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IFT

SWIFT 又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国际银行同业间的国际合作组织,成立于一九七三年,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SWIFT系统。SWIFT的使用,使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由于SWIFT的格式具有标准化,目前信用证的格式主要都是用SWIFT电文。

SWIFT(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一个国际银行间非盈利性的国际合作组织,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同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和美国纽约分别设立交换中心(Swifting Center),并为各参加国开设集线中心(National Concentration),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快捷、准确、优良的服务。SWIFT运营着世界级的金融电文网络,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它与同业交换电文(Message)来完成金融交易。除此之外,SWIFT还向金融机构销售软件和服务,其中大部分的用户都在使用SWIFT网络。

SWIFT组织成立于1973年5月,其全球计算机数据通讯网在荷兰和美国设有运行中心,在各会员国设有地区处理站,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宣布正式成立SWIFT,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是为了解决各国金融通信不能适应国际间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长而设立的非盈利性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SWIFT国际网络,以便在该组织成员间进行国际金融信息的传输和确定路由。

从1974年开始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

1977年夏,完成了环球同业金融电信网络(SWIFT网络)系统的各项建设和开发工作,并正式投入运营。

1977年时SWIFT在全世界就拥有会员国150多个,会员银行5000多家,SWIFT系统日处理SWIFT电讯300万笔,高峰达330万笔。

到2007年6月为止,SWIFT的服务已经遍及207个国家,接入的金融机构超过8100家。台湾地区唯一的具有商业策略以及服务供应伙伴资格的是资通电脑Ares。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SWIFT信用证是正式的、合法的,被信用证各当事人所接受的、国际通用的信用证,信用证是指凡通过SWIFT系统开立或予以通知的信用证。采用SWIFT信用证必须遵守SWIFT的规定,也必须使用SWIFT手册规定的代号(Tag),而且信用证必须遵循国际商会2007年修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各项条款的规定。在SWIFT信用证可省去开证行的承诺条款(Undertaking Clause),但不因此免除银行所应承担的义务。SWIFT信用证的特点是快速、准确、简明、可靠。

该组织创立之后,其成员银行数逐年迅速增加。从1987年开始,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包括经纪人、投资公司、证券公司 和证券交易所等,开始使用 SWIFT。至2010年,该网络已遍布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安全报文传输服务与相关接口软件,支援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时支付清算系统。

1980年SWIFT联接到香港。我国的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SWIFT,是SWIFT组织的第1034家成员行,并于1985年5月正式开通使用,成为我国与国际金融标准接轨的重要里程碑。之后,我国的各国有商业银行及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加入SWIFT。

进入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中国所有可以办理国际银行业务的外资和侨资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纷纷加入SWIFT。SWIFT的使用也从总行逐步扩展到分行。1995年,SWIFT在北京电报大楼和上海长话大楼设立了SWIFT访问点SAP(SWIFT Access Point),它们分别与新加坡和香港的SWIFT区域处理中心主节点连接,为用户提供自动路由选择。

为更好地为亚太地区用户服务,SWIFT于1994 年在香港设立了除美国和荷兰之外的第三个支持中心,这样,中国用户就可得到SWIFT支持中心讲中文的员工的技术服务。SWIFT还在全球17个地点设有办事处,其2000名的专业人员来自55个国家,其中北京办事处于1999年成立。

全世界金融数据传输、文件传输、直通处理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撮合,清算和净额支付服务、操作信息服务、软件服务、认证技术服务、客户培训和24小时技术支持。

SWIFT自投入运行以来,以其高效、可靠、低廉和完善的服务,在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加速全球范围内的货币流通和国际金融结算,促进国际金融业务的现代化和规范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已成为环球银行金融通信协会的会员。这也就是为什么PP只支持电汇这几家国内银行的原因。

SWIFT的设计能力是每天传输1100万条电文,而当前每日传送500万条电文,这些电文划拨的资金以万亿美元计,它依靠的便是其提供的240种以上电文标准。SWIFT的电文标准格式,已经成为国际银行间数据交换的标准语言。这里面用于区分各家银行的代码,就是SWIFT Code,依靠SWIFT Code便会将相应的款项准确的汇入指定的银行。

SWIFT Code是由该协会提出并被ISO通过的银行识别代码,其原名是BIC(Bank Identifier Code),但是BIC这个名字意思太泛,担心有人理解成别的银行识别代码系统,故渐渐大家约定俗成地把BIC叫作SWIFT Code了。SWIFT是(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是一个由金融机构共同拥有的私营股份公司,按比利时的法律登记注册,由会员银行和其他金融 机构协同管理。

SWIFT银行识别代码

每家申请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都必须事先按照SWIFT组织的统一原则,制定出本行的SWIFT地址代码,经 SWIFT组织批准后正式生效。银行识别代码(Bank Identifier Code—BIC)是由电脑可以自动判读的八位或是十一位英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组成,用于在SWIFT电文中明确区分金融交易中相关的不同金融机构。 凡该协会的成员银行都有自己特定的SWIFT代码,即SWIFT Code。在电汇时,汇出行按照收款行的SWIFT Code发送付款电文,就可将款项汇至收款行。该号相当于各个银行的身份证号。

