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路

  《山西历史地图集》“清代晋商商路”记述:“大致在乾隆30年(1765)起,在山西商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经西伯利亚,通往欧州腹地的陆上国际茶叶商路。在南方,又开辟了由福建崇安过分水关,入江西铅山县,顺信江下鄱阳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长江,溯江抵武昌, 转汉水至襄樊,贯河南入泽州,经潞安抵平遥,祁县,太谷,忻州,大同,天镇到张家口,贯穿蒙古草原到库伦至恰克图,这是一条重要的茶叶商路。”

  “茶叶之路”是一条纵贯南北水陆交替的商业运输线路。起点在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直隶(河北)、内蒙古,终点是乌里雅苏台(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恰克图。全程约九千二百余里(四千六百公里),亦称“万里茶路”。

  “茶叶之路”具体运行线路如下:

  自福建建宁府崇安县下梅村,顺梅溪,西入崇阳溪,北上,达崇安城。此段为篷船水运;

  于崇安城装鸡公车,沿闽赣古驿道西北行,过闽赣交界之分水关,达信江南岸之江西广信府铅山河口镇;

  于河口装大船,顺信江西行,经广信府弋阳,贵溪,鹰潭,饶州府安仁(余江),余干,入鄱阳湖;西北,经南康府都昌,星子,达长江南岸之九江府湖口县湖口镇;

  溯长江西行,经九江府德化(九江),瑞昌,湖北黄州府广济(武穴),蕲州(蕲春),蕲水(浠水),黄冈,武昌府兴国洲(阳新),大冶,武昌(鄂州),江夏(武汉武昌),抵汉阳府汉阳县汉口镇;

  逆汉水西行,经汉阳府蔡甸,汉川,沔阳,安陆府天门,潜江,钟祥,荆门沙洋,襄阳府宜城,达襄阳汉江北岸之樊城;

  换小船,西北入唐白河,上至两河口,入唐河,经河南南阳府唐县,达水路终点南阳府裕州赊旗店(社旗);

  从赊旗店上岸,转陆路,用骡、马驮运北行,经裕州方城,叶县,汝州宝丰,汝州,河南府登封,偃师,达黄河南岸之孟津渡口;

  渡黄河,经怀庆府孟县,河内(沁阳),沿太行山太行陉,过碗子城,至山西泽州府凤台县(晋城);北行,经泽州府高平,潞安府长子,屯留,襄垣,沁州,武乡,太原府祁县,徐沟,太原县,阳曲县,忻州,代州崞县(原平),北出雁门关,经大同府山阴,怀仁,大同镇,东行,大同县,阳高,天镇,直隶宣化府怀安,万全左卫,达张家口;

  从张家口,用骆驼或“老倌车”,北至野狐岭上坝,经口北三厅兴和城(张北),明爱(内蒙古商都),内蒙古察哈尔,狮子王旗,沿阿尔泰军台,经乌里雅苏台土谢图汗部左翼中旗赛尔乌苏,左翼右末旗,达中旗之库伦(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

  又北行,经右翼右末旗,右翼左末旗,终达中俄边境之恰克图。

朝鲜人的姓氏和本贯

    姓氏和名字,对一个人来说本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不过是为了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而设定的一种人为的代号而已。但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和沿革。

    但是,朝鲜人又与别的民族还有相异之点。这就是,从祖先开始沿袭下来的习惯——“本贯”。所谓“本贯”,就是本家族认定和公认的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就是说,通过本贯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其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繁衍下来的血统关系。一个家庭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但经过查家谱或本贯,就能清楚地了解是否同属一个祖宗的血缘亲属关系。在本贯形成、演变过程中,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贯,而有的姓氏则多达上百个本贯,而且依据这个本贯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朝鲜人仍沿用的本贯,除个别姓氏的家庭沿用中国地名外,绝大部分姓氏沿用的本贯都是朝鲜地名。这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从历史上看,朝鲜族的姓氏和本贯的形成和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朝鲜人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朝鲜人的姓氏和本贯的产生和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主流。

