,在很多故事中起到了以暴制暴的作用,专用来惩处那些作恶多端的鬼魂。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我们祖先相信轮回报应、因果转世的信仰特征。

判官

神话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上古时期开始,人们就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产生了畏惧之心,进而将这些无法理解的未知领域通过神话故事表现出来。我国的神话传说大体上可分为上古神话、宗教神话、民间神话和文学神话等四大种类。

在神话传说中,宇宙空间一般被划分为三界,即天界、人间和地府。像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这些道教尊神生活在天界;普通凡人则是生活在人间;而地府则是人们逝去之后的“魂归之所”,传说中要迈过鬼门关、喝过孟婆汤、跨过奈何桥,最后再重新转世为人。

冥界由酆都大帝和东岳大帝统御。酆都大帝,也叫酆都北阴大帝、九幽拔罪天尊等,是紫微大帝在冥界的化身,为阴间鬼魂之宗;而东岳大帝由东岳泰山神格化而来,“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在酆都大帝和东岳大帝之下还有很多冥神,比如十殿阎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等,其中还有著名的冥府四大判官。

判官是古代传说中的阴间官名,冥府有著名的四大判官,分别是:赏善司魏征,罚恶司钟馗,察查司陆之道,阴律司崔珏。

赏善司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魏征的主要成就有:劝降李勣;规劝唐太宗,推行王道;勘定古籍等等。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为何魏征会成为传说中的判官呢?这就要提到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了,在原著里,魏征为天上的武曲星下凡,泾河龙王与袁守城打赌时,私自篡改了雨量和时辰,因而触犯了天条。魏征在睡梦中,奉玉帝之命,监斩泾河龙王。由于魏征生前刚正不阿,并且为官清廉,因此在他死后被封为负责赏善的判官。

罚恶司钟馗

四大判官里,钟馗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一位了。民间和道教信仰里,钟馗身兼数职,是一位“万应之神”,既是门神,又是冥神,还是财神。钟馗原本是唐朝初年终南山人士,他生来样貌丑陋,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科举考试考中贡士之首,但是因为相貌原因失去了状元之位,钟馗不堪羞辱,一怒之下撞上大殿柱子上而亡。唐玄宗感念其性情刚直,赐予他进士绿袍下葬。

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久治不愈,原来是梦里常有一只小鬼来侵扰。钟馗所化的大鬼消灭了小鬼,唐玄宗痊愈。唐玄宗命令吴道子画了一幅钟馗像挂在宫中,自此钟馗成了趋吉避凶的镇宅门神。当钟馗天师手持青锋七星剑时,他就是一位降妖除魔之神;当钟馗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时,他是一位镇宅赐福的门神;当钟馗手持判官笔时,又成了冥府罚恶的判官。

察查司陆之道

陆之道其实与民间小说《聊斋志异》有关,是小说里“陆判”的原型。传说书生朱尔旦与一群学子饮酒作诗时,众学子借着酒兴捉弄朱尔旦,让他把阎王殿里的陆判官背来喝酒,朱尔旦真的把陆判背了回去。后来陆判官竟然和朱尔旦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期间还为朱尔旦换心。陆判官看到生死簿上有朱尔旦的名字,就告诉朱尔旦他的阳寿快到了,不过朱尔旦生性豁达,对此也不以为意,并没有让陆判官帮他增添阳寿。

阴律司崔珏

崔钰是冥府里掌管生死簿的人,他手里拿着判官笔,根据一个人的善恶来决定是否添寿。同样是在神魔小说《西游记》里,唐太宗因泾河老龙阴司告状,前往阴司当面对质。魏征就修书一封,请崔珏判官帮忙,保护唐太宗顺利返回阳间,同时又为他增加了二十年阳寿。关于崔钰的来历,其实原著里魏征已经说明:“崔钰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磁州令,後升礼部侍郎。臣同乡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丰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

