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是西周之初诸侯国,伯爵,首封君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姬原叔,《左传》中叫原伯,封地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一带。原的地名很古老,据说,这个地方曾经做过夏朝的国都,西周原国就是重建在夏都原城的废墟上。
“原”的甲骨文造型很奇特,外面是一口洞岩,里面多个小点自上而下呈散布状,表示涓涓细流往下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泉水穿谷而出,下面是一个幽潭。“厂”是代指石洞、岩石,“原”去“厂”就是一个“泉”字,合起来意思是“石洞里流出来的水”隐喻为水流的源头。现在我们说得的“源泉”,就是比喻事物的来历。故《说文解字》:“原,水泉本也。”
西周时期原国的具体历史已不可考,有史记载有关原国的事已到了春秋,而且都跟周王室有关,这说明原国国君历代在周室担任要职。据《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说的是公元前676年,虢公、晋献公、郑厉公让原庄公去陈国迎接王后陈妫到洛阳,陈妫即惠后。之后在鲁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673年,周王室发生“王子颓之乱”,郑厉公和虢公经过一番谋划平定了内乱,杀王子颓和五位大夫,然后迎周惠王还朝,为此。周惠王迫于压力,赐给郑厉公虎牢以东的大片土地。原庄公看不过去了,私下预言:“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大意是郑伯跟着防效那些以勤王要挟土地的诸侯,恐怕日后会招致祸患。果然,郑厉公在当年五月就莫名其妙的死去了。可见原庄公的识人断人之术。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说的是公元前635年冬季,晋文公包围了原国,晋文公之所以包围原国可能是因为平定王子带作乱有功,周襄王便将原国封地赐给了晋国,当晋国去交割时,遭到了原国的拒绝。晋文公本是个政治高手,不硬抢,只是包围原国,按兵不动,并定下规矩,限三日之内拿下原国,仅带三天粮草。但没想到原国与晋军耗了三天,毫无投降之意。无奈,三日期限已到,晋文公为了守诺准备下令撤离。这时,间谍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原国将准备投降,请稍等。”晋文公说:“寡人已下军令,如今三日期限已过,必须要撤离,信誉乃国家重器,民之所庇,若不讲诚信,即使得到了原国,又拿什么去统治原国臣民?”然后退兵一舍(三十里)。晋文公的这个装模作样的举动果然比利箭大炮还利害,感动得原国人唏哩哗啦的,原国人开城投降,心服口服的归顺晋国。晋文公便把原国国君原伯贯迁到冀地(在今山西河津市)。这即是晋文公“守信降原”的故事。
原国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退出了历史舞台,连个屁都没放。原国虽然灭亡了,但估计国祚并没有中断,当初晋文公将它放在晋国冀地的某个位置继续延续原国的祭祀,所以国虽没了,国君却一直在世袭,只不过是个光杆司令,而且继续在周王室任职。据《左传·宣公十六年》记载:“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说的是公元前593年冬季,晋侯派使臣士会去调解周王室的纠纷,周定王设享礼招待,而典礼由原襄公主持。这里所说的原襄公就是原国的国君。
原国最后何时绝祀,不得而知,国人以原为氏,成为原姓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