十一位数字或字母的BIC可以拆分为银行代码、国家代码、地区代码和分行代码四部分。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为例,其银行识别代码为BKCHCNBJ300。其含义为:BKCH(银行代码)、CN(国家代码)、BJ(地区代码)、300(分行代码)。

(1)银行代码(Bank Code):由四位英文字母组成,每家银行只有一个银行代码,并由其自定,通常是该行的行名字头缩写,适用于其所有的分支机构。

(2)国家代码(Country Code):由两位英文字母组成,用以区分用户所在的国家和地理区域。

(3)地区代码(Location Code):由0、1以外的两位数字或两位字母组成,用以区分位于所在国家的地理位置,如时区、省、州、城市等。

(4)分行代码(Branch Code):由三位字母或数字组成,用来区分一个国家里某一分行、组织或部门。如果银行的BIC只有八位而无分行代码时,其初始值订为“XXX”。

同时,SWIFT还为没有加入SWIFT组织的银行,按照此规则编制一种在电文中代替输入其银行全称的代码。所有此类代码均在最后三位加上“BIC”三个字母,用来区别于正式SWIFT会员银行的SWIFT地址代码。

SWIFT Code的查询方法

要查询某家银行的SWIFT Code,推荐的方式是:

(1)直接去银行询问工作人员

(2)可以打电话咨询。

(3)通过SWIFT的官方网站查询:

①精确查找,进入网站后,如果你知道银行的SWIFT代码(BIC Code)或机构关键字(Institution Keyword),可以做快速查找它的信息;例如:中国银行的 关键字是Bank of China,输入就可以查询中国银行在全世界的分行的SWIFT Code,当然包括大陆各地的代码。从搜索结果可以看到,内地分行的开始8位全部是BKCHCNBJ,可以直接在BIC搜索下输入这8位,列出国内中国银 行各地分行的SWIFT Code。

②若不太清楚,那么就可进入另一个查询页面,进行详细的查找,点击下方的位置即可进入。

国内各银行总行的SWIFT代码

中国银行:BKCHCNBJ

工商银行:ICBKCNBJ

建设银行:PCBCCNBJ

农业银行:ABOCCNBJ

招商银行:CMBCCNBS

交通银行:COMMCN

中信银行:CIBKCNBJ

兴业银行:FJIBCNBA

民生银行:MSBCCNBJ

华夏银行:HXBKCN

浦发银行:SPDBCNSH

汇丰银行:HSBCCNSH

渣打银行:SCBLCNSX

花旗银行:CITICNSX

德意志银行:DEUTCNSH

瑞士银行:UBSWCNBJ

荷兰银行:ABNACNSH

香港汇丰:BLICHKHK

香港花旗:CITIHK

香港东亚银行:BEASCNSH

代码后需要统一添加分行阿拉伯数字代号。

配电变压器保护

配电变压器在配电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故障影响巨大。配电变压器主要故障有:过负荷或外部短路引起过电流;外部接地短路引起中性点过电压;油箱漏油引起油面降低;冷却系统故障引起温度过高;大容量变压器其额定工作磁通密度较高,工作密度与电压频率成正比,过电压或低频率运行,容易引起变压器的过励磁故障。针对以上几种故障,为保护变压器,需要给变压器配备相应保护装置。

 配电变压器保护方式介绍:

1、  瓦斯保护,变压器安装瓦斯保护装置可以时刻监控油箱内部情况,当油面下降或油箱出现其他故障都容易都会形成瓦斯,监测到瓦斯后立即断开变压器各侧变压器。

2、  差动保护、电流速断保护,当变压器出现短路故障时,能瞬时断开变压器各侧断路器。

3、  过流保护,在降压变压器外部相间短路时,会产生极大电流,过流保护可以有效防止大电流对设备造成的损害。

4、  零序电流保护,将零序互感器套在三芯电缆上,正常运行或无故障情况下,三相电流向量之和为零,零序互感器的电流也就为零,发生故障时,零序互感器产生电流,通过零序互感器二次线路上的继电器可以瞬间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

5、  过负荷保护,当配电变压器电流超负荷时,通过电流继电器实现对变压器的保护功能。

6、  过励磁保护,配电变压器过电压情况下容易导致过励磁,为保护变压器不因过励磁而受到损坏,当励磁过高时会发出相应信号或动作跳闸。

电流、电压互感器准确级

根据电流互感器在额定工作条件下所产生的变比误差规定了准确等级。准确级是指在规定的二次负荷变化范围内,一次电流为额定值时的最大电流误差的百分值。国产电流互感器的准确等级有:0.01;0.02;0.05;0.1;0.2;0.5;1;3;10级。按照国家标准《电流互感器》GB1208-75规定,电力系统用电流互感器的误差限值。

带S的是特殊电流互感器,要求在1%-120%负荷范围内精度足够高,一般取5个负荷点测量其误差小于规定的范围;0.1级以上电流互感器,主要用于实验室进行精密测量,或者作为标准,用来校验低等级的互感器,也可以与标准仪表配合,用来校验仪表,所以叫做标准电流互感器;在工业上,0.2级和0.5级互感器用来连接电器测量仪表,要求误差20%-120%负荷范围内精度足够高,一般取4个负荷点测量其误差小于规定的范围(误差包括比差和角差,因为电流是矢量,故要求大小和相角差),而3.0级及以下等级互感器主要用于连接某些继电保护装置和控制设备,如5P,10P的电流互感器一般用于接继电器保护用,即要求在短路电流下复合误差小于一定的值,5P即小于5%,10P即小于10%;标有B(或D)级的电流互感器,用来接差动保护和距离保护装置。所以电流互感器根据用途规定了不同的准确度,也就是不同电流范围内的误差精度。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按其功能特性分级如下:

