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发与苏丹

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应该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

1、哈里发 (Khalifah) 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古兰》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早期执掌“乌玛”宗教和政治权力的“四大哈里发”即属此范围。再后,“哈里发”为伍麦叶、阿拔斯等王朝的统治者所袭用,但其内涵已有很大变动。哈里发(Khalifah) 穆罕默德继任者的称号。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后继者”、“代位者”。穆罕默德以后4位继承者艾卜.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习称四大正统哈里发,为政教合一的领袖。以后伍麦耶和阿巴斯王朝及奥斯曼帝国的封建君主都沿用此称号。1924年被土耳其共和国下令废除。中国伊斯兰教对在清真寺习经者及当代经学院学生变用此称号,俗称“海里凡”意为“接班人”。

2、苏丹(阿拉伯语:سلطان‎,Sulṭān,阿拉伯语发音: /ˈsulˈtˤɑːn/))指一个在伊斯兰教历史上一个类似总督的官职,作为称谓是最近才出现的翻译,它也有很多其他的译法,在古文翻译为“素檀”、“速檀”、“速鲁檀”、“锁鲁檀”(见《明史》),民间也又叫“素里檀”“唆里檀”“算端”、“层檀”等等。是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历史上有好几种含义。这词最初是阿拉伯语中的抽象名词“力量”、“治权”、“裁决权”,后来变为权力、统治。最后,它变为对一个特殊统治者的称号,被这种苏丹统治的地方,一般都对外号称拥有独立主权或完全主权。苏丹不会自称是哈里发,也不会表示他是实际上是受到哈里发统治的。被苏丹统治的地方,无论是王朝还是国家都可以被指为“苏丹国”(阿拉伯语:سلطنة‎)。

伊玛目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领拜人”、“表率”、“率领者”。指清真寺内率领穆斯林群众举行拜功的领拜师,与中国清真寺的阿訇相同。什叶派强调伊玛目的宗教性,指伊斯兰宗教团体组织内部地位最高的领导人,即宗教领袖。在逊尼派中,伊玛目一词没有宗教领袖的含义,多用于称呼教义学、教法学、圣训学、经注学、哲学等领域的高级学者,以及各伊斯兰教学派的思想、理论奠基人。

以色列的阿拉伯军人:绰号“背教者”,哈马斯最惧怕的以色列尖刀

【引言】

在以色列,存在这样一部分武士,令巴勒斯坦哈马斯组织较为忌惮。他们是以色列的阿拉伯武士,其正式名称为“德鲁兹人”,亦有“背教者”这一别称。

【一、德鲁兹人的宗教来历】

在以色列军事体系中,德鲁兹武士是一支强大且特殊的力量。其内部高度联合,假使遭受他人冒犯,他们会毫不迟疑地以“恐怖手法”向敌人施行报复。

哈马斯对德鲁兹的害怕,首要源自于前史方面。

德鲁兹实质上并非民族,其并非依据民族概念构成,而是以宗教为基础构建的。在中东诞生的三大教派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者皆源自同一源头,即古犹太教!

在古犹太教的传说中,上帝与犹太人先祖亚伯拉罕达到协定,其自己及其民众将成为神之选民。经由亚伯拉罕的传承,犹太教得以诞生,其最初的引领者为摩西。这以后,犹太教衍生出分支,即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德鲁兹身世于伊斯兰教家庭,伊斯兰教存在分支,其间包括逊尼派与什叶派,而德鲁兹归属于什叶派。什叶派亦有众多分支,德鲁兹乃是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德鲁兹教派的成员。

该教派的理念,与伊斯兰教大都分支教派难以契合,且伊斯兰教本身具有激进特质,致使德鲁兹教派遭到针对。故而,德鲁兹教的信众从心底以为,自己与阿拉伯人有所不同。

【二、伊斯兰教的“异端”】

德鲁兹人遭受针对后,离开埃及,抵达彼时为阿拉伯人所占据的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觉得这些德鲁兹人皆为笃信伊斯兰教的信徒,故而未加为难,允许其在此地世代繁衍开展。

如前文所述,德鲁兹教确属伊斯兰教领域,但是在宗教行为与思维层面存在极为实质的差异。就行为差异而言,德鲁兹教相较传统伊斯兰教,“规约”较少。其在经济方面无需缴纳天课,在饮食方面无需封斋,在身体方面无需施行割礼,在宗教活动方面不存在朝圣环节,亦不会建立清真寺。

