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画像千人一面?

历史课本中的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插图都长着一副相同的面孔,这些画像都取自《三才图会》。《三才图会》是由明朝万历年间王圻父子编纂的一部大型图录类书,其中很多肖像画、特别是明代以前的都像一个模版复制的,如夏启和商汤像,长得就像孪生兄弟,只是头饰不同和眉毛、胡须有些细微差异而已。

其实,不但《三才图会》如此,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相》和清代的《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等古代名人肖像画集,也几乎千人一面。为何会这样?是画家画技拙劣吗?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古代肖像画受到相术观念的深刻渗透。

对古代画家而言,掌握相术知识是必备的,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就称郝澄、牟谷等画家“学通相术”。元代王绎的《写像秘诀》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绘画与相术关系的著作,他明确指出“凡写相须通晓相法”。在论述如何图绘人体器官时,使用的都是五岳、四渎、兰台、山根、印堂等相学术语。鼻子对应五行中的土,位于五官中央,因此王绎认为,绘制人物肖像应从鼻端开始。清代丁皋的《写真秘诀》进一步发展了王绎的理论,也主张从鼻子画起,他把人物面部分为田、由、国、用、目、甲、风、申“八格”。蒋骥《传神秘要》中也说:“一画两鼻孔,二画鼻准下一笔,三画鼻准,四画鼻。”这样,古代肖像画便在一定程度上程式化,不同身份和命运的人各有其形貌和气质特征。宋人康与之《记隐士画壁》记一画工谈绘画经验时说:“贱役……骨相当瞋目怒髯”;“清贵……骨相当清奇宠秀”;“帝王,骨相当龙姿日表。”《图画闻见志》卷一《论制作楷模》中说得更清楚:画人物者,必分贵贱气貌、朝代衣冠。释门则有善功方便之颜,道像必具修真度世之范,帝王当崇上圣天日之表,外夷应得慕华钦顺之情,儒贤即见忠信礼义之风,武士固多勇悍英烈之貌,隐逸俄识肥遯高世之节,贵戚盖尚纷华侈靡之容,帝释须明成福严重之仪,鬼神乃作丑䰩驰趡之状,士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田家自有醇甿朴野之真。

由此可见,和尚、道士、帝王、书生、武士、隐士、贵戚、鬼神、农夫各式人等,其形貌、表情特征都有固定的模式。古代小说戏曲中的插图和人物形貌描写同样受到相术观念的深刻影响,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等小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绘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之形貌都有特定的词汇,如帝王将相无非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岳朝拱、四渎分明、龙姿凤日、目如朗星、河目海口、鼻如悬胆、虎背熊腰之类的陈词滥调。《三才图会》和《历代帝王相)中的汉文帝、唐高祖、唐玄宗、唐太宗画像,还有一些小说中的插图,如《说唐演义全传》中的唐高祖、《赵太祖三下南唐》中的宋太祖、《平闽全传》中的宋仁宗,这些帝王的外貌皆惊人相似,都是额高颐丰,龙眉凤目,鼻大口宽,双目有神,是所谓大贵之相。相术将人的额和颏部比作天地,以圆隆丰厚为贵,尖狭塌陷则是贱相。

额、颏、鼻、左右颧五部分又称“五岳”,鼻为中岳,山不厌高,土不厌厚,鼻要高挺圆厚,忌窄窘偏塌;鼻、口、目、耳又为“四渎”,以深广为贵。孟子早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所以顾恺之特别重视点睛,曾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骨骼清奇、眉清目秀、唇若涂朱则是文官相貌的标配。相书中说:“智慧者,眉清目秀,声价少年知。”如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群英杰》中的李白和范仲淹插图,是标准的书生相。图画中的仕女则一般相貌端庄,眉目如画,樱桃小嘴,也符合相书“女子口小兮,聪慧智良”的说法。奸臣和恶人在古代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可辨认的外貌符号,如小说《绿野仙踪》《铁冠图》《全唐五代史演义》插图中的严世蕃、李自成和黄巢,都是贼眉鼠眼,獐头鹰鼻,瞋目乱纹,相书所谓“鼻如鹰嘴,吃人心髓”,“目如蜂目,恶死孤独”,“鼠目獐头,难登仕路,发硬横纹,为人不忠”。可见都是按照相术观念绘制的。