保护用电流互感器按用途分为稳态保护用(P)和暂态保护用(TP)

P级:准确限值规定为稳态对称一次电流下的复合误差,无剩磁限值。5P20表示在加20倍额定电流的情况下,误差小等于5%

暂态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准确级分为TPX、TPY、TPZ三个级别。

TPS 级:低漏磁电流互感器,其性能由二次励磁特性和匝数比误差限值规定。无剩磁限值。

TPX级:准确限值规定为在指定的暂态工作循环中的峰值瞬时误差。无剩磁限值。TPX级电流互感器环形铁芯中不带气隙,在额定电流和负载下,其电流误差不大于±0.5%

TPY级:准确限值规定为在指定的暂态工作循环中的峰值瞬时误差。剩磁不超过饱和磁通的10%。级电流互感器铁芯带有小气隙,气隙长度约为磁路平均长度的0.05%,由于气隙使铁芯不易饱和,有利于直流分量的快速衰减,在额定负荷下允许最大电流误差为±1%。

TPZ级:准确限值规定了为在指定的二次回路时间常数下,具有最大直流偏移的单次通电时的峰值瞬时交流分量误差。无直流分量误差限值要求,剩磁通实际上可以忽略。TPZ级电流互感器铁芯心有较大气隙,气隙长度约为磁路平均长度的0.1%,由于铁芯气隙较大,一般不易饱和,特别适合于有快速重合闸(无电流时间间隙不大于0.3s)线路上使用。

测量用单相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标准准确级为:0.1,0.2,0.5,1.0,3.0,5.0;

保护用电压互感器的标准准确级为:3P和6P,电压误差分别是3%和6%。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由于各种产品的特征互不相同,不可能都按一个公比形成系列,客观上需要这样一种数列,即项数较少的数列包含在项数较多的数列中,并且按照十进的规律能向两端无限延伸,这就是优先数列。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是一种科学的数值制度,它是一种无量纲的分级数系,适用于各种量值的分级。它又是十进几何级数,它对于标准化对象的简化和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又是国际上一项统一的重要基础标准。

  一、什么是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优先数是由公比分别为5√10、10√10、20√10、40√10和80√10,且项值中含有10的整数幂的理论等比数列导出的一组近似等比的数列。

  各数列分别用符号R5,R10,R20,R40和R80表示。称为R5数系、R10数系、R20数系、R40数系和R80数系。即:

  R5数系:以5√10≈1.60为公比形成的数系;

  R10数系:以10√10≈1.25为公比形成的数系;

  R20数系:以20√10≈1.12为公比形成的数系;

  R40数系:以40√10≈1.06为公比形成的数系;

  以上称为基本系列。

  R80数系:以80√10≈1.03为公比形成的数系;

  它称为补充系列。仅在参数分级很细,基本系列不能适应实际情况时,才可靠考虑采用。

  优先数系中有任一个项值均称为优先数。

  根据GB 321的规定,优先数和优先数系适用于各种量值的分级,特别是在确定产品的参数或参数系列时,必须按该标准的规定最大限度地采用,这就是“优先”的含义。

  二、优先数系标准的由来

  十九世纪末,法国的雷诺(C·Renard)为了对气球上使用的绳索规格进行简化,做出这样的规定,简化后形成的尺寸规格系列,每进5项值增大10倍(十进几何级数)。设a为起始项q为公比,由上述规定可得关系式:

  a·q5= 10a,即可求得公比q=5√10

  由此得出下系数

  a、a 5√10  、 a(5√10) 2 、   a(5√10) 3 、 a(5√10) 4 、10a加以圆整,用以对绳索尺寸系列进行分级,结果把425中规格简化成17种。

  这个数值系列相当于现金优先数中的R10、R20和R40等系列。为了纪念雷诺,故把优先数又取名R数系。

  1920年德国制订了第一个优先数系标准,1935年国际标准化协会公布了ISA 11号通告,把优先数规定为国际标准建议,(ISO/R 497)1973年转为国际标准(ISO 497-1937)。

     我国首先由机械行业于1960年发布了部标准JB 109-60《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964年有制定为国家标准GB 321-64《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980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

  三、优先数系的结构

  1、基本系列

  基本系列即R5,R10,R20,R40系列,是优先数系中的常用系列(见下表)