其次为思维层面的差异,传统伊斯兰教所信仰之神为真主安拉,而穆罕默德乃安拉遣至人间的使者。德鲁兹教派却觉得,安拉的使者是 11 世纪法蒂玛王朝第六任哈里发哈基姆。哈基姆于晚年声称自己为第七代“伊玛目”,即为藏匿于人间,然在关键之时会现身的先知。

传统穆斯林的行事,你一项未从,对传统穆斯林所信仰的穆罕默德,你未予爱崇,反倒将前史上的一位暴君视作信仰,并声称此为“活主”。就行为与宗教思维而言,德鲁兹教与伊斯兰教存在实质差异。

伴随前史的烽烟硝烟,德鲁兹人的分布继续演化。二战完结后,中东地区形势愈渐明晰,各国陆续完成独立,德鲁兹人的分布也由一个含混的区域,转为切当的国家。

二战完毕后,德鲁兹人首要聚居在黎巴嫩、叙利亚与以色列。这三个国家国情各异,对德鲁兹人的情绪亦有不同,致使德鲁兹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三、以色列的德鲁兹人】

身为阿拉伯家庭中的德鲁兹人,于犹太人的地域中,他们的生活情况如何呢?事实上,德鲁兹人并未把本身视作阿拉伯人,而是将自己视为一个独特且独立的集体。

自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德鲁兹人在对以色列戎行的作战中情绪较为消极,乃至可以为他们对以色列犹太人的存在予以默认。此种情形令阿拉伯国家极为不满,原本宗教方面的不合已然为矛盾的加剧埋下危险,在外人进攻之时,若不施以援手,那无疑就是异教之举。

在心思与物理的两层打压之下,德鲁兹人对相同遭受排斥的以色列产生了更多的好感。故而在第一次中东战争迸发时,德鲁兹人融入了以色列国家之中。

现今,以色列的德鲁兹人数量达10万,为该国第四大少数民族。虽然其人数相对较少,但是就军事素质而言,德鲁兹人是以色列较为信赖的武士。

在以色列,除德鲁兹人外,尚有其他族裔的阿拉伯人。出于对犹太战士在战场上安全的考量,这些阿拉伯人可免服兵役,但是此规定对德鲁兹人并不适用,他们依旧需遵循“全民皆兵”之方针。

德鲁兹人不只参加了多场中东战争,还投身于入侵黎巴嫩的著名战争,其在战场上表现卓越,为以色列军方所垂青。但阿拉伯穆斯林们目击本教教徒向自己人开战,对德鲁兹人可谓痛恨备至,故而大都阿拉伯国家将德鲁兹称作“背教者”。

论及德鲁兹人在以色列所受待遇,依笔者个人之见,起先如度蜜月,而后则似历经七年之痒。在中东战争时期,以色列竭力拉拢德鲁兹人,既认可德鲁兹人宗教的独立性,又允许18岁的德鲁兹人服兵役,且有能力者可参加以色列的政治活动。

1948 年以色列在其独立宣言中声称,该国所有公民均可获得全然相等的社会及政治待遇,且此待遇与宗教信仰毫无相关。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起先确实如此,但是当下情况已然不同。众多德鲁兹人纷繁诉苦,称身处犹太国家的他们,为其奉献力量,于战场奋勇拼杀,得到的却是阿拉伯人的待遇。而此类抱怨,大都源自德鲁兹女人。在以色列国家,男性须应要求从军,女人则可自行决定是否从军。

但是,她们的老公已投身军旅,假使她们亦选择从军,那其背后的家庭又该如何照料?正因如此,德鲁兹女人于以色列的生活较为艰难。不管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教育方面,与德鲁兹男性的差距均较为明显。

德鲁兹族是一个巨大的族群,其具备深沉的前史沉淀、联合的民族特质以及勇敢的战斗风貌。他们被视为伊斯兰教的“叛教者”,在阿拉伯国家眼中是有罪之人。但是,在此次巴以抵触中,德鲁兹武士已然进入作战态势。

哈萨克族各玉兹的关系

概述

玉兹是哈萨克传统社会结构中顶层的社会组织形态。玉兹下面又有乌鲁斯、阿尔斯、乌鲁、阿依阿塔玛克与阿吾勒。玉兹一词,据说来自古突厥语钦察方言中的“Yuz”一词。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部分”。在哈萨克族中,一共存在三个玉兹,分别是乌拉玉兹(大玉兹),即右部哈萨克,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与伊犁河流域。塔什干,撒马尔罕等地区亦是其势力范围。奥尔塔玉兹(中玉兹),即左部哈萨克,主要分布在大玉兹以北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地区。中玉兹在我国新疆也有大量分布,例如清河县的阿巴克克烈部。齐齐科玉兹(小玉兹),即西部哈萨克,主要分布在西哈萨克斯坦。