    2.从历史上看,有的家庭收受国王所赏赐的姓名或本贯,这个家庭就感到无尚的光荣,就抛弃原来已有的姓氏和本贯,开始采用国王所赐给的姓氏和本贯,以此炫耀本家庭的社会地位。这类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疆场上为国出力,立下战功,受到国王的重用和赏赐。据传,新罗时期,李瑗的三个儿子李枝春、李叶春、李花春都是新罗将领。他们因率军在抵御倭寇战斗中都立下了战功,新罗景文王以赐姓名的形式奖励这三位有贡献的将领。对这三人都赐“安”姓。新罗王还下诏改李枝春为安邦俊、李叶春为安邦杰、李花春为安杰侠,并封安邦俊为竹山君、封安邦杰为广州君。从此,这两个人就成了后来竹山安氏、广州(注:朝鲜百济南汉山城)安氏的始祖。又传,青海李氏的始祖之兰,本来姓名是佟豆兰。他在高丽公珉王朝廷做官过程中被封为青海君。便遵照高丽王所赐,把自己的姓名改为李之兰。佟豆兰为永怀国王所赐的这一荣誉,宣布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是青海李氏。这样,佟豆兰也就成为青海李氏的始祖。

    又如,安东权氏的始祖权幸,本来原名叫金幸。金幸于高丽敬顺王二年任古昌郡守时,与金宣平、张贞弼等人在瓶山大破后百济王甄英,为高丽统一朝鲜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国王赐给金幸于权氏,并把古昌郡改为安东府。金幸遵照国王赏赐,把金姓改为权姓,叫权幸,其子孙后代也就改为安东权氏,权幸便成为安东权氏的始祖。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不是战将武士,但在文化、艺术等其他方面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有得到国王恩赐的机遇。如旌善文氏的始祖文林翰,其原来不姓文氏而是金氏。据传,他在高丽时期朝廷派到中国求学,因在中国学习期间和回到高丽以后,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而闻名全国。国王对此非常高兴,就赐给文姓,取名林翰。于是,文林翰就成为旌善文氏的始祖。

    3.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在相互往来过程中,一些外民族到朝鲜半岛上定居、归化,成为朝鲜族的组成部分的事情是常有的。从有关历史资料上看,归化成朝鲜族的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以及日本人等多种民族。

    从有关史料记载上看,异民族归化成朝鲜族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在本国受迫害而避难到朝鲜来以后长期寄居,融化成朝鲜族的。据传,朝鲜族的韩氏、奇氏、鲜于氏等三个姓氏的始祖是箕子。箕子,本来是汉族,是中国历史上殷朝末期的王公贵族,位列三公,曾辅纣为文师。后来,由于“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据朝鲜的一些资料提供的情况看,箕子本来是殷朝的贤臣,他亲眼看到殷朝被周武王所灭,觉得“忠臣不事二主”,就与几位仁人志士离开中国的中原,避难到朝鲜半岛,并建立了箕子朝鲜。箕子及其后代一直居住在朝鲜,到他的48代孙开始分支,分成韩氏、奇氏、鲜于氏。这三个姓氏都立箕子为各自的始祖。

    当时,与箕子一起到朝鲜半岛,帮助箕子一起建立箕子朝鲜的功臣还有南宫修、景汝松、琴应、康候、鲁启、弓钦等人。他们都与箕子一起定居在朝鲜。后来,他们也就各自成为朝鲜族的南宫氏、景氏、琴氏、康氏、鲁氏、弓氏的始祖。

    广宁高氏的始祖高有宝本来是汉族人。当中国局势发生急剧的变化,明清两个朝代相互交替时,高有宝因不愿意做清朝官吏,就逃到朝鲜落籍,成为朝鲜族广宁高氏的始祖(注:广宁为中国地名,详址不清)。