基本系列序号N理论值的对数尾数计算值常用值的相对误差%
R5R10R20R40从0.1至1从1至10从10至100
(1)(2)(3)(4)(5)(6)(7)(8)(9)(10)
1.001.001.001.00-400400001.00000
            1.06-391410251.0593+0.07
            1.121.12-382420501.1220-0.18
                  1.18-373430751.1885-0.71
      1.251.251.25-364441001.2589-0.71
                  1.32-355451251.3335-0.01
            1.401.40-346461501.4125-0.88
                  1.50-337471751.4962+0.25
1.601.601.601.60-328482001.5849+0.95
                  1.70-319492251.6488+1.26
            1.801.80-3010502501.7783+1.22
                  1.90-2911512751.8836+0.87
 2.002.002.00-2812523001.9953+0.25
                  2.12-2713533252.1135+0.31
            2.242.24-2614543502.2387+0.06
                  2.36-2515553702.3714-0.48
2.502.502.502.50-2416564002.5119-4.47
                  2.65-2317574252.6607-0.40
            2.802.80-2218584502.8184-0.65
                  3.00-2119594752.9854+0.49
      3.153.153.15-2020605003.1623-0.39
                  3.35-1921615253.3487+0.01
            3.553.55-1822625503.5481+0.05
                  3.75-1723635753.7584-0.22
4.004.004.004.00-1624646003.9811+0.47
                  4.25-1525656254.2170+0.78
            4.504.50-1426666504.4668+0.74
                  4.75-1327676754.3715+0.39
      5.005.005.00-1228687005.0119-0.24
                  5.30-1129697255.3088-0.17
            5.605.60-1030707505.6234-0.42
                  6.00-0931717755.9566+0.73
6.306.306.306.30-0832728006.3096-0.15
                  6.70-0733738256.6834+0.25
            7.107.10-0634748507.0795+0.29
                  7.50-0535758757.4989+0.01
      8.008.008.00-0436769007.9433+0.71
                  8.50-0337779258.4140+1.02
            9.009.00-0238789508.9125+0.98
                  9.50-0139799759.4406+0.63
10.0010.0010.0010.00040800001.000000
R5,R10,R20,R40系列表

 注1.常用值的相对误差=[(常用值-计算值)/计算值]×100%

  注2.优先数理论值计算式中Nr(r√10·Nr)的,称为优先数在Rr数系中的序号。

  2、补充系列

  R80系列,只有当基本列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时,才允许采用的系列(见下表)。

                补充系列(R80)

1.001.602.504.006.30
1.031.652.584.126.50
1.061.702.654.256.70
1.091.752.724.376.90
1.121.802.804.507.10
1.151.852.904.627.30
1.181.903.004.757.50
1.221.953.074.877.75
1.252.003.155.008.00
1.282.063.255.158.25
1.322.123.355.308.50
1.362.183.455.458.75
1.402.243.555.609.00
1.452.303.655.809.25
1.502.363.756.009.50
1.552.433.876.159.75
R80系列

  说明:大于10和小于1的优先数,均可用10的整数幂(如10-100-100、……或0.1、0.01、0.001、……)乘以表6-1表6-2中的优先数求得。

  3、优先数的派生系列

  派生系列——是从基本系列或补充系列Rr中,每P项取值导出的系列,以Rr/p表示。如:R10/3系列就是在R10系列中从某一项开始,每后数3项取一项。假如从1开始,就可得出1、2、4、8……这样的数列。

  移位系列——它也是一种派生系列。它的公比与某一基本系列相同,但项值与基本系列不同。例如,项值从25.8开始的R80/8系列,是项值从25.0开始的R10系列的移位系列。

  四、优先数系的代号表示方法

  1、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的代号

  系列无限定范围时,用R5、R10R20、R40和R80表示。

  系列有限定范围时,应注明限值。例如:

  R10(125……)——以125为下限的R10系列。

  R20(……45)——以45为上限的R20系列。

  R40(75……300)——以75为下限,300为上限的R40系列。
  2、派生系列的代号

  系列无限定范围时,应注明系列中含有的一个项值。如:R10/3(……80……)——含有项值80,并向两端无限延伸。

  如果系列中含有项值1,可简写Rr/P。

  系列有限定范围时,应注明界限值。例如:

     R 20/4(112……)——以112为下限的派生系列。

     五、优先数系的主要特征

  1)从R5、R10、R20、R40到R80,前一数系的项值均包含在后一数系之中。

  2)Rr系列中的项值可按10进法向两端无限延伸。所有大于10和小于1的优先数,均可用10的整数幂乘以表4-2、表4-3中的优先数求得。对于比值r/p等于整数的派生系列Rr/p也适用。

  3)同一系列中任意相邻两优先数常用值的相对差近似不变(R5系列约为60%,R10系列约为25%,R20系列为12%,R40系列为6%,R80系列约为3%)。

  4)同一系列中各优先数理值之对数值构成一个等差数列。优先数的序号Nr是优先数理论值的一种以Or(即r√10)为底的特殊对数。故优先数的运算可仿照一般对数计算方法转换为序号运算而得到简化。即:两个优先数之积的序号,等于这两个优先数序号之和;两个优先数之商的序号,等于这两个优先数序号之差。

  六、应用优先数系的要点和原则

  1)在确定产品的参数或参数系列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而必须选用其他数值的话,只要能满足技术经济上的要求,就应当力求选用优先数,并且按照R5、R10、R20和R40的顺序,优先用公比较大的基本系列;当一个产品的所有特性参数不可能都采用优先数,也应使一个或几个主要参数采用优先数;即使单个参数值,也应按上述顺序选用优先数。这样做既可在产品发展时插入中间值仍保持或逐步发展成为有规律的系列,有便于跟其它相关产品协调配套。