钟馗

唐朝的时候,终南山秀才钟馗,家里十分贫苦,父母早亡,他和妹妹梨花相依为命,苦挨日子,但是钟馗人穷志不穷,读书下苦功。他埋头苦读了几十年,学得一脑子文才武略。日日想去闯荡,干一番大事业。

有一年,京城又临考期,钟馗想进京赶考。但家境贫穷,身无分文,上不了路。一天,附近长明寺中来了一个钱塘富商杜平,他正在向灾民施舍钱粮。钟馗早有耳闻,就到长明寺求见,两人谈得十分投机。杜平见钟馗相貌堂堂,志向远大,才学出众,就与钟馗结为金兰之好,送他银两进京赶考,同时还打发个小婢侍候梨花。钟馗在路上晓行夜宿,急急赶向京城。在途中得病,但他还是跌跌撞撞地赶路。

有一天黄昏过后,月黑风高,来到一处山野坞,在昏迷中叫一群鬼“打了墙”,众恶鬼见钟馗相貌堂堂,妒恨得连声怪叫。有个怪头怪脑的恶鬼说:“改了他的容,换了他的貌!”恶鬼一哄而上,把钟馗按倒在地,他只觉得撕皮刺骨的疼痛,恶鬼们一阵狞笑,顿时无影无踪了。钟馗挣扎着起身赶路,终于按时到了京城长安,一考,果然是独占鳌头。主考大人赞赏他,将他取为贡士之首。但皇帝传见时觉得钟馗相貌丑得出奇,不肯点他状元。主考官一再禀奏,说钟馗才华出众,理当点为状元。钟馗也说明他在赴京途中,在荒野坞中的不幸遭遇。可是皇帝却以欺君之罪赐钟馗死罪。

钟馗是火暴性子,一时性起,大叫一声:“枉死人也。”就一头撞在一口铜鼎上,顿时流血如注,丧了性命。钟馗一缕阴魂,带着怒气、恨气、怨气,飘飘悠悠来到丰都,进了阴森的阎王殿中。钟馗见了阎罗王就指着他鼻子大骂:“你身居阴曹总司,却纵鬼毁我堂堂容貌,害得我中了状元,也一笔勾销。”

阎罗王被他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钟馗接着又骂道:“阳世皇帝是昏君,阴间阎王是昏王。这个世界阴阳里外,都是七颠八倒!”说着,不问青红皂白,抢步操起殿前一根金光闪亮的狼牙宝杵,胡乱打起来。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原来这是阎罗殿上的镇殿宝林,只要操在手中,一切鬼兵鬼将,统统不敢抵挡!阎罗王也只好提着蟒袍急急退朝。

钟馗将那镇殿宝杵七挥八舞,无意中打在一口大钟上。这口钟三丈六尺高,声音洪亮清远。原来这是通天钟,这“嘭”的一响,早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问:“冥界出了什么大事?”太白金星掐指一算,把钟馗的事大略讲了一遍。玉皇想开了:钟馗大闹金銮殿,骂了人间皇帝;又闹了阎罗王。上回孙猴子拿了金箍棒大闹天宫,弄得天界不宁;这回钟馗,拿了镇殿宝杵,说不定也要闹上天庭。对,快叫太白金星传阎罗王听旨。 不一会儿,阎罗王上了灵霄宝殿。玉皇说道:“此钟馗,人间奇才。他怀才不遇,触鼎身亡,自是悲恨,故而扰乱阴曹,情可容,为息其怒故封他驱邪斩祟将军,统领鬼卒三千,专管人间妖魔邪祟。”阎罗王领了玉帝旨意,急急赶向地府,这时钟馗早已闹得丰都满城风雨。因有玉帝旨意,阎罗王对钟馗只得忍让包涵。

​阎王亲自召来钟馗阴魂,传了玉帝旨意。 钟馗听说自己可以管人间妖魔邪祟,倒也能为人间消些灾祸,行些好事,也便领了旨意。阎王收回镇殿宝杵,赐给钟馗一把青锋斩妖剑,和一口化鬼葫芦,作为他的随身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