卢穗,本来是汉族。唐玄宗时,为躲避安禄山之叛乱,携九个儿子(垓、垠、址、互、满、刊、增、坡、垣)到朝鲜定居。后来,卢穗的九个儿子依次被封为光州伯、山伯、交河伯、丰川伯、长渊伯、安东伯、安康伯、延后伯、平壤伯、谷山伯。以后,卢穗九个儿子的子孙后代就以这些地名为自己家庭的本贯,并把卢穗的九个儿子中被封到某地去者为自己家族的始祖。

    除此之外,还有上谷麻氏、海州石氏、浙江柴氏、陇西李氏、广东陈氏、庆州偰氏等都属此种类型。

    第二种情况是,有时因朝鲜局势紧张,朝鲜当局就向中国求助,当战争结束后,中国派到朝鲜的官兵仍长期留在朝鲜,融化为朝鲜族。据传,延安李氏的始祖本来是茂姓,是汉族。朝鲜三国鼎立时期,新罗国王为击败百济而向中国唐朝求助。唐朝派军,中郎将茂也随军到朝鲜,帮助新罗战败百济统一朝鲜后,中郎将茂并未随军回到唐朝,而一直留在朝鲜。新罗武烈王七年(公元660年),中郎将茂被新罗国王任为延安伯。他就以唐朝皇帝的姓氏为自己的姓,就把茂姓改为李姓,以延安为本贯,他便成为朝鲜族延安李氏的始祖。

苏州贾氏的始祖是贾维鍮,字无局,号知白堂,汉族,曾任明朝兵部尚书,后任蓟辽都察使。朝鲜壬辰倭乱时,遵照明朝皇帝的派遣,贾维鍮率明朝援军到朝鲜参战。在朝鲜釜山与倭寇战斗中以身殉职。他的后代一直留在朝鲜,贾维鍮成为朝鲜族苏州贾氏的始祖。

    此外,还有广州董氏、杜陵杜氏、浙江徐氏、浙江秋氏、浙江张氏、颖阳千氏、秋溪秋氏、浙江彭氏、浙江片氏等都属于因战争从中国到朝鲜后定居下来的后裔。

    第三种情况是,受皇帝或国王的派遣,到国外执行任务,但在出国途中遇险不能回到本国,就长期居住在朝鲜而改为朝鲜族。据传新罗时,中国汉朝的黄洛和互大林等人受命去交趾国,途中在海上遇到大风,被漂流到新罗平海丒山港,以后就在那里长期定居,归化成朝鲜族,成为朝鲜族黄氏和互氏的始祖。

    南氏的始祖金忠,本来是唐朝的按廉使,是汉族。唐玄宗以金忠为按廉使,组织使团派往日本国。金忠在带领使团去日本途中遇到台风,千辛万苦,死里逃生,随风漂流到朝鲜的丒山港。他在朝鲜人民的救护下就定居在那里,再也没有返回本国。高丽敬德王二年,高丽国王赐给金忠于南姓。后来,金忠的后代洪甫、君甫、匡甫三兄弟都为高丽国立了大功。高丽国忠烈王就任洪甫为英阳君、君甫为宜宁君、匡甫为固城君。他们也就把这三个地方定为各自的本贯。这样,洪甫、君甫、匡甫成为英阳南氏、宜宁南氏、固城南氏的始祖。

    第四种情况是受本国朝廷的派遣,到朝鲜以后未再回国,长期居留在朝鲜。高句丽英留王二十二年(公元639年)时,唐朝派天河到高句丽讲儒学,后他又到新罗继续讲儒学。到新罗讲学时,新罗国王封天河为唐城伯(注:唐城,现在朝鲜南阳旧名)。后来,其后代就把天河崇拜为南阳洪氏的始祖。