关于三玉兹的起源,哈萨克人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卡拉恰恰德尔的年轻首领,他英勇善战,常率军远征。卡拉恰恰德尔在一次战斗中失利,他身负重伤,独自一人在荒漠上行走。其时,烈日炎炎,极度的饥渴和疲惫使卡拉恰恰德尔难以支持下去,便倒在了路上。这时,天空中飞来一只白天鹅,白天鹅给他滴了一滴口涎,然后把他带到蓝色的湖泊边。卡拉恰哈德尔喝了水,精神渐渐好转,创伤也逐渐消失了。这时天鹅脱下白色的鹅毛,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后来卡拉恰哈德尔与这位少女结了婚,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qazaq”(qaz意为天鹅,aq意为白色),其子哈萨克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阿克阿尔斯、次子别克阿尔斯、幼子江阿尔斯。长子后裔为哈萨克族大玉兹,次子后裔为中玉兹,三子后裔为小玉兹。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所谓的玉兹是多个游牧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例如,大玉兹下有乌孙、杜拉特、黑宰、阿尔班、素宛、康里、扎拉亦尔等部落;中玉兹下有克普察克(钦察)、乃蛮、克烈、瓦克等部落;小玉兹下有阿达依等部落。各部落在历史上相对独立地发展,又存在着交融,渐渐形成了统一的哈萨克民族。

哈萨克汗国时期

1456年,哈萨克汗国建立不久,由于三玉兹之间缺乏较稳定的政治经济的联系,形成了两大集团对立的局面。其中,中玉兹和小玉兹组成联盟,大玉兹相对更加独立。

1718年,头克汗逝世,哈萨克汗国内部发生严重内乱。

1723年春,哈萨克汗国境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西蒙古准噶尔部趁机入侵哈萨克汗国。

1728年,三玉兹可汗与苏丹在南哈萨克斯坦奥尔达巴斯山上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共同抗击蒙古入侵者的联盟,并选举小玉兹可汗阿布勒海依尔为哈萨克军队的指挥。

1730年,以中玉兹与小玉兹为主的各位可汗和苏丹在奥利阿塔举行会议。会议的目标是重新确立哈萨克汗国大汗的人选与讨论汗国的前途。但各方意见最终未能达到一致,会议不欢而散。中玉兹和小玉兹的联盟分裂。在大玉兹大部分领土遭到蒙古准噶尔人侵占的情况下,三玉兹的对立格局形成。

1731年,出于抵御准蒙古准噶尔入侵者的目的,在沙皇俄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下,小玉兹首领阿布勒海依尔汗向圣彼得堡派出了请求归顺的使者。小玉兹正式成为沙皇俄国的被保护国。

1738年,准噶尔军队击溃并征服了大玉兹并占领了中玉兹部分地区。

1741年,准噶尔派出两路军队,一路进攻中玉兹,一路攻打小玉兹。中玉兹的可汗阿布赉汗在这次战斗中被俘获,直到1743年9月,经过双方谈判,阿布赉汗才获得释放。

1753年后,趁着准噶尔内乱,哈萨克的大玉兹逐渐摆脱了准噶尔的控制。

1757年,中玉兹可汗阿布赉汗遣其11个部落的各苏丹组成使团,前往中国北京朝见大清乾隆帝。乾隆帝颁发了册封阿布赉汗的诏谕,给予优厚赏赐,并承认中玉兹作为整个哈萨克三玉兹之首。哈萨克大玉兹也臣服清廷。

1781年,阿布赉汗去世后。中玉兹内部无人可以服众。随后,大玉兹可汗瓦里汗借助沙皇俄国的力量取得了哈萨克汗国的汗位,并接受了沙皇俄国的册封。在此期间,大玉兹乘中玉兹内乱之机占领了中玉兹大片牧地。

1792年,沙皇俄国武力侵略占领中玉兹。不久之后,大玉兹也沦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1822年,沙皇俄国颁布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在哈萨克草原的北部和西部建立了新的俄式行政管理体制。沙皇的军政管理体制彻底替代了哈萨克汗国的传统政治制度。在表面上,三玉兹的鸿沟至此消失。

