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

祖先:伯侨

类别:以国得氏

起源: 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唐叔虞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后来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后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期晋国灭杨国。晋武公姬称(燮之十世孙)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成为杨氏始祖。

中国象棋协会关于对赵鑫鑫等41名违规人员进行处罚的情况通报

经查,发现赵鑫鑫等41人存在通过行贿、受贿等方式不同程度参与买棋、卖棋等违规行为,对象棋运动发展造成严重损害。为正风肃纪、惩前毖后,推动建立风清气正的象棋运动发展环境,根据《中国象棋协会纪律准则和处罚规定》等相关规定,综合考虑违规事实情节及本人态度,经中国象棋协会纪律与道德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对有关人员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对赵鑫鑫、汪洋、郑惟桐处以终身禁赛、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二、对王廓处以禁赛7年6个月、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三、对孙逸阳处以禁赛7年、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四、对赵金成处以禁赛6年、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五、对张申宏处以禁赛4年6个月、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六、对刘俊达、俞易肖、孙勇征、程鸣、郝继超处以禁赛4年3个月、撤销中国象棋协会技术等级称号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七、对郑一泓处以禁赛4年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八、对党斐、李少庚、赵殿宇、聂铁文、武俊强处以禁赛3年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九、对苗利明、黄竹风、孙昕昊、杨铭、徐某某(涉案时未满18周岁)处以禁赛2年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十、对赵玮、陆伟韬、杨辉、李小龙、郑宇航、张某某(涉案时未满18周岁)、马天越、李艾东处以禁赛1年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十一、对王宇航、赵旸鹤、崔革、孟辰、谢岿、赵子雨处以禁赛6个月的处罚,禁赛期内禁止其从事和参与中国象棋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组织或授权组织的所有象棋赛事和活动。

十二、对曹岩磊、黄文俊、蔡佑广、梁运龙进行通报批评。

赛风赛纪和行风行纪是象棋运动发展的生命线。上述人员的违规行为严重破坏了象棋赛事活动的公平公正,严重冲击了象棋运动发展的正常秩序,严重侵蚀了体育事业的公信力。对仍在调查过程中的涉嫌违纪违规人员,一经查实,中国象棋协会坚决惩处、绝不姑息。希望象棋运动从业人员以案为鉴,知敬畏、守底线,筑牢廉洁从业防线,共同维护象棋运动健康生态。


中国象棋协会2025年1月12日

春节、元旦与新年

因为同时用两种历法,我们现在过两个年:阳历新年叫元旦,阴历新年叫春节。而在古代,“春节”专指立春,“元旦”则为现在的春节。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和节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是时间跨度很长的一个节期,而立春是一个重要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因此,春节也不等同于过年。

一、春节元旦,含义变迁

在不同时代,农历新年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改称“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其实在古代,“春节”专指立春,“元旦”则指农历大年初一。

古代以立春为岁首,并在此时举行庆典,是为“春节”。“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后汉书·杨震传》:“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这里的春节指的是立春之日。

自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后,开始恢复夏历,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岁首,古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全国开始采用公历,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至此,原指阴历岁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来指公历1月1日,而阴历岁首改称“春节”。

在推行新历、废除旧历上,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很激进。19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实行阳历新年的办法》规定,阴历新年之拜年庆祝等,均改在新年举行。1930年,国民政府重申:“移置废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种礼仪点缀娱乐等于国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应将废历新年放假日数及废历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种礼仪娱乐点缀,如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

然而,禁令归禁令,老百姓还是按老规矩过自己的年。大都市的民众在“国历”1月1日虽然要虚以应对,在大门外贴一幅标语般的春联,而大门以内却若无其事,照常生活。一到农历的腊月,小康之家从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来,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以后,才在筋疲力尽的情形下,结束过年的生活。《世纪评论》第一卷第六期《过年》一文中这样写道:“1934年年初,国民政府停止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过大年正式改称“春节”。最终,旧历新年的“元旦”名称虽然被“剥夺”了,但内容和形式却都保存了下来,以“春节”的名义继续留传下去。

所以说,新年与春节的合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代立春过“春节”,初一过年;现在正月初一,新年、春节一起过。

二、年非节日,而是节期

中国年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源于冬祭,古时叫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一年之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如商代曾以腊月为正月,周代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则以十月为正月。从春秋战国到秦朝,先后有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史称“古六历”。各种历法的区别就是岁首不同。

夏历,是以冬至所在的建寅之月为岁首(即后世俗称的“阴历”正月);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二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相当于夏历的十一月)。秦统一中国后,以建亥之月为新年之始(相当于夏历十月)。《史记》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农历十月,在先秦时期本就是一个重要时节:九月谷物进仓,十月冬烝之祭。《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而这样的十月冬祭,到了秦代又叠加了新年岁首的特别意义。自此,“十月朔”成为举过同庆的法定年节。