    元朝顺帝时,孔子第54代孙绍陪送鲁国公主到高丽国。绍到高丽国后,再也没有回到元朝,便成为朝鲜族曲阜孔氏的始祖。

    宋朝时期,中国朱熹的曾孙潜携其子余庆于高丽高宗王十一年(公元1224年)到高丽国定居,成为朝鲜族朱氏的始祖。

    日本人沙也可,是加藤清正的一员将领。壬辰倭乱时,他到朝鲜不愿与朝鲜人民为敌,故意躲避战斗。当战争结束后,他就一直居留在朝鲜,并把原来日本名沙也可改为朝鲜名金忠善,朝鲜国王念他对朝鲜又忠诚、又善良,就赐本贯为金海。从此,他就成为金海金氏的始祖(注:金海金氏、还有以金首露为始祖的一派。这一派,历史上称为法兴派,自称为正统派。所以这一派与日本人金忠善为始祖的金海金氏,虽然姓氏、本贯都一样,但并非一个家族)。

    4.本来一个姓,但后来又分成好几个姓。据传,朝鲜族本来没有诸葛这个复姓。但诸葛亮的20世孙迁居到朝鲜以后,成为诸葛氏的始祖。他的后代在朝鲜到第12世孙时,有哥兄弟两人,大的叫“泓”、二的叫“滢”。他们哥俩经过商量后,决定把“诸葛”这个复姓分割成单姓。老大泓改姓为“诸”,老二滢改姓为“葛”。于是,泓成为漆原诸氏的始祖,滢成为清州葛氏的始祖。

    5.原来是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本贯的同一个家庭,由于长期不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居住,又加上一些其他原因,陆续分出好多个本贯。如庆州李氏的后裔中先后出现14个本贯。庆州李氏始祖李谒平的后代李开宣布从自己起改为陕川李氏、李渭宣布从自己起改为车城李氏。这样,李开就成为陕川李氏的始祖,李渭成为车城李氏的始祖。之后,又陆续分离出了以李润张为始祖的昌平李氏,以李润张的弟弟李润远为始祖的加平李氏。后又分离出以李润张5世孙李周佐为始祖的牙山李氏,以李润张6世孙李禹偁为始祖的载宁李氏,以李阳植为始祖的羽溪李氏。后又以李阳植的17世孙李永倖为始祖的晋州李氏、以李阳植的22世孙李攀桂为始祖的原州李氏,等等。

    6.以在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来说明姓氏和本贯的形成过程。据传,很早很早以前,朝鲜南部有个地方叫斯卢六村。当时天下大乱,人人盼望天下早日太平。斯卢六村附近的村长们汇集在阏川(注:地名)共同研究、讨论如何实现天下太平的事情。他们一致感到天下大乱是由于还没有找到英明的君主。他们为引出精明强干的君主,便向天跪拜祈祷。这时,他们都见到从离他们不远的草坪中有一股瑞气直冲向天,并听到惊天动地的龙马鸣叫声。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事情,人们大惊失色,个个感到很奇异。他们一起向龙马鸣叫、瑞气上升的草坪走去。到跟前一看,并不见什么龙马,只发现草坪中有一个既象球,又象瓢的大肉块(胞胎)。一起去的人中有一位胆子大的便拔出刀向肉块砍去,把肉块劈成两半。大家看到从肉块里蹦出一个英俊的男孩子,大家都惊呆了。斯卢六村的村长把这个男孩抱回村收养。大家商量为这个孩子起什么名字好。因为这个英俊的男孩子是在散发瑞气的赫赫有名的地方,从瓢似的大肉块里出世的,所以大家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朴赫居世。当朴赫居世长到13岁时,已聪明过人,斯卢六村及邻近村的村长们就把他推举为王。他接受王位以后,定国名为新罗。这样,朴赫居世便成为新罗的开国之王,也成为朝鲜族朴氏的始祖。朝鲜族朴姓的本贯虽然很多,但都崇拜民间传说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朴赫居世为朴氏的共同始祖。