除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外,外貌特征也是一种政治符号。古代宫廷画师是一种高危职业,搞不好就掉脑袋,明初有好几个为朱元璋画像的画师,因为不合圣意而被处死。朱元璋的庐山真面目到底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他的御容目前留下英俊和丑陋两种类型。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朱元璋对画工为他画的像都不满意,即便画得很逼真,也不见赏。于是,有个画家在形似之外,添上肃穆的表情,终于称旨,朱元璋命作为标准像传写数幅颁赐诸王。可见画工要懂得揣摩圣意,通过图像传达统治者的意志。清初谈迁在《枣林杂俎》中说: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担心别人认出他,危及生命安全,所以“所赐诸王侯御容,盖疑像也”。日人板元宇一郎,著有《面相与中国人》一书,自称见过朱元璋和赵匡胤的真实画像,朱元璋长着鹰钩鼻,鼻孔很大,两眉之间的距离很宽。赵匡胤则是小眼睛,塌鼻子。张萱《疑耀》卷一记其伯父从云南摹到一幅朱元璋御容:“龙形凤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壮甚奇”。这幅画中的朱元璋相貌怪异,长着扭曲的龙嘴,上面布满麻点。其实,这是通过画像暗示他才是真龙天子。

至清代,随着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清廷肖像画在表现形式中逐渐融合了西方绘画元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作性,真实地再现人物的体态容貌、配饰等客观物象,体现了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色。

古代相术观念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物,天圆地方,星光灿烂,草木葱茏,树枝修长,人的形体器官若符合天象则为佳相,反之则凶。这是理解中国肖像画的一把钥匙。

SWIFT

SWIFT 又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SWIFT系统。SWIFT的使用,使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由于SWIFT的格式具有标准化,目前信用证的格式主要都是用SWIFT电文。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一个国际银行间非盈利性的国际合作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同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美国纽约分别设立交换中心(Swifting Center),并为各参加国开设集线中心(National Concentration),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快捷、准确、优良的服务。SWIFT运营着世界级的金融电文网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它与同业交换电文(Message)来完成金融交易。除此之外,SWIFT还向金融机构销售软件和服务,其中大部分的用户都在使用SWIFT网络。

SWIFT组织成立于1973年5月,其全球计算机数据通讯网在荷兰和美国设有运行中心,在各会员国设有地区处理站,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是为了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SWIFT国际网络,以便在该组织成员间进行国际金融信息的传输和确定路由。

从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

1977年夏,完成了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SWIFT网络)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1977年时SWIFT在全世界就拥有会员国150多个,会员银行5000多家,SWIFT系统日处理SWIFT电讯300万笔,高峰达330万笔。

到2007年6月为止,SWIFT的服务已经遍及207个国家,接入的金融机构超过8100家。台湾地区唯一的具有商业策略以及服务供应伙伴资格的是资通电脑Ares。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SWIFT信用证是正式的、合法的,被信用证各当事人所接受的、国际通用的信用证,信用证是指凡通过SWIFT系统开立或予以通知的信用证。采用SWIFT信用证必须遵守SWIFT的规定,也必须使用SWIFT手册规定的代号(Tag),而且信用证必须遵循国际商会2007年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各项条款的规定。在SWIFT信用证可省去开证行的承诺条款(Undertaking Clause),但不因此免除银行所应承担的义务。SWIFT信用证的特点是快速、准确、简明、可靠。

该组织创立之后,其成员银行数逐年迅速增加。从1987年开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 和证券交易所等,开始使用 SWIFT。至2010年,该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1980年SWIFT联接到香港。我国的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SWIFT,是SWIFT组织的第1034家成员行,并于1985年5月正式开通使用,成为我国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重要里程碑。之后,我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加入SWIFT。

进入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纷纷加入SWIFT。SWIFT的使用也从总行逐步扩展到分行。1995年,SWIFT在北京电报大楼和上海长话大楼设立了SWIFT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它们分别与新加坡和香港的SWIFT区域处理中心主节点连接,为用户提供自动路由选择。

为更好地为亚太地区用户服务,SWIFT于1994 年在香港设立了除美国和荷兰之外的第三个支持中心,这样,中国用户就可得到SWIFT支持中心讲中文的员工的技术服务。SWIFT还在全球17个地点设有办事处,其2000名的专业人员来自55个国家,其中北京办事处于1999年成立。

全世界金融数据传输、文件传输、直通处理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撮合,清算和净额支付服务、操作信息服务、软件服务、认证技术服务、客户培训和24小时技术支持。

SWIFT自投入运行以来,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已成为环球银行金融通信协会的会员。这也就是为什么PP只支持电汇这几家国内银行的原因。

