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获聘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天津评剧院名誉院长

10月18日晚间,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在个人微博发布消息,晒出自己受聘为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的聘书。同时,表示自己将“鞠躬尽瘁”。

另据如皋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10月18日,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会议选举了66人担任第五届常务理事,张玉文当选主席,姜新文、夏骏当选常务副主席,郭德纲等当选副主席。其中夏骏是如皋籍导演。

据其官网介绍,中华文化促进会(简称“文促会”,英文名称Chinese Culture Promotion Society,缩写为CCPS)创立于1992年,是注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全国性联合性社会组织。是目前中国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NGO。2004年国家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现为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单位。

另据“天津评剧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10月15日下午两点钟,《保龙山》明星贺岁版新闻发布会在光华剧院小剧场召开。天津评剧院特聘请郭德纲为“名誉院长”,发布会上由曾昭娟院长为郭德纲颁发了聘书。

公开资料显示,郭德纲,1973年1月出生于天津,中国内地相声演员,北京德云社创始人。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

等额本金方式本金归还快,利息支付少,但前期还款额度大,适合当前收入较高者,或预计不久将来收入大幅度增长,准备提前还款人群,则较为有利。如果购房属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说手上资金充足,贷款无压力。

等额本息方式还款压力均衡但支付利息多,适合有一定存款,但收入可能持平或下降,生活负担日益加重,并且无打算提前还款的人群。如果购房者手头资金不足,考虑到经济压力和准备提前还款,或者所能承受到的月供不是很多,等额本息是个不错的选择。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是什么

1、等额本金是指借款人每月偿还的本金是相等的,随着每月偿还贷款,剩余未还款本金减少,从而每月偿还的利息会减少,因此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借款人每月偿还月更是递减的。

每个月还款本金一样,利息递减,也就是第一个月月还款总额最高,以后依次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

2、等额本息是指每月偿还金额相同的一种还款方式,将贷款本金和贷款总利息相加,然后平均分摊到每个还款月,借款人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每月偿还的金额是相同的。

每月还款总额一样,每个月还款的本金依次递增,利息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常见佛教手印

佛教的手势被称为“印相”或“印契”,又称“手印”。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历来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
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化莫测。
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
象征空满的智慧和立誓育人。也是“施无畏印”的一种变形,是诠释的手势。

施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代表无畏、平安和抚慰。相当于佛陀给予信众清静及护佑的标志。这一手印专属于释迦牟尼。

与愿印: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降魔印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禅定印:
这是佛陀入於禅定时所结的手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膝上,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牛头马面

传统神话故事里,牛头和马面是地府中两位巡查员,负责抓捕试图逃跑的恶鬼幽魂。他俩身世、性格迥异,但生前是好朋友,死后又都受阎罗王的器重。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这俩鬼差的身世和来历……

西汉时期,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金日磾,原是匈奴部落太子,被霍去病俘虏到京城封为御马监。他死后有被玉皇大帝封成了三只眼睛的“马王爷”,在人间四处有庙宇供奉。马王庙里有数百座骏马塑像,其中有一头小白马驹形象无比传神。马王爷非常喜欢,一高兴就将其变成马头人身、穿白衣银甲、手持伏魔银戟的随从,终日带在身边。这白马驹一向擅长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把个马王爷哄得开开心心。

汉宣帝登基后,正直爱民的龚遂出任渤海太守。因他大力提倡百姓开垦荒田、又鼓励多使用并爱护耕牛,使当地的经济很快提升,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龚遂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牛王爷”,在人间也四处有香火供奉。牛王庙里也有许多耕牛塑像,其中一头的前世是天竺国的恶人,因为非作歹不孝顺父母,死后被佛祖贬到大汉王国,投胎为黄牛终生劳作赎罪。这头黄牛辛苦耕作了一生,因表现令玉皇大帝非常满意,于是死后被安排到牛王庙站班听命。因这头牛性格耿直,办事勤勉从不偷奸耍滑,牛王爷特别喜欢它。没过多久,牛王爷将其变成牛头人身、穿黄衣金甲手持降妖钢叉的贴身随从。

时间飞逝,转眼一千年过去了,人间已经到了北宋时期……有一天,牛王爷对牛头说:“你尽心尽力跟随我多年,如今我想让你投胎到人间,也好以后有个更好的前程。”牛头执意不肯,经牛王爷极力劝说,才跪地磕头含泪离去……牛头投胎到丰都城外的胡家庄,出生在一个姓牛的贫苦人家,取名牛斗。

于此同时,聪明伶俐的马面也纠缠着马王爷,说自己从未在人间经历过,恳求让自己投胎享受一下做人的快乐。马王爷被缠得实在没办法,就答应了。马面赶紧选了胡家庄一户姓马的富裕人家,投胎而去……

转眼六年过去了,牛斗和马面投胎的马勉都到了上学年纪,这俩人都由父母送进了村里的私塾,每天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关系非常不错。但是牛斗生性耿直认真,读书刻苦努力;马勉则娇生惯养,从来不好好学习……