    7.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家庭抛弃原来姓氏或本贯,改用别的姓氏或本贯;而有的家庭,则只抛弃原来姓氏,而继续保留原来的本贯。如,现在醴泉权氏的始祖,本来不是姓权,而是姓昕。据传,醴泉权氏的始祖是昕迪臣。他娶安东权氏的女儿为妻,生的儿子名叫得圭。昕得圭后来任醴泉府尹,就在醴泉定居。后来,昕得圭的儿子昕寿昌所娶的妻子也是安东权氏。昕寿昌的孙子昕升朝所娶的妻子也是安东权氏。不巧不成书,到昕升朝的儿子昕暹时期,正好赶上高丽29代王忠穆王登殿。忠穆王的名字也叫“昕”。在封建社会有个规矩,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名字不允许与国王的名字同一个字。如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改成别的什么字,不然就会遭到不幸。根据这种条规,由于高丽国王的名字中有“昕”字,昕氏家不得不改姓,因为始祖起娶过同一个安东权氏的妻,就改“昕氏”为权氏。

    据初步统计,各地朝鲜族的姓氏共有250多个,其中在历史上其他民族归化成朝鲜族的有135个姓氏。根据珲春市公安局户籍科1991年年底的统计,居住在珲春市境内的朝鲜族所使用的姓氏有171个。在珲春居住的朝鲜族所使用的每个姓氏的本贯(本贯中,也包括居住在外地的朝鲜族所使用的本贯)多少也不尽一致。

    一种情况是,有的家族虽有姓氏,但这些家族的祖先一直没有确定本贯,其后代子孙也没有人再过问这个事情。也就是说,只有姓氏而没有本贯。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本来有姓氏又有本贯的家庭,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只沿用原来姓氏,但本贯已失传。有的抛弃原来姓氏而改用别的姓氏,其家庭的子孙后代已无法查出祖先曾经使用过的姓氏或本贯。

洪钧地支代月与韵目代日

十一十二
地支代月
日期韵目日期韵目
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上声[1] 去声[1] 入声[1] 替换
1日 dōng先 xiān董 dǒng送 sòng屋 wū16日 谏 jiàn叶 yè 
2日 dōng萧 xiāo肿 zhǒng宋 sòng沃 wò17日 xiǎo霰 xiàn洽 qià 
3日 jiāng肴 yáo讲 jiǎng绛 jiàng觉 jiào18日 qiǎo啸 xiào  
4日 zhī豪 háo纸 zhǐ寘 zhì质 zhì19日 hào效 xiào  
5日 wēi歌 gē尾 wěi未 wèi物 wù20日 号 hào  
6日 麻 ma语 yǔ御 yù月 yuè21日 箇 gè  
7日 阳 yáng麌 yǔ遇 yù曷 hé22日 yǎng祃 mà  
8日 庚 gēng荠 qí霁 jì黠 xiá23日 gěng漾 yàng  
9日 jiā青 qīng蟹 xiè泰 tài屑 xiè24日 jiǒng敬 jìng  
10日 huī蒸 zhēng贿 huì卦 guà药 yào25日 yǒu径 jìng  
11日 zhēn尤 yóu轸 zhěn队 duì陌 mò26日寝 qǐn yòu  
12日 wén侵 qīn吻 wěn震 zhèn锡 xī27日感 gǎn qìn  
13日 yuán覃 tán阮 ruǎn问 wèn职 zhí28日俭 jiǎn kān  
14日 hán盐 yán旱 hàn愿 yuàn缉 jī29日豏 xiàn yàn  
15日 shān咸 xián潸 shān翰 hàn合 hé30日 [1]  
      31日 [1]  世、引
韵母代日

三十日,按规定该用“陷”,但是于军队不吉利,忌用,便用“卅”(卅,拼音:sà,就是三十)字代替;又公历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用,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则像31阿拉伯数字。根据上表,“东日”是一日;“马”代表二十一日,马日事变是发生在(一九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文夕大火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夜;艳电则是(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电报。

