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的姓氏和本贯

    姓氏和名字,对一个人来说本来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不过是为了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而设定的一种人为的代号而已。但她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繁衍历史和沿革。

    但是,朝鲜人又与别的民族还有相异之点。这就是,从祖先开始沿袭下来的习惯——“本贯”。所谓“本贯”,就是本家族认定和公认的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就是说,通过本贯能反映出一个家族其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繁衍下来的血统关系。一个家庭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居住,但经过查家谱或本贯,就能清楚地了解是否同属一个祖宗的血缘亲属关系。在本贯形成、演变过程中,有的姓氏只有一个本贯,而有的姓氏则多达上百个本贯,而且依据这个本贯所形成的民间风俗习惯,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朝鲜人仍沿用的本贯,除个别姓氏的家庭沿用中国地名外,绝大部分姓氏沿用的本贯都是朝鲜地名。这是在长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从历史上看,朝鲜族的姓氏和本贯的形成和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朝鲜人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朝鲜人的姓氏和本贯的产生和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主流。

    2.从历史上看,有的家庭收受国王所赏赐的姓名或本贯,这个家庭就感到无尚的光荣,就抛弃原来已有的姓氏和本贯,开始采用国王所赐给的姓氏和本贯,以此炫耀本家庭的社会地位。这类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在疆场上为国出力,立下战功,受到国王的重用和赏赐。据传,新罗时期,李瑗的三个儿子李枝春、李叶春、李花春都是新罗将领。他们因率军在抵御倭寇战斗中都立下了战功,新罗景文王以赐姓名的形式奖励这三位有贡献的将领。对这三人都赐“安”姓。新罗王还下诏改李枝春为安邦俊、李叶春为安邦杰、李花春为安杰侠,并封安邦俊为竹山君、封安邦杰为广州君。从此,这两个人就成了后来竹山安氏、广州(注:朝鲜百济南汉山城)安氏的始祖。又传,青海李氏的始祖之兰,本来姓名是佟豆兰。他在高丽公珉王朝廷做官过程中被封为青海君。便遵照高丽王所赐,把自己的姓名改为李之兰。佟豆兰为永怀国王所赐的这一荣誉,宣布自己的子孙后代都是青海李氏。这样,佟豆兰也就成为青海李氏的始祖。

    又如,安东权氏的始祖权幸,本来原名叫金幸。金幸于高丽敬顺王二年任古昌郡守时,与金宣平、张贞弼等人在瓶山大破后百济王甄英,为高丽统一朝鲜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国王赐给金幸于权氏,并把古昌郡改为安东府。金幸遵照国王赏赐,把金姓改为权姓,叫权幸,其子孙后代也就改为安东权氏,权幸便成为安东权氏的始祖。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虽然不是战将武士,但在文化、艺术等其他方面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有得到国王恩赐的机遇。如旌善文氏的始祖文林翰,其原来不姓文氏而是金氏。据传,他在高丽时期朝廷派到中国求学,因在中国学习期间和回到高丽以后,都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而闻名全国。国王对此非常高兴,就赐给文姓,取名林翰。于是,文林翰就成为旌善文氏的始祖。

    3.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在相互往来过程中,一些外民族到朝鲜半岛上定居、归化,成为朝鲜族的组成部分的事情是常有的。从有关历史资料上看,归化成朝鲜族的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以及日本人等多种民族。

    从有关史料记载上看,异民族归化成朝鲜族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在本国受迫害而避难到朝鲜来以后长期寄居,融化成朝鲜族的。据传,朝鲜族的韩氏、奇氏、鲜于氏等三个姓氏的始祖是箕子。箕子,本来是汉族,是中国历史上殷朝末期的王公贵族,位列三公,曾辅纣为文师。后来,由于“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据朝鲜的一些资料提供的情况看,箕子本来是殷朝的贤臣,他亲眼看到殷朝被周武王所灭,觉得“忠臣不事二主”,就与几位仁人志士离开中国的中原,避难到朝鲜半岛,并建立了箕子朝鲜。箕子及其后代一直居住在朝鲜,到他的48代孙开始分支,分成韩氏、奇氏、鲜于氏。这三个姓氏都立箕子为各自的始祖。

    当时,与箕子一起到朝鲜半岛,帮助箕子一起建立箕子朝鲜的功臣还有南宫修、景汝松、琴应、康候、鲁启、弓钦等人。他们都与箕子一起定居在朝鲜。后来,他们也就各自成为朝鲜族的南宫氏、景氏、琴氏、康氏、鲁氏、弓氏的始祖。

    广宁高氏的始祖高有宝本来是汉族人。当中国局势发生急剧的变化,明清两个朝代相互交替时,高有宝因不愿意做清朝官吏,就逃到朝鲜落籍,成为朝鲜族广宁高氏的始祖(注:广宁为中国地名,详址不清)。