  2)当基本系列的公比不能满足分级要求时,可选用派生系列。选用时应优先采用公比较大和延伸项中含有项值1的派生系列。移位系列只宜用于因变量参数的系列。

  3)当参数系列的延伸范围很大,从制造和使用的经济性考虑,在不同的参数区间,需要采用公比不同的系列时,可分段选用最适宜的基本系列或派生系列,以构成复合系列。

  4)按优先数常用值分级的参数系列,公比是不均等的。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获得公比精确相等的系列,可采用计算值。

  5)如无特殊原因,应尽量避免使用化整值。因为化整值的选用带有任意性,不易取得协调统一,而且由于误差较大得人心带来一些特点。如系列中含有化整值,就使以后向较小公比的系列转换变得较为困难,化整值系列公比的均匀性差,化整值的相对误差经乘、除运算后往往进一步增大等等。

  七、优先数系的优点

  优先数是各种量值(特别是产品参数)分级时应优先采用的数。其目的是把实际应用的“数”(如产品的尺寸、规格)限制在必须的最小范围内,并为在不同场合都能优先选用相同的数创造一个先决条件,以达到简化、统一。优先数系的主要优点为:

  1、经济合理的数值分级制度

  产品的参数从最小到最大有很宽的数值范围,经验和统计表明,数值按等比数列分级,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以较少的规格,经济合理地满足社会需要。这就要求用“相对差”反映同样“质”的差别,而不能象等差数列那样只考虑“绝对差”。例如,对轴径分级,在10mm不合需要时,如用12mm,则两极之间绝对差为2mm,相对差为20%。但对100mm来说,加大2mm变成102mm,相对差只有2%,显然大小。而对直径为1mm的轴来说,加大2mm变成3mm,相对差200%显然太大。等比数列是一种相对差不变的数列,不会造成分级疏的过疏,密的过密的不合理现象,优先数系正是按等比数列制订的。因此,它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数值分级制度。

  2、统一、简化的基础

  一种产品(或零件)往往同时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员在分别进行设计和制造,而产品的参数又常常影响到与其有配套关系的一系列产品有关参数。如果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选用数据的准则,势必造成同一种产品的尺寸参数杂乱无章,品种规格过于繁多。优先数系是国际上统一的数值制度,可用于各种量值的分级,以便在不同的地方都能优先选用同样的数值,这就为技术经济工作上统一,简化和产品参数的协调提供了基础。

  按优先数系确定的参数和系列,在以后的标准化过程中(从企标发展到行标、国际等),有可能保持不变,这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有很大意义。

  企业自制自用的工艺装备等设备的参数,也应当选用优先数系。这样,不但可简化,统一品种规格,而且可使尚未标准化的对象,从一开始就为走向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在制订标准或规定各种参数的协商中,优先数系应当成为用户和制造厂之间或各有关单位之间的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在无偏见的基础上达到一致。

  3、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优先数中包含有各种不同公比的系列,因而可以满足较密和较疏的分级要求。由于较疏系列的项值包含在较密的系列只中,这样在必要时可插入中间值,使较疏的系列变成较密的系列,而原来的项值保持不变,与其他产品间配套协调关系不受影响,这对发展产品品种是很顺利的。

  在参数范围很宽时,根据情况可分段选用最合适的基本系列,以复合系列的形式来组成最佳系列。

  由于优先数的积或商仍为优先数,这就更进一步扩大了优先的适用范围。例如,当直径采用优先数。于是圆周速度、切线速度,圆柱体的面积和体积,球的面积和体积等也都是优先数。

  优先数系适用于能用数值表示的各种量值的分级,特别是产品的参数系列。如长度、直径、面积、体积、载荷、应力、速度、时间、功率、电流、电压、流量、浓度、传动比、公差、测量范围、试验或检验工作中测点的间隔以及无量纲的比例系数等。凡在取值上具有一定自由度的参数系列,都应最大限度地选用优先数,不仅在制订产品标准时,特别在产品设计中应当有意识地使主要尺寸,参数符合优先数。

  4、简单、易记、计算方便

  优先数系是十进等比数列,其中包含10的所有整数幂。只要记住一个十进段内的数值,其他的十进段内的数值可由小数点的移位得到。所以只要记住R20中的20个数值,就可解决一般应用。

  优先数系是等比数列,故任意个优先数的积和商仍为优先数,而优先数的对数(或序号)则是等差数列,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大大简化设计计算。

  5、变压器的例子

  我国现变压器额定容量等级是按R10≈1.26倍数增加,如容量有100、125、160、200……kVA等,30 kVA和63000 kVA以外容量等级与优先数系有所不同。

