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天通之王的出现和强权政治的形成

颛顼大帝将神权和政权集于一身,那这是否就是所谓的“政教合一”呢?

中国与西方走过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打个比方,西方和中东的宗教中,人们的祷告都是直接面向上帝和真主,甚至在吃饭前后都是如此,而中国人最多将祖先请上餐桌,而不会念叨什么感谢玉皇大帝或者哪路神仙之类的,如果有,那也会被当做异类吧。

中国人的美好生活一般都感谢谁?这里就不探讨了~~

这的确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我们焉知古人就一直是这样呢?其实真相是在4000多年前他们就被剥夺了与上苍直接对话接触的权利。

颛顼大帝以政治权力的强制性整合了分散的巫教权力,从而巫教权力与政治权力开始由最高首领所掌握,既然垄断了沟通天地的权力,那就无所谓宗教或者政治,两者是一回事。

“绝地天通”,不是天地不通,不是纯然阻绝连接天上人间的通路,而是不许凡人僭越,只许专人祭天。但改革保留了一个重黎二人共同的汇报对象–颛顼大帝,作为是人神之间唯一的衔接点,上天的旨意只能颛顼和重来传达,而他们所传达的神意也就是己意,因此,民众要听从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要听从帝王的旨意。

于是,“绝地天通”创造出来的一个独立阶层–“王”即将出现在华夏故地上。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

董仲舒的理解是,“王”字乃是取义于贯通“天地人”,所谓王者,就是能通天地的人,但作为汉武帝政治鹰犬的董氏显然搞反了顺序,真实情况是只有成为了“王”才能“以一贯三”,而非某位能人会被推举成了“王”,这样的“王”显然是不会做错事或说错话的,因为他能够“言出法随”。

甚至我们都可以在神话中找到“王”愚弄民意的案例。

“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 以下。”–《山海经•大荒西经》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御龙登天,窃得《九辩》、《九歌》,其实是不是登天,偷到的书是不是来自事先藏好,除了夏启本人谁都说不准,也许这就只是他自导自演的大戏罢了,可惜的是此时已经没有人可以争夺当导演的权利了。

从此中国人把人间的王当作天上的神–“天子”来叩拜,我们难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支持人人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来源。颛顼通过独霸神权建立起绝对权威足以泯灭其他人的声音,而凸显出他一个人的声音。从此后天上地下众巫绝迹,只有属于“王”的声音在震荡和回响,空旷而威严,寂寞而冷清。

“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尚书•汤诰》

“天子自称曰‘予一人’。”《尚书.孔传》

“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予一人”这种天地间独此一人独此一极之表述到后来干脆独用一个“朕”字以显示其独一无二的地位,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但王本来是“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人”,但渐渐地就主动或被动的搞混了,被当作成了真正的神灵,享受着人们对神的供奉,也担负着人们对神的期望。

颛顼其实是还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本,一方面臣民们理解并适应“王”的含义并膜拜之还需要一个过程,正如秦汉大一统初期不服约束的游侠和士一样;另一方面当时的“王”还不具备号令天下的政治制度,更多是精神层面上的,但毕竟在此之后神和王的权威也建立起来了,专制的种子也随之种下。

在强权高压下的话语方式下表达的是顺服,认可的是权威,而最为权威的莫过于天子。因为在“绝地天通”之后,只有他才能与天相通,他的话就是神的旨意。

天子的话,对错不重要,管不管用才重要,因此有了成王“桐叶封弟”、君无戏言的故事。圣旨一下,不管是升迁贬黜,甚至是逮捕赐死,那都是“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帝王作为上天的代言人,自然而然地站在百姓之上,形成绝对的权威话语。因此百姓只能顶礼膜拜,不能质疑责问,渐次沉默了下去。沉默中也有民间的声音,但不可能获得和权威话语同等的地位和效力,因而,逐渐形成了权威话语下的言说方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先秦.子夏《毛诗序》

用今天观念来看,身份有高低,人格当无高下,但在古人眼中则必须根据身份的差距选择说话的方式。只能进行委婉的讽刺或者规劝(既主文而谲谏),并以此避免上位者的惩罚。

换而言之,下位者说话,正确也不重要,但态度很重要。“大不敬”本身就是一项重罪,“犯言直谏”者通常如同越级告状,要先打五十大板才能开口说话。故夏商的关龙逄和比干成了后人唏嘘千年的惨痛教训,而明代抬着棺材骂嘉靖的海瑞,想必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那在强权政治的话语方式以什么为核心呢?生存的本能很快让这些臣民意识到一点,最好的话语方式是与权威步调一致。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史记• 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并不是告诉人们秦二世的荒唐,而是揭示赵高赤裸裸的站队逼问,他问的不是在问所献者究竟是鹿还是马,而是问我的话是否好使?

悲哀的是,真理被强权先奸后杀了:“言鹿者”都被暗算,而信口开河者尚能苟活!

强权并非只存在于顶层,高高在上的王也是不可能时刻与民众交流的,他会选择各级官吏和贵族作为他的代言人,而官僚阶层对于这样的套路可谓轻车熟路。然而,两个菜地里讨论皇帝用什么吃饭的老农终生不会有“一睹天颜”的机会,地方官哪怕是个里长也许就是他们的天、他们可以触及的“王”。

中国人更习惯于需求来自权利或地位的庇佑,因此在古代的老百姓总之期盼着可遇而不可求的“清官”来“牧”他们,这种期盼“正确的强权”的心理正是数千年来国人匍匐于地的直接体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