从哈萨克汗国这一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时间中,三个玉兹冲突不断。只有在面对外敌人侵的时候,才能短暂结盟。但这种状况下仍然会发生同胞反目的情况,甚至希望能够通过外部势力,保存自身实力,征服其他玉兹与部落。

从哈萨克汗国内部看,中玉兹的实力似乎更强大一些,中玉兹领导人多次通过外交等手段,获得汗国大汗的地位。

苏联时期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哈萨克成立阿拉什自治共和国。1920年8月26日建立归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首都是奥伦堡。1925年4月19日改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并迁都至克孜勒奥尔达。1936年12月5日定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由苏联中央直辖,成为一个苏联加盟共和国。

加入苏联之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政治、文化、 教育等方面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哈萨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快较好的提高。

1960年,来自大玉兹亦斯提部落的库纳耶夫成为哈共总书记。两年后库纳耶夫被解除哈共总书记的职务,由维吾尔人伊斯麦尔·玉素甫继任。

1964年,库纳耶夫官复原职,重新担任哈共总书记。在1964年至1986年的22年这个时期,也就是库纳耶夫担任哈共总书记的时期内,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快较好的提高。同时,哈萨克人对三玉兹的区分观念又有所复苏。

库纳耶夫着力突出大玉兹人的政治利益, 提拔了大量来自大玉兹的干部,大玉兹人在政治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为了与中玉兹政治精英相抗衡,库纳耶夫有意建立大玉兹和小玉兹间的政治联盟,以抗衡中玉兹势力。苏共中央为保证哈萨克斯坦国内政局的稳定,不激化玉兹间矛盾,在党内高层职位的人选上,尽力保持三玉兹势力的平衡,基本保证大玉兹、中玉兹以及小玉兹人选一比一比一的比例。

在苏联时期,在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玉兹的影响力要远高于其他两玉兹。据说,在苏联时期,在哈萨克斯坦中小学课本内,90%的经典作家和诗人来自中玉兹;近代哈萨克斯坦文坛最有名望的作家基本都为中玉兹成员,20世纪哈萨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哈北部、中部地区;在“哈萨克作家协会”中,中玉兹成员超过了半数。在科技领域,两名获得苏联“列宁科技技术奖”的哈萨克族科技工作者,皆来自中玉兹。

从整体上看,在苏联后期,相比中玉兹以及小玉兹来说,大玉兹势力在政治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文化科技等领域,中玉兹的影响力较大。受苏共中央的“制衡”思想的影响,大中小玉兹之间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平均。在这一时期内,哈萨克斯坦政治高层大致构成了大玉兹为基础,小玉兹为盟友,中玉兹为对手的三玉兹对立格局。

独立时期

1990年10月25日,发表主权宣言。

1991年12月10日,改称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独立之后,纳扎尔巴耶夫赢得选举,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首任总统。在独立前期,为了团结其他民族,纳扎尔巴耶夫尽量平衡各民族各玉兹在哈萨克斯坦政治高层的势力。在中后期,由于哈萨克族和俄罗斯族的矛盾激化,纳扎尔巴耶夫开始有意识地降低其他民族,尤其是俄罗斯族干部的比例。哈萨克人逐渐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人、日耳曼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朝鲜人与维吾尔人等其他民族的干部渐渐退出哈萨克斯坦的中央政治舞台。

1997年,哈萨克斯坦迁都北部城市阿斯塔纳(2019年改名为努尔苏丹)。哈萨克斯坦的迁都,在一定程度上均衡了三玉兹的势力,使中玉兹拥有了更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机会。

因此,在独立时期,大玉兹的政治优势得到了延续。中玉兹由于大玉兹的有意拉拢,势力也渐渐发展。小玉兹由于地处偏僻,对于哈萨克斯坦的政权建设参与程度较低,其原有优势得到了削弱。

总的来看,部落主义以及玉兹主义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不利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阻碍着当今的哈萨克斯坦在民主政治上向前的脚步。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

喀喇汗王朝最终被花剌子模所灭,但花剌子模最终又被蒙古大军所灭。

花剌子模古国,位于中亚”母亲河”阿姆河下游三角洲,是中亚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的时期,其文化成就堪称中亚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旧译”回回国”或”火寻”,是一个位于今日中亚西部地区的古代国家,位于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叶,其领土广阔时期包括今日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东部及以色列等地。