  1967年以前变压器额定容量等级是按R8≈1.33倍数增加R8容量系列。

通感

钱锺书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并未把那个“理”讲出来。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象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绝麟集述》:“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李、方、纪三人不免少见多怪。例如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纱》,“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疏,润础闹苍藓”,陈与义《简斋诗集》卷二二《舟抵华容县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剑南诗稿》卷七五《开岁屡作雨不成,正月二十六日夜乃得雨,明日游家圃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之一:“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全宋词》二〇七〇页);赵孟坚《彝斋文编》卷二《康(节之)不领此(墨梅)诗,有许梅谷者,仍求又赋·长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释仲仁《梅谱·口诀》:“闹处莫闹,闲处莫闲,老嫩依法,新旧分年”(《佩文斋书画谱》卷一四)。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的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来对比——陈造《江湖长翁文集》卷一八《都下春日》,“付与笙歌三力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耳闻的嘈嘈切切、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指眼见的花花绿绿、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这两个同义字在马词和陈诗里应用在绝然不同的两种感觉上。这句里的“闹”就相当于“闹妆”的“闹”,也恰象西方语言常把“大声叫吵的”;“呯然作响的”(loud,criard,chiassoso, knall)等形容词来称太鲜明或强烈的颜色。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synaesthesia)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牢结合在一起,因此范成大《石湖诗集》卷二九《亲邻招集,强往即归》可以来一个翻案:“已觉笙歌无暖热,仍怜风月太清寒。”我们说红颜色比较“温暖”而绿色比较“寒冷”——只要看“暖红”、“寒碧”那两个诗词套语,也属于这类。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the quavering upon a stop in music)和光芒在水面浮动(the playing of light upon water)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similitudes),而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the same footsteps of nature,treading or printing upon several subjects or matters)[1]。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通感的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亚理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锐”(sharp)和“钝重”(heavy)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used by analogy from the sense of touch),因听觉和触觉有类似处[2]。我们的《礼记·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和视觉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这节文章的主旨作了扼要的解释。“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诗·关雎·序》:“声成文,谓之音”,孔颖达《毛诗正义》。“使五声为曲,似五色成文。”《左传》襄公二九年季札论乐;“为之歌《大雅》,曰:‘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这些都真是“以耳为目”了! 比孔颖达讲得更简明、而且有《乐记》本文里那种比喻的,是《全后汉文》卷一八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文心雕龙·比兴》历举“以声比心”、“以响比辩”等等,还向《长笛赋》里去找例证,却当面错过了马融自己说的“听声类形”。《乐记》里一串体贴入微的“类形”,比起后世传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那一节,要添一层曲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只是把各种事物发出的声息一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声一来比方“嘈嘈”、“切切”的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小弦、大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样和那样事物的“形状”。换句话说,白居易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乐记》的“端如贯珠”是说歌声仿佛具有珠子的“形状”,又圆满又光润,构成了视觉兼触觉里的印象。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里就常说“珠子般”(perle)的音调,作家还创造了“珠子化”这样一个新词来形容嗓子(une voix qui s’eperle)[3],或者这样形容鸟鸣。“一群云雀儿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里撒开了一颗颗珠子”(Le allodole sgranavano nel cielo le perle del loro limpido gorgheggio)[4]。“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触那种清而软的声音,不是说“明珠走盘”那种圆转滑溜的“形状”,因为紧接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声音并非全象莺语一般的“滑”顺,也有象冰下泉流一般的艰“难”咽涩的。白居易另一首诗《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落盘珠历历’,韦应物《五弦行》。“古刀幽磬初相触,千珠贯断落寒玉”,同样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七《善歌如贯珠赋》就不同了,“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小大虽伦,离朱视之而不见,唱和相续,师乙美之而谓连。……仿佛成像,玲珑构虚。……清而且圓,直而不散,方同累丸之重叠,岂比沉泉之撩乱。……似是而非,赋《湛露》则方惊缀冕,有声无实,歌《芳树》而空想垂珠。”这才是“心想形状”的绝好申说[5]。又如李颀《听董丈弹胡笳》,“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或韩愈《听颖师弹琴》。“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也是“心想形状如此”。“听声类形”,“成像构虚”符合《乐记》的手法。“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