SWIFT的设计能力是每天传输1100万条电文,而当前每日传送500万条电文,这些电文划拨的资金以万亿美元计,它依靠的便是其提供的240种以上电文标准。SWIFT的电文标准格式,已经成为国际银行间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这里面用于区分各家银行的代码,就是SWIFT Code,依靠SWIFT Code便会将相应的款项准确的汇入指定的银行。

SWIFT Code是由该协会提出并被ISO通过的银行识别代码,其原名是BIC(Bank Identifier Code),但是BIC这个名字意思太泛,担心有人理解成别的银行识别代码系统,故渐渐大家约定俗成地把BIC叫作SWIFT Code了。SWIFT是(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共同拥有的私营股份公司,按比利时的法律登记注册,由会员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协同管理。

SWIFT银行识别代码

每家申请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都必须事先按照SWIFT组织的统一原则,制定出本行的SWIFT地址代码,经 SWIFT组织批准后正式生效。银行识别代码(Bank Identifier Code—BIC)是由电脑可以自动判读的八位或是十一位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用于在SWIFT电文中明确区分金融交易中相关的不同金融机构。 凡该协会的成员银行都有自己特定的SWIFT代码,即SWIFT Code。在电汇时,汇出行按照收款行的SWIFT Code发送付款电文,就可将款项汇至收款行。该号相当于各个银行的身份证号。

十一位数字或字母的BIC可以拆分为银行代码、国家代码、地区代码和分行代码四部分。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为例,其银行识别代码为BKCHCNBJ300。其含义为:BKCH(银行代码)、CN(国家代码)、BJ(地区代码)、300(分行代码)。

(1)银行代码(Bank Code):由四位英文字母组成,每家银行只有一个银行代码,并由其自定,通常是该行的行名字头缩写,适用于其所有的分支机构。

(2)国家代码(Country Code):由两位英文字母组成,用以区分用户所在的国家和地理区域。

(3)地区代码(Location Code):由0、1以外的两位数字或两位字母组成,用以区分位于所在国家的地理位置,如时区、省、州、城市等。

(4)分行代码(Branch Code):由三位字母或数字组成,用来区分一个国家里某一分行、组织或部门。如果银行的BIC只有八位而无分行代码时,其初始值订为“XXX”。

同时,SWIFT还为没有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按照此规则编制一种在电文中代替输入其银行全称的代码。所有此类代码均在最后三位加上“BIC”三个字母,用来区别于正式SWIFT会员银行的SWIFT地址代码。

SWIFT Code的查询方法

要查询某家银行的SWIFT Code,推荐的方式是:

(1)直接去银行询问工作人员

(2)可以打电话咨询。

(3)通过SWIFT的官方网站查询:

①精确查找,进入网站后,如果你知道银行的SWIFT代码(BIC Code)或机构关键字(Institution Keyword),可以做快速查找它的信息;例如:中国银行的 关键字是Bank of China,输入就可以查询中国银行在全世界的分行的SWIFT Code,当然包括大陆各地的代码。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内地分行的开始8位全部是BKCHCNBJ,可以直接在BIC搜索下输入这8位,列出国内中国银 行各地分行的SWIFT Code。

②若不太清楚,那么就可进入另一个查询页面,进行详细的查找,点击下方的位置即可进入。

国内各银行总行的SWIFT代码

中国银行:BKCHCNBJ

工商银行:ICBKCNBJ

建设银行:PCBCCNBJ

农业银行:ABOCCNBJ

招商银行:CMBCCNBS

交通银行:COMMCN

中信银行:CIBKCNBJ

兴业银行:FJIBCNBA

民生银行:MSBCCNBJ

华夏银行:HXBKCN

浦发银行:SPDBCNSH

汇丰银行:HSBCCNSH

渣打银行:SCBLCNSX

花旗银行:CITICNSX

德意志银行:DEUTCNSH

瑞士银行:UBSWCNBJ

荷兰银行:ABNACNSH

香港汇丰:BLICHKHK

香港花旗:CITIHK

香港东亚银行:BEASCNSH

代码后需要统一添加分行阿拉伯数字代号。

故  园

残门锈锁久不开,灰砖小径覆干苔;

无名枯草侵满院,一股辛酸入喉来。

忽忆当年高堂在,也曾灶头烧锅台;

恍觉如今形影只,家中无人诉情怀。

漫园草木未识客,遮窗蔽牖户掩盖;

手中执镰不忍动,幽梦惊醒旧尘埃。

眼前窗棂留折印,顽童呼应墙内外;

门后但见教子棍,耳提面命人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