当两人长到20岁的时候,正逢朝廷科举之年,于是结伴入京赶考,又住在同一个客栈的同一个房间。牛斗日夜复习功课,想考出好成绩;马勉则终日带着贵重礼品走访高官,希望通过贿赂买个金榜题名……

果不其然,一心苦读的牛头在考场奋笔疾书,写出生平最好的文章,却名落孙山;而只会逢迎取巧的马勉在考场胡乱答题,却高中皇榜!牛斗气愤难耐,回到客店把马勉打骂一顿。马勉不但不怪罪,还心平气和地安慰一番。但是牛斗依然火气难消,满腹怒气地睡了……不料,一夜之间竟活活气死了……

牛斗冤魂不散,怒气冲冲地飘到了京城的魁星阁,指着魁星的神像一顿指责:“你个有眼无珠的东西!人间选拔才子都败坏到如此地步了,你还有脸站在这里享受烟火?!”骂了半天,魁星根本没任何反应。牛斗一气之下去地府告状……

阎罗殿上,牛斗将生前所遭遇的一切不公控诉一遍,阎王听罢也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马勉的魂魄抓来审问。万没想到,马勉油嘴滑舌把阎王爷赞美得找不着北了……最终,阎王竟对牛斗说:“读书学习有知识,是才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也是才华啊……”

牛斗见阎王如此昏庸,气得直跳脚,转身又上了天庭去告状。万没想到,当玉皇大帝将阎王和马勉叫来质问时,又被马勉的花言巧语拍得浑身舒畅……

最后,玉皇大帝宣判:“牛斗刚直不阿,满腹学问;马勉心思灵活,擅长变通;你们两个性情如此互补,如果做搭档一定效果绝佳。就命你二人同心协力辅佐阎罗王去吧!”众人领命谢恩而去……回到地府,阎罗王将《生死簿》交给牛斗和马勉,鼓励他们认真管理人间生死大权,秉公执法。除此外,又怕二人生前的恩怨难消,于是令他们喝了孟婆汤……从此,牛斗马勉消除记忆,全心全意合作着……

且说人间马勉家的事。牛斗和马勉因赶考丧命,两家人如何伤心自不用提,但活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啊。如此过了20来年以后,马勉的亲侄子马一春阳寿到了(大哥的儿子)……

马一春刚刚十八岁,眼看病得要咽气,马老爹心急如焚。正在此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他讲了弟弟马勉在阴间掌管生死大权,又出主意让马老爹何日何时去丰都城的鬼门关找马勉求情……

马老爹按照指点,真的带了好酒好菜找到了正在鬼门关下棋的马勉和牛斗。此时,马勉因喝过孟婆汤,早不记得生前的亲人。马老爹先费尽口舌讲解一通,认了亲,才提出救儿子命的要求。牛斗因脾气耿直办事依法,心里不同意,但吃了人家的酒饭,不好说什么,只在一边不吭声。而马勉本就灵活多变,又是自己亲侄子,立刻满口答应增加十年寿命!马老爹欢喜而去。

没想到,纸里包不住火,马勉徇私枉法改动生死簿的事很快被阎罗王知道了!牛斗也一起受罚,两人被暴跳如雷的阎罗王恢复成牛头马面的原形,并且失去了管理生死簿的大权!

阎罗王又命黑白无常去锁拿马一春,但因打不过那老道士,纷纷败回地府……

牛头和马面向阎罗王求将功补过的机会,主动去和老道士打斗,无奈道士法力高强,这俩人也败下阵来……最后,还是马面头脑灵活,找到大哥大嫂,商量道:“侄子的命注定短暂,今日不去,阎王不肯罢休的。不如这样,我们带他回地府完成使命,然后立即让其再转世投胎到你家,他还继续做你的儿子……”

大哥大嫂和老道士一听,这方法不错,于是答应了。马一春被顺利带回地府,消了生死簿,还在地府四处游玩了一回,然后再次投胎到爹娘家,名字依然叫马一春。

阎罗王见牛头马面不但完成任务,还想出如此绝妙的解决办法,大大将马面赞赏一番。

从此,牛头马面再次获得器重信任,被阎罗王派到奈何桥站岗巡逻,专门抓捕试图逃脱的恶鬼。而人间的马大哥家,也世代将牛头马面供奉起来……

夜叉

  “夜叉”的称谓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把原先婆罗门教里的许多神化为本教所有,夜叉也被列入,成为守护正法的神,但是有时也以威势害人,因此早期夜叉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守护正法的护法神,一类是害人的恶鬼。夜叉的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变幻无常。

  夜叉的梵文音为Yaksa,意为轻捷、勇健。鸠摩罗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此处以神通来给夜叉分类,在民间故事中多有沿用。在汉译佛教文献中,夜叉大都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最早出现夜叉的汉译佛教典籍是三国时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为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为天龙八部众,皆为护法神。在晚出的汉译佛教文献中,夜叉也以害人鬼的身份出现,并常常与罗刹共现。如《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一:“罗刹夜叉恶鬼等,加被今朝受戒人。”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也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被汉语化,成为妖魔鬼怪的代称。