好些描写通感的词句都直接采用了日常生活里表达这种经验的习惯语言。象贾岛《客思》,“促织声尖尖似针”或《牡丹亭。惊梦》。“呖呖莺歌溜的圆”,把“尖”字和“圆’字形容声音,就是根据日常语言。王维《过青溪水作》。“色静深松里”或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和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把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净的水色,温度感觉上的“寒”、“暖”字来描写清远的磐声和喧繁的乐声,也和通常语言很接近,“暖响’不过是“热闹”的文言。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细的体会,因此也需要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象前面所举宋祁、苏轼的两句。再补充一些例子。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全梁诗》卷七庾肩吾《八关斋夜赋四城门第一赋韵》。“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韦应物《游开元精舍》:“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孟郊《秋怀》之一二。“商气洗声瘦,晚阴驱景劳。”李贺《胡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天上谣》。“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刘驾《秋夕》:“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又和二绝句》,“剪剪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卷一七《过单竹洋径》,“乔木与修竹,相招为茂林,无风生翠寒,未夕起素阴。”王灼《虞美人》。“枝头便觉层层好,信是花相恼,觥船一醉百分空,挤了如今醉倒闹香中”(《全宋词》一〇三四页,参看《全金诗》卷二七庞铸《花下》:“若为常作庄周梦,飞向幽芳闹处栖”)。吴潜《满江红》。“数本菊,香能劲,数朵桂,香尤胜”(《全宋词》二七二六页)。方岳《烛影摇红·立春日柬高内翰》:“笑语谁家帘幕,镂冰丝红纷绿闹”(《全宋词》二八四八页)。《永乐大典》卷三五七九《村》字引《冯大师集黄沙村》.“残照背人山影黑,乾风随马竹声焦”,卷五三四五《潮》字引林东美《西湖亭》。“避人幽鸟声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燃”(参看庾信《奉和赵王〈隐士〉》:“野鸟繁弦啭,山花焰火然”,《全宋词》二四〇页卢祖皋《清平乐》。“柳边深院,燕语明如剪”)。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明诗纪事》戊签卷二二)。阮大铖《咏怀堂诗集》卷三《秋夕平等庵》:“视听一归月,幽喧莫辨心”(参看王贞仪《德风亭初集》卷三《听月亭记》),《外集.辛巳诗》卷上《张兆苏移酌根遂宅》之一:“香声喧橘柚,星气满蒿莱。”李世熊《寒支初集》卷一《剑浦陆发次林守一》,“月凉梦破鸡声白,枫霁烟醒鸟话红。”严遂成《海珊诗钞》卷五《满城道中》;“风随柳转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黄景仁《两当轩全集》卷一九《醉花阴.夏夜》,“隔竹拥珠帘,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黎简《五百四峰草堂诗钞》卷一八《春游寄正夫》:“鸟抛软语丸丸落,雨翼新风汎汎凉。”.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公孙龙子·坚白论》早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目不能坚’手不能白”,就是说,触觉和视觉是河水不犯井水的。陆机《演连珠》也说,“臣闻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然而上面引他自己那几句诗所写的却明明是“鼻有尝音之察’耳有嗅息之神”了!声音不但会有气味——“哀响馥”、“鸟声香”,而且会有颜色——“红声”、“鸡声白”、“声皆绿”。“香”不但能“闹”,而且能“劲”。流云“学声”,绿阴“生静”。花色和竹声都可以有温度:“热”、“欲燃”、“焦’。鸟语有时快如“剪”,有时软如“丸’,“鸟抛软语丸丸落”和前引意大利作家说云雀的歌喉“撒开一颗颗珠子”,简直同声相应。看月兼而“听月”,看星也觉“私语”。五官感觉真算得有无互通,彼此相生了。只要把“镂冰丝红纷绿闹”和“裁红晕碧,巧助春情”(欧阳詹《欧阳先生文集》卷一《春盘赋》题下注韵脚)比较,或把“小星闹如沸”、“明星切切如私语”和“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卢仝残月蚀诗》)比较,立刻看出虽然事物的景象是相近或相同的,而描写的方法很有差别。一个只写视觉范围里的固有印象,一个是写视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听觉里的印象。现代读者可能把孟郊的“商气洗声瘦”当作“郊寒岛瘦”特殊风格的一例,而古人一般都熟悉《六经》,就也许不觉得它多么奇创。声音有肥有瘦,是儒家音乐理论的惯语,《礼记·乐记》:“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郑玄注。”肉’,肥也”,又:“曲直繁瘠,廉肉节奏”,孔颖达疏:“‘瘠’谓省约,……‘肉’谓肥满”(《荀子·乐论篇》作“繁省”)。这和《乐记》另一处,“广则容奸,狭则思欲”,郑玄注:‘广’谓声缓,‘狭’谓声急”,把时间上的迟速听成空间上的大小,都是“听声类形”的古例。

通感在西洋诗文里很早出现。奇怪的是,亚理士多德虽在《心灵论》里提到通感,而在《修词学》里却只字不谈。古希腊诗人和戏剧家的作品里的这类词句不算少[6],例如荷马那句使一切翻译者搔首搁笔的诗:“象知了坐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Like unto cicalas that in a forest sit upon a tree and pour forth their lily-like voice)[7].十六、十七世纪欧洲的“奇崛(Baroque)诗派”爱用感觉移借的手法[8],十九世纪前期浪漫主义诗人也经常运用,而十九世纪末叶象征主义诗人大用特用,滥用乱用,几乎使通感成为象征派诗歌在风格上的标志(der Stilzug,den wirSynaesthese nennen,und der typisch ist fiir den Symbolismus)[9]。象约翰.唐的诗。“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A loud perfume……cryed/even atthy father’s nose)[10],也和我们诗人的“闹香”、“香声喧”、“幽芳闹”差不多,巴斯古立的名句。“碧空里一簇星星啧啧喳喳象小鸡儿似的走动”(La Chioccetta per l’aia azzurra/va col suo pigolio di stelle)[11],和“小星闹如沸”固然相近,和“几个明星,切切如私语”,更切合了。