汉初,仍沿用以“十月朔”为岁首的习俗。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这才废用“十月朔”,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节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年节寓意一年的开端,其本质意义就在于开端。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认为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说到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年节的概念,最初含义还跟农耕相关。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也是世界闻名的高度文字化的国家,中国人很早就借助汉字表达对年节的认识。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表示庄稼成熟,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年”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部为禾形,下部为人形——会意一个人背负成熟农作物的形象。《说文·禾部》释义:“年,谷熟也。”段玉裁注引《尔雅·释天》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由谷物每年一熟引申为年的时间概念。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正式固定,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后,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这便开创了中国独有的年节双轨制。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和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只有过大年才能称为“年”,其他时间庆祝都只能称为“节”。过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年期。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特别“批示”把“元旦”给了公历1月1日,咱们过大年才不得不改称“春节”。

由于春节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史中从来都叫作“过年”,而不叫作“过节”,所以今天把它叫作“节日”,并不贴切。就其文化内涵而论,“年”远比其他任何节日都更加深厚,外延也更加广远;就其程序而论,它也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间。“年”的体量绝非一个“节日”所能承载。

几千年来,中国就在这一个节期里,举国上下,君臣官吏和亿万百姓,都充分调动起最热烈的情绪和最美好的情感,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祭奠和庆典严密地组合起来,表现一年一度“辞旧岁、迎新年”的年俗主题,表达一个“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良好祝愿。

三、生肖与年,何以结合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时间记号和代表性符号,它由十二种动物组成,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动物被用作人们记录时间、纪念岁月和寓意吉祥的方式。

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黄帝时期。当时,人们开始采用采用十二地支的计时系统,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时间周期。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代的十二地支计时系统,跟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关,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

殷商时期发明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与记载数目的文字,后来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称为“天干”,并使之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计年、月、日、时。

而以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唐书》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据学家赵翼在《陔馀丛考》中考证云:“益北狄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至汉时呼韩邪(单于)款塞人居五原,与齐民相杂,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十二生肖最早见于《诗经》,《小雅·车攻》篇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

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最晚应形成于汉代。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的《论衡·物势篇》:“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最早可能与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惧怕或特别喜爱的动物,以其图案作为本部落标志。宋代洪巽的《旸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等对此都作了解释。另外佛经《大集经》记有十二生肖轮流游行的故事,但其中无虎而有狮子,因此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以虎代狮,可能与中原不产狮有关。

至于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内容是:“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由此可见当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记录人的生年了。 但是,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这一奇迹的出现,证明了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为第十一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南北朝时期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皆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它们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四、辞旧年,迎岁首

春节(农历新年)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庆祝性节日。汉族地区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小年,洗扫迎新,剪窗花、贴春联、办年货;除夕守岁,全家放鞭炮,击鼓驱傩,阖府团圆,长辈向儿童发压岁钱;新年子时,鞭炮齐鸣,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此后走亲访友,拜年祝贺;从年初三开始竞相开展各类娱乐活动,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扮故事、跑旱船、说书唱戏、表演社火,热闹非凡。

各地区的活动持续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欢庆高潮。如果说立春是农历第一个节气,那么元宵节则是农历年里第一个节日。元宵节是结束前一个大年、开始新一年的象征。有了元宵节(上元节),才能有中元节、下元节。为了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要大大热闹一番的,所以有“闹元宵”之说。

年节是一年中农闲时间最长的季节,这是中国汉族和其他约36个兄弟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节庆。它不仅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形式。可现如今,能够完整保存当地原有过年习俗的地方已越来越少。

所幸的是,政策也关注到了年节习俗的留传,至少,今年开始,不再实行一刀切的“禁放令”了。

年节红火热闹的表现形式,至少应该是视觉艺术的华美鲜艳、五彩缤纷以及听觉艺术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所有的美好期许和愿望。

藏传佛教之索南孜摩

索南孜摩是萨迦派第二位祖师,名为索南孜摩上师(slob dpon bsod nams rce mo) ,是萨迦贡嘎宁布的长子。生于公元1142年,卒于1182年,享年四十岁。
索南孜摩从小跟父亲学习《金刚乘密续注疏》、《咒经》、《教诫》、《修持法》等萨迦派教法,虽然继承父亲贡嘎宁布法座,住持萨迦寺,他却更渴望深人学习佛教知识,于是将萨迦派住持任务转交给其弟扎巴坚赞尊者,前往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桑浦寺依止寺院第四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phya pa chos kyi seng ge),系统学习佛教知识及其它学科长达十一年。
相传,当时桑浦寺学佛人群中,既有出家僧人也有在家居士,索南孜摩虽为贵族居士。但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赢得众人赞誉。在桑浦寺学习声明学、因明学、般若、戒律、俱舍论等众多佛教理论经典,从二十七岁开始名声大振从而成了非常有名的佛学大师,一生为弟子和信徒讲经说法,为在萨迦派中普及和研究佛教正统理论及其他知识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故人们称他为索南孜摩上师。他身着白色法衣,是萨迦“白衣三祖”之一,著有《喜金刚续第二品注疏一太阳光》、《入菩萨行论诠释》、《人法之门》等多种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