施华洛世奇

在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 有一个名叫瓦腾斯的小镇,这里地处偏僻的阿尔卑斯山下,常住居民不过数千人,每天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

在山麓间,远远便能看到一个造型奇特的阿尔卑斯山巨人,两只镶嵌了宝石的眼睛在阳光下闪闪夺目。这个巨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奥地利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在1995年百年华诞之际,依山而建的“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其总部和水晶世界博物馆也坐落于此。

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2017年销售额达到42亿美元。目前在全球约170个国家开设了2680 间分店,员工人数超过2.6万人。历经五代,这家建立超过百年的古老而神秘的公司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独揽与水晶切割有关的专利,把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

如今,人们络绎不绝来到瓦腾斯小镇,为的不仅是一饱眼福参观名师之手设计而成的各种流光溢彩的水晶作品,更是来探寻这个家族背后隐藏的保存了一百多年的水晶秘密。

发明自动水晶切割机

在瓦腾斯小镇,你能看到最华贵的水晶墙、各式光怪陆离的玻璃和水晶艺术品和栩栩如生的水晶雕像。但如果想要到不远处的水晶工厂参观,工作人员则会礼貌地拒绝你。他们会告诉你,施华洛世奇水晶制作过程不向外人开放。

从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开始,水晶制作工艺的不断创新便成为这个品牌发展的不竭动力。

1862年,丹尼尔出生在前奥匈帝国版图内的波西米亚(今捷克境内),那里是世界玻璃和水晶手工制造的发源地。丹尼尔的父母曾在那里经营着一间水晶切割小作坊。从小他便跟随父亲学习宝石打磨,用于装饰胸针、发针、发梳等饰物。

1883年,丹尼尔接手家族生意,成立了一家珠宝公司,专营宝石切割打磨。彼时,西门子在1866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直流电动机;爱迪生在1879年发明了电灯。这场电气革命给了丹尼尔灵感,他决心发明一台自动水晶切割机。

经过九年反复的实验,1892年,第一台可以完美切割水晶的自动切割机问世。与当时的手工技术相比,这台机器的切割速度更快,精准度更高,能将水晶巧妙地打磨出数十个切面,对光线有极好的折射能力。丹尼尔带领水晶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为了保证自己发明的技术和机器不被同行窃取,丹尼尔一方面对技术申请了专利;另一方面,丹尼尔背井离乡从波希米亚迁至奥地利,与魏斯、考斯曼两个合伙人建立起施华洛世奇公司,开始生产水晶。

丹尼尔把厂址选在阿尔卑斯山奥地利一侧的瓦腾斯。这里不仅有足够的水源带动水晶加工机器运转,也远离他们的竞争对手,可以避免别人偷取他们的技术和设计。此外,这里交通便利,方便抵达水晶制品需求量极大的时尚之都巴黎。

至此,丹尼尔一手打造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帝国雏形初现。

缔造水晶帝国

丹尼尔是一个有野心的人,面对水晶有限的存量,如何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事业是个难题。善于创新的丹尼尔产生了制造人造水晶的念头。

1908年,丹尼尔和他的三个儿子开始试制人造水晶。他们花3年时间设计制作了融化炉。从1913年起,施华洛世奇开始大规模生产无瑕疵人造水晶石,这些水晶及宝石产品很快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创新是施华洛世奇面对困境时绝处逢生的密钥。在一战期间,战乱频仍、经济动荡,面对缺少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窘境,施华洛世奇开始生产自己的水晶打磨工具。几年后,为响应市场需求,施华洛世奇又建立了自己的高档玻璃工厂。

20世纪20年代,欧美时尚界开始流行装饰着珍珠和水晶的裙装。丹尼尔从中看到了新商机。1931年,施华洛世奇发明了一种大受时尚界欢迎的饰带,上面缀满漂亮的碎水晶,可以直接缝在衣服或鞋子上。施华洛世奇的水晶由此成了抢手货,在香奈儿、GUCCI、迪奥等顶级时尚品牌以及电影公司和众多好莱坞明星之间左右逢源。