1200年,花剌子模的阿拉·阿德丁·摩诃末继位,他使花剌子模国达到了鼎盛,在他统治期间花剌子模国成为中亚的主要帝国。他的第一次行动是从古尔人手中夺取了阿富汗地区。

1210年,摩诃末大胜西辽(辽皇族耶律大石在新疆建立的国家)王古出鲁克,想继续向东扩张。

1215年,摩诃末派遣以哈拉丁为首的使团来中国,在中都附近觐见了成吉思汗,并且受到优厚礼遇。之后,成吉思汗派遣了回聘使团。

1218年使臣到达花剌子模递交了成吉思汗致摩诃末的书信,信的大意是:吾人眼下有友邻之责,人类协调的途径应由双方遵循;友谊的责任应得到承担;吾人应有义务在不幸事故中相互支援和帮助;并且应使常行的和荒废的道路平安开放,让商人们可以安全无约束地来往云云。

回聘使团还没回到京城,蒙古商队便到达了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守城的花剌子模将军亦难赤,眼红商队的大量财物,竟把商队作为间谍扣押。上报后,大汗摩诃末命令将商队人员全部处死,财货没收。仅有一名驼夫逃回报信给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震怒之余不失,一面派哲别将军追歼盘踞新疆的西辽王古出鲁克,以投石问路探测动静;一面又派以伊本·哈福剌只·布拉为首的使团出使花剌子模,据理责问摩诃末。摩诃末无以置答,竟又将三位使臣杀掉。

花剌子模大汗摩诃末的一再挑衅,成吉思汗再无退路,于是亲率大军20万,与其会战花剌子模。

其实花剌子模当时精兵有40万,国土和属地很大,东北至哈萨克斯坦的锡乐河,东南临印度河,西北抵阿塞拜疆,西南达波斯湾。然而其国土辽阔却荒于治理,地区富庶却征敛无度,人民众多却大兴屠戮,兵多将广却令出多门。朝内忧国王、母后两班人马,朝外患贵族勾心斗角互相窥伺。

1219年9月,成吉思汗大军进入花剌子模,至1220年3月,半年间就攻克了布花剌等8城。接着,蒙古军三路会师,三天攻下驻有11万重兵的其国都撒马耳干。

1220年底,成吉思汗又相继攻克你沙不儿等十余座名城。从撒麻耳干到里海之滨,摩诃末在前面跑,蒙古军在后面追。摩诃末一路逃亡,居然一敌未遇,一叶扁舟,划入里海中偏远的一个小岛,那里蒙古铁骑难于涉足,倒也安然无恙。怎奈天不佑,神不灵,惊吓之余,还是难免一命呜乎。

1222年11月20日,摩诃末的长子扎阑丁驻军花剌子模东南部重镇哥疾宁,听说成吉思汗亲领大军扑来,便南撤印度河,被迫与穷追不舍的蒙古军又打了一场恶仗,人马几乎输光,孤身跃马印度河,亡入印度。

花剌子模这个纵横中亚的汗国也就从此消亡,成吉思汗把他的长子术赤分封在了钦察草原,把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焉耆以西直到咸海地区分给了次子察合台,把天山北路的塔城、额敏、和布克赛尔、阿勒泰等地和蒙古高原西部分给了三子窝阔台,成吉思汗的领地即蒙古中心地区则由幼子拖雷继承。

其后,蒙古帝国又进行过两次西征,一次进抵奥地利和意大利国境,另一次攻取了伊朗、巴格达、叙利亚。

在漫长的战线上,西域成了重要的补给站。蒙古军正是以西域为跳板走向世界的,”大约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开化地区。”

据小说家高建群的描述,西域大地上所有那些重要的地理名称,都是以蒙语来命名的。阿尔泰山意为”盛产金子的山”,阿尔泰第一峰奎屯山是成吉思汗命名的,意为”多么寒冷的山”。天山与阿拉套山的夹角,赛里木湖畔的博尔赫拉,蒙语为”青色的草原”。呼图壁蒙语的意思是”高僧”。

在新疆,许多山的名字中出现”塔格”,譬如慕士塔格山,库鲁克塔格山,觉罗塔格山——,”塔格”是蒙语”山”,乌鲁木齐,意思是”美丽的牧场”。

不仅新疆如此,甚至俄罗斯境内的”喀山”、”克利米亚”等,也都是蒙语命名。

成吉思汗西征缘于花剌子模截杀了丝绸之路上的蒙古商队,也就是说缘于花剌子模破坏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完成西征后,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不仅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改变了伊斯兰教的在新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