卢穗,本来是汉族。唐玄宗时,为躲避安禄山之叛乱,携九个儿子(垓、垠、址、互、满、刊、增、坡、垣)到朝鲜定居。后来,卢穗的九个儿子依次被封为光州伯、山伯、交河伯、丰川伯、长渊伯、安东伯、安康伯、延后伯、平壤伯、谷山伯。以后,卢穗九个儿子的子孙后代就以这些地名为自己家庭的本贯,并把卢穗的九个儿子中被封到某地去者为自己家族的始祖。

    除此之外,还有上谷麻氏、海州石氏、浙江柴氏、陇西李氏、广东陈氏、庆州偰氏等都属此种类型。

    第二种情况是,有时因朝鲜局势紧张,朝鲜当局就向中国求助,当战争结束后,中国派到朝鲜的官兵仍长期留在朝鲜,融化为朝鲜族。据传,延安李氏的始祖本来是茂姓,是汉族。朝鲜三国鼎立时期,新罗国王为击败百济而向中国唐朝求助。唐朝派军,中郎将茂也随军到朝鲜,帮助新罗战败百济统一朝鲜后,中郎将茂并未随军回到唐朝,而一直留在朝鲜。新罗武烈王七年(公元660年),中郎将茂被新罗国王任为延安伯。他就以唐朝皇帝的姓氏为自己的姓,就把茂姓改为李姓,以延安为本贯,他便成为朝鲜族延安李氏的始祖。

苏州贾氏的始祖是贾维鍮,字无局,号知白堂,汉族,曾任明朝兵部尚书,后任蓟辽都察使。朝鲜壬辰倭乱时,遵照明朝皇帝的派遣,贾维鍮率明朝援军到朝鲜参战。在朝鲜釜山与倭寇战斗中以身殉职。他的后代一直留在朝鲜,贾维鍮成为朝鲜族苏州贾氏的始祖。

    此外,还有广州董氏、杜陵杜氏、浙江徐氏、浙江秋氏、浙江张氏、颖阳千氏、秋溪秋氏、浙江彭氏、浙江片氏等都属于因战争从中国到朝鲜后定居下来的后裔。

    第三种情况是,受皇帝或国王的派遣,到国外执行任务,但在出国途中遇险不能回到本国,就长期居住在朝鲜而改为朝鲜族。据传新罗时,中国汉朝的黄洛和互大林等人受命去交趾国,途中在海上遇到大风,被漂流到新罗平海丒山港,以后就在那里长期定居,归化成朝鲜族,成为朝鲜族黄氏和互氏的始祖。

    南氏的始祖金忠,本来是唐朝的按廉使,是汉族。唐玄宗以金忠为按廉使,组织使团派往日本国。金忠在带领使团去日本途中遇到台风,千辛万苦,死里逃生,随风漂流到朝鲜的丒山港。他在朝鲜人民的救护下就定居在那里,再也没有返回本国。高丽敬德王二年,高丽国王赐给金忠于南姓。后来,金忠的后代洪甫、君甫、匡甫三兄弟都为高丽国立了大功。高丽国忠烈王就任洪甫为英阳君、君甫为宜宁君、匡甫为固城君。他们也就把这三个地方定为各自的本贯。这样,洪甫、君甫、匡甫成为英阳南氏、宜宁南氏、固城南氏的始祖。

    第四种情况是受本国朝廷的派遣,到朝鲜以后未再回国,长期居留在朝鲜。高句丽英留王二十二年(公元639年)时,唐朝派天河到高句丽讲儒学,后他又到新罗继续讲儒学。到新罗讲学时,新罗国王封天河为唐城伯(注:唐城,现在朝鲜南阳旧名)。后来,其后代就把天河崇拜为南阳洪氏的始祖。

    元朝顺帝时,孔子第54代孙绍陪送鲁国公主到高丽国。绍到高丽国后,再也没有回到元朝,便成为朝鲜族曲阜孔氏的始祖。

    宋朝时期,中国朱熹的曾孙潜携其子余庆于高丽高宗王十一年(公元1224年)到高丽国定居,成为朝鲜族朱氏的始祖。

    日本人沙也可,是加藤清正的一员将领。壬辰倭乱时,他到朝鲜不愿与朝鲜人民为敌,故意躲避战斗。当战争结束后,他就一直居留在朝鲜,并把原来日本名沙也可改为朝鲜名金忠善,朝鲜国王念他对朝鲜又忠诚、又善良,就赐本贯为金海。从此,他就成为金海金氏的始祖(注:金海金氏、还有以金首露为始祖的一派。这一派,历史上称为法兴派,自称为正统派。所以这一派与日本人金忠善为始祖的金海金氏,虽然姓氏、本贯都一样,但并非一个家族)。