此后,施华洛世奇声名鹊起,公司的产品线不断地延伸到各行业:时装、鞋帽、手表、首饰等。他的长子威廉·施华洛世奇甚至将产品延伸至望远镜。而像纽约大都会剧院、巴黎凡尔赛宫这样的世界级殿堂的水晶吊灯都是来自施华洛世奇出品的“STRASS”。

1956年,为施华洛世奇贡献了一生的丹尼尔去世,但施华洛世奇的创新脚步并未停止。20世纪80年代,施华洛世奇首间专卖店开设,并以创新别致的首饰和仿水晶塑像风靡全球。其每年推出的限量版圣诞挂饰,亦会在全球收藏家中掀起一股新热潮。

目前,施华洛世奇在奥地利、印度、泰国、越南、塞尔维亚和美国都有生产基地,而中国则是其最大的市场。

奥地利的洛克菲勒

施华洛世奇家族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创新,更离不开传承。

施华洛世奇一直采用家族经营模式。创始人丹尼尔去世后,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施华洛世奇已经传了5代,家族的成员已超过150人。

虽然这家企业中的家族股东超过60位,但据穆迪的分析公司Bureau van Dijk数据分析显示,家族中的最大股东为掌控了家族事业35年的第四代传人葛诺·朗恩斯·施华洛世奇。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葛诺控股的股份价值约13亿美元。

葛诺于2002年把接力棒传到了第5代成员的手中,如今家族中有28人在公司内从事高级管理工作,并由5人构成公司的最高决策和管理层。葛诺的儿子马可思·朗恩斯·施华洛世奇负责水晶业务。

近些年来,相比于其主要竞争对手,未能跟上电商趋势的施华洛世奇的业绩显得有些逊色。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负责集团公关、设计服务的娜佳·施华洛世奇表示,伴随着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的崛起,升级数字战略显得尤其重要,而首次公开募股(IPO)有助于集团在北美市场和数字渠道的扩张。不过,她也坦承,IPO目前对家族成员来说并非热门话题。

此外,这一被《福布斯》杂志誉为奥地利的“洛克菲勒”的家族,面对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和声誉,现在更加注重于企业形象的维护。除了完善职工福利设施之外,还把大量资金投入环保节能、艺术文化上的项目。

2011年,施华洛世奇选用了天鹅作为公司的标识。在希腊、罗马、印度和德国的神话故事里,天鹅象征着纯洁、力量和神圣不可侵犯。如今,在第五代家族成员的带领下,这只优雅的“天鹅”正在靠着不断的传承和坚持大胆创新向远空飞翔。

始皇西巡之四角坪遗址

在陇南市礼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四格子山顶部,有一块面积约2.8万平方米、明显经人为处理过的大平台,经勘探发现,平台外围有夯土墙环绕,内有大量夯土建筑基址。经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连续4年的发掘和研究,确定四角坪遗址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保存状况较好的秦帝国时期大型礼制性建筑群。根据推测,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西巡过程中,很可能在这里举行过祭祀上天、祭奠列祖的仪式。

甘肃是秦人诞生、崛起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秦人族出东夷,其始祖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氏,并列为继承人。大禹去世后,伯益被大禹之子启所杀,其部族遭到打击并迁移流散。夏末,嬴秦参加商夷联军灭夏并进入关中,由此成为商朝的显贵。周人灭商时,追随商王的嬴秦又遭受沉重打击并迁移各处。其中,嬴秦首领中潏被迫归周并西迁陇右西犬丘(今礼县一带)。周初,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参与叛乱的今山东曲阜一带的嬴姓商奄之民迁往“朱圉”(今甘谷县西)。至此,嬴秦在经历夏商两代千年之久的起伏动荡和迁移流散后,在甘肃东部定居下来。