欧洲象征诗派还向宗教里的神秘主义去找这种手法的理论根据[12]。十八世纪的神秘主义者圣·马丁(Saint-Mar tin)说自己“听见发声的花朵,看见发光的音调”(Iheard flowers that sounded and notes that shone)[13]。同样,我们的道家和佛家追求神秘经验,也要把各种感觉打成一片,混作一团[14]。道家象《列子·黄帝篇》;“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又《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仓于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张湛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释书里讲这种经验的更多,从文人中最流行的佛经和禅宗语录各举一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之五,“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口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参看《成唯识论》卷四。“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释晓莹《罗湖野录》卷一空室道人《死心禅师赞》:“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观世音菩萨”这个称号,唐初释玄奘早驳斥为“讹误”译名(《大唐西域记》卷三“石窣堵波西渡大河”条小注),可是后世沿用不改,和尚以及文人们还望文生义,借通感的道理来解释。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一八《泗州院柟檀白衣观音赞》。“龙本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六根互用乃如此!”,尤侗《西堂外集·艮斋续说》卷一。。“予有赞云。‘音从闻入,而作观观,耳目互治,以度众难”,许善长《碧声吟馆谈塵》卷二:“‘音’亦可‘观’,方信聪明无二用。”和尚做诗,当然爱来这一套,例如今释澹归《遍行堂集》卷一三《南韶杂诗》之二三,“两地发鼓钟,子夜挟一我;眼声才欲合,耳色忽已破”,又如释苍雪《南来堂诗集》卷四《杂树林百八首》之五八。“月下听寒钟,钟边望明月,是月和钟声?是钟和月色?”明、清诗人也往往应用释、道的理论,作出“照察不阂墙壁”、“六根互相为用”的词句.张羽《静居集》卷一《听香亭》。“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卷巳《叔云为余画湖南山桃花小景》:“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那就是“非鼻闻香”(参看郭麐《灵芬馆杂著》续编卷三《听香图记》)。钟惺《隐秀轩诗》黄集二《夜》.“戏拈生灭后,静阅寂喧音”,那就是“音亦可观”,只因为平仄关系,把“观”字换成“阅”字罢了。

美国诗人庞特(Ezre Pound)看见日文(就是中文)“闻”字从“耳”,就把“闻香”解释为“听香”(listeningtoincense),大加赞赏,近来一位学者驳斥了他的穿凿附会,指出“闻香”的“闻”字正是鼻子的嗅觉[15]。中国的文字学家阮元《揅经室一集》卷一《释磬》早说过。“古人鼻之所得、耳之所得,皆可借声闻以概之。”[16]我们不能责望那位诗人懂得中国的“小学”,但是他大可不必付出了误解日文(也就是中文)的代价,到东方语文里来猎奇,因为香气和声音的通感在欧洲文学里自有传统。不过,他这个错误倒也不失为所谓“一个好运气的错误”(a happy mistake),因为‘听香’这个词儿碰巧在中国文学里是有六百多年来历的,虽然来头不算很大。

[1]培根(Bacon)《学术的进展》(Advancement of Learning) 第2卷第5章,《人人丛书》(Everyman’s Lib.)本87页。
[2]《心灵论》(De Anima)第2卷第3章,罗勃本115页。
[3]布吕诺(C.Bruneau)《法国语言小史》(Petite Histoire de la Langue francaise)第2册198页。
[4]贝利(F.Perri)句,见普罗文扎尔(D.Provenzal)编《形象词典》(Dizionario delleLmmagini)23页引:参看同书138页(D’Annunzio)、746页(Gentucca)、944 页(Mazzoni,Paolieri)相类的引语。
[5]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李贺的修辞。《恼公》“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上句正是说“善歌如贯珠”。歌如珠,露如珠(例如唐太宗《圣教序》:“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两者都是词章套语。李贺化臭腐为神奇,来一下推移(transference):‘歌如珠,露如珠,所以歌如露”;恰象元稹的《赋》里提到《湛露》。形象思维里惯用的这种推移法,在逻辑思维里是认为不精确的;《吕氏春秋。察传》早说:“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参看《墨子·小取》论“推”,刘昼《刘子·审名》,罗斯达尼(A.Rostagni)《亚理士多德〈诗学〉:导言·本文·论释》(Poetica:Introduzione Testoe Commento)第2版《导言》78-9页论“科学的三段论”(sillogismo scientifiCo)和文学的“形象简化二段论”(entimema immaginatiVo e sensitivo)。
[6]详见斯丹福(w.B.Stanford《希腊比喻》(Greek Metaphor)47—62页。
[7]《伊里亚诗》第3卷第152行,罗勃《古典丛书》本上册129页。
[8] 费莱罗(G.G.Ferrero)选注《马利诺及其同派诗选》(Marino e I Marinisti)《导言》12页。
[9]凯塞(w·Kayser)《欧洲的象征主义》,见所著《讲学旅行》(Die Vortragsreise)301页。
[10]唐(Donne)《香味》(The Per fume),《诗集》牛津版76页。
[11]巴斯古立(Pascoli)《夜里的素馨花》(II Gelsomino notturno),《全集》蒙达多利(Mondadori)版1058页。意大利诗文里常把“闹哄哄”之类的字(rumore,ronzlo)形容繁星,参看《形象词典,875(Greppi)、876(Mosca rdelli)、879(Ceccardi)页。
[12]参看谢吕斯(R.B.Cherix)《〈恶之花〉诠释》(Commentaire des“Fleurs du mai”)31-86页引神秘主义有关通感的一些理论。
[13]转引自恩德希尔(E.Underhill)《神秘主义》(Mysticism)第12版7页。
[14]详见《管锥编·列子》卷论《黄帝篇》。
[15]迈纳(E.Miner)《英美文学里的日本传统》(The Japanese Tradi tion co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34页。
[16]参看《管锥编·全三国文》卷论王广《子贡画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