    4.本来一个姓,但后来又分成好几个姓。据传,朝鲜族本来没有诸葛这个复姓。但诸葛亮的20世孙迁居到朝鲜以后,成为诸葛氏的始祖。他的后代在朝鲜到第12世孙时,有哥兄弟两人,大的叫“泓”、二的叫“滢”。他们哥俩经过商量后,决定把“诸葛”这个复姓分割成单姓。老大泓改姓为“诸”,老二滢改姓为“葛”。于是,泓成为漆原诸氏的始祖,滢成为清州葛氏的始祖。

    5.原来是同一个姓氏、同一个本贯的同一个家庭,由于长期不在同一个地方一起居住,又加上一些其他原因,陆续分出好多个本贯。如庆州李氏的后裔中先后出现14个本贯。庆州李氏始祖李谒平的后代李开宣布从自己起改为陕川李氏、李渭宣布从自己起改为车城李氏。这样,李开就成为陕川李氏的始祖,李渭成为车城李氏的始祖。之后,又陆续分离出了以李润张为始祖的昌平李氏,以李润张的弟弟李润远为始祖的加平李氏。后又分离出以李润张5世孙李周佐为始祖的牙山李氏,以李润张6世孙李禹偁为始祖的载宁李氏,以李阳植为始祖的羽溪李氏。后又以李阳植的17世孙李永倖为始祖的晋州李氏、以李阳植的22世孙李攀桂为始祖的原州李氏,等等。

    6.以在民间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来说明姓氏和本贯的形成过程。据传,很早很早以前,朝鲜南部有个地方叫斯卢六村。当时天下大乱,人人盼望天下早日太平。斯卢六村附近的村长们汇集在阏川(注:地名)共同研究、讨论如何实现天下太平的事情。他们一致感到天下大乱是由于还没有找到英明的君主。他们为引出精明强干的君主,便向天跪拜祈祷。这时,他们都见到从离他们不远的草坪中有一股瑞气直冲向天,并听到惊天动地的龙马鸣叫声。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事情,人们大惊失色,个个感到很奇异。他们一起向龙马鸣叫、瑞气上升的草坪走去。到跟前一看,并不见什么龙马,只发现草坪中有一个既象球,又象瓢的大肉块(胞胎)。一起去的人中有一位胆子大的便拔出刀向肉块砍去,把肉块劈成两半。大家看到从肉块里蹦出一个英俊的男孩子,大家都惊呆了。斯卢六村的村长把这个男孩抱回村收养。大家商量为这个孩子起什么名字好。因为这个英俊的男孩子是在散发瑞气的赫赫有名的地方,从瓢似的大肉块里出世的,所以大家给这个孩子起名叫朴赫居世。当朴赫居世长到13岁时,已聪明过人,斯卢六村及邻近村的村长们就把他推举为王。他接受王位以后,定国名为新罗。这样,朴赫居世便成为新罗的开国之王,也成为朝鲜族朴氏的始祖。朝鲜族朴姓的本贯虽然很多,但都崇拜民间传说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朴赫居世为朴氏的共同始祖。

    7.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家庭抛弃原来姓氏或本贯,改用别的姓氏或本贯;而有的家庭,则只抛弃原来姓氏,而继续保留原来的本贯。如,现在醴泉权氏的始祖,本来不是姓权,而是姓昕。据传,醴泉权氏的始祖是昕迪臣。他娶安东权氏的女儿为妻,生的儿子名叫得圭。昕得圭后来任醴泉府尹,就在醴泉定居。后来,昕得圭的儿子昕寿昌所娶的妻子也是安东权氏。昕寿昌的孙子昕升朝所娶的妻子也是安东权氏。不巧不成书,到昕升朝的儿子昕暹时期,正好赶上高丽29代王忠穆王登殿。忠穆王的名字也叫“昕”。在封建社会有个规矩,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名字不允许与国王的名字同一个字。如遇到这种情况,就必须改成别的什么字,不然就会遭到不幸。根据这种条规,由于高丽国王的名字中有“昕”字,昕氏家不得不改姓,因为始祖起娶过同一个安东权氏的妻,就改“昕氏”为权氏。

    据初步统计,各地朝鲜族的姓氏共有250多个,其中在历史上其他民族归化成朝鲜族的有135个姓氏。根据珲春市公安局户籍科1991年年底的统计,居住在珲春市境内的朝鲜族所使用的姓氏有171个。在珲春居住的朝鲜族所使用的每个姓氏的本贯(本贯中,也包括居住在外地的朝鲜族所使用的本贯)多少也不尽一致。

    一种情况是,有的家族虽有姓氏,但这些家族的祖先一直没有确定本贯,其后代子孙也没有人再过问这个事情。也就是说,只有姓氏而没有本贯。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本来有姓氏又有本贯的家庭,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只沿用原来姓氏,但本贯已失传。有的抛弃原来姓氏而改用别的姓氏,其家庭的子孙后代已无法查出祖先曾经使用过的姓氏或本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