从商末中潏西迁西垂到秦文公迁都关中,在整个西周近300年间,十四代(抑或是十三代?)秦人一直生活于甘肃东部。公元前771年,西戎攻破镐京,西周亡,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封为诸侯,于是秦襄公建国。秦文公继位的第三年东猎,一年后(前762年)到达汧渭之会(今宝鸡市)并迁都于此,开始了秦人建立霸业、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而秦人在定都关中、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祖上辛苦经营的大后方,相反,礼县一带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了金属、食盐和马匹等重要战略物资,为秦人连年与东方诸国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2012年,礼县博物馆馆长王刚在田野调查时发现了四角坪遗址,同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2020年至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该遗址开展连续4年的发掘研究工作,目前已基本明确四角坪遗址的建筑格局。

据四角坪遗址的项目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侯红伟介绍,四角坪遗址建筑群结构规整,层级分明、秩序井然,以大型夯土台为核心、整体呈明显的中心对称格局。已发掘部分主要由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土台四边正对的四组附属建筑以及四角曲尺形附属建筑组成。各方向对应位置的建筑,平面及柱网布局一致。中部夯土台基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7.8米,现已发掘其西半部分,结合勘探情况可知,土台四边各有两处夯土台阶。土台四边有柱洞紧靠台缘,底部均垫有柱础石,说明土台四周有立柱环绕。台基外围四周有鹅卵石铺设的宽约1米的散水。

在中心夯土台的中心位置,有一边长为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间。其四角各有一柱坑,每个柱坑包含两个截面为近方形的柱洞,四壁中点处各有一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地面铺设方形素面地砖,沿整个平面的两条对角线将部分地砖切割,中心交点处被一晚期坑破坏。

铺地砖采用了较高超的填缝技术,达到了密封效果。地砖下埋设陶水管道,在夯土下向北延伸,与台基北部的排水设施相连。四壁残存上下两排铁钉,垂直钉入夯土壁,据现场遗物分析,铁钉可能用于固定墙壁上的饰面砖。中心夯土台四面中部分别对应四组附属建筑,现存相对的两个近方形夯土台,土台边缘环绕柱洞和柱础石,二者共同被一圈散水包围,依次命名为北1、西1、南1建筑。

中心夯土台四角分布曲尺形夯土台基,同样由散水包围,台基边缘环绕柱洞及柱础石,台基上散布零星的柱础石。附属建筑以夯土墙相连,并分隔出多个院落,与附属建筑一同将中心土台围合,形成这种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独特建筑格局。

形象地说,四角坪遗址的地上建筑群,就像一座大型的南方传统天井式建筑,每逢下雨,四周雨水都会流向中间的天井,汇入那个半地穴式的空间。其周围的地砖铺面以及“美缝”技术的应用,加上四周墙面悬挂的墙砖,都是为了防止雨水的渗漏。而当这个半地穴空间的水位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多余的雨水将通过地砖下埋设陶水管道排向整体建筑的外围。

秦人之所以煞费苦心修建一座这样的建筑,也是颇有讲究的。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将天下分为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揭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的规律。邹衍认为黄帝时是土德尚黄,故服饰用黄色;夏朝木德尚青,故服饰用青色;商朝金德尚白,故服饰用白色;周朝是占火德而得天下,尚红色,故服饰用红色。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循环交替不息。

秦人统一六国后,以水德自名,故在这座国家级的礼制性建筑群中,凭借巧妙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达到了收集上天之水、以供皇帝祭祀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统一全国的次年曾进行过一次西巡,所到区域为秦的北地郡(今平凉、庆阳地区)与陇西郡(今天水、陇南、定西地区),礼县地属秦陇西郡,在此发现有秦人早期的都邑与先公陵园,四角坪遗址为秦代大型建筑群落,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极为罕见,推测很可能是为始皇帝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