  夜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鬼神观念相结合,以食人鬼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为一种“中国化”的鬼,这在唐代传奇中屡见不鲜。北宋初年李昉等人所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与夜叉有关的记载共二十五条,其中以《夜叉》两卷最为集中,共计十四条。这些笔记小说与野史皆为唐人所作,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士人对佛经非常了解,因而会在自己的书中记载夜叉,将夜叉移植到中土,开枝散叶,民众中的佛教徒数量也日益增长,夜叉此时已进入民间信仰之中。《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夜叉,是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夜叉,已皆为作恶多端的“恶鬼”了,原有的鬼神的一些特性赋予了夜叉。在花样繁多的夜叉叙事中,人们自然而然就拿夜叉来比喻凶残丑恶的人,因此,“夜叉”便成为凶残丑恶之辈的代名词。例如《朝野佥载》:“监察御史李全交素以罗织酷虐为业,台中号为‘人头罗刹’,殿中王旭号为‘鬼面夜叉’。”在这里,夜叉成了酷吏的别称,其狰狞面目不难想见。夜叉也有性别之分,凶恶的女人被称为“母夜叉”。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母夜叉即孙二娘的绰号。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母夜叉”一词的最早的汉语文献资料。

  印度壁画中的夜叉多为胖巨人,憨态可掬,也有的穷凶极恶,面现忿怖之威。夜叉高大的身躯是力量的象征,有的驱策神龙,也有的张巨口幻化为宫殿,其活动环境也多在海上,常与美人鱼同时出现,可见其海洋属性。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夜叉是难以理解的一种神异存在,从神职来看,夜叉与道教里的黄巾力士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同为护法神,同样力大无穷,受大神的驱遣。

  与印度壁画的夜叉不同,北京法海寺壁画里的夜叉(上图)已经是典型的中国风格,因夜叉在佛教故事中属于天龙八部,佛教的龙王及龙神故事传入中国,有了“四海龙王”的水神体系,夜叉也一并移植过来,作为龙王的部卒,其相貌特征为狮鼻虬髯,隐在两支红珊瑚之后,珊瑚旁还有几枚气泡升腾而起,证明夜叉身处海底的环境,这里的夜叉形象尚属平和中正一路,不算骇人,细看之下甚至还能感知其端庄安详,似与佛教壁画的整体叙事风格有关。

  与此形象出入较大的是元代画家朱玉的《龙宫水府图》,画面内容表现柳毅到龙宫见龙王的场景,柳毅和龙王在龙宫门前互相施礼,画面将这一会面场景定格。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面相凶恶的夜叉从龙宫大门奔出,长嘴似鳄,吐舌,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其吼叫。它身着绛衣,它右手持板斧,左手高举避水珠,避水珠射出白光,把附近的水驱逐开,画面上水波激荡,如云层般腾空飞走。夜叉驱逐了大水,相当于撤去了龙宫的屏障,使来自凡间的书生柳毅得以顺利通行。此处由夜叉的驱水功能来看,夜叉执掌龙宫水府的水道,兼及迎迓、拒敌等职能,在水府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将佐,是龙王手下的得力臂助,可将其视为龙王的家臣、家将或者家丁。《龙宫水府图》中的夜叉形象,已经是民间传说改造之后的夜叉了,此后的龙宫故事里,夜叉的身影不断出现,成为龙宫叙事里不可缺少的一环,龙王出行,也必有夜叉随行,夜叉兼具护法功能,巨齿獠牙的夜叉的存在,也为龙宫故事增添了魔幻色彩。

  在传世的夜叉画像中,明万历三十年刊本《天妃娘妈传》中有一帧海夜叉的特写(上图),以海夜叉为主角的单幅绘像极为罕见,此幅是鲜有的例子。画中的夜叉袒胸露腹,鬼面,肩扛令旗,赤足奔跑于波涛之上。图中所绘的夜叉无疑是传令夜叉,民间谓之“跑腿夜叉”,专司打探、传令、送信等日常杂务,是夜叉中等级较低者,实属底层皂隶。此外,《天妃娘妈传》中还有不少夜叉形象,其中还有一幅图像,夜叉是作为龙王的跟班,执掌伞盖,此处的夜叉也是龙宫中等级较低之夜叉。可见,夜叉进入龙宫叙事体系之后,又有了新的分化,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并不全是作为战将,亦有各类杂役及走卒,这可以看作帝国体制在神话传说上的映射作用,龙宫作为一套运转有序、自成体系的机制,内部僚属职能的分化也就成为必然,夜叉的神性也在职能分化中日渐消减,甚至堕为不起眼的小厮,看来龙宫的差事不好当。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夜叉国》,与前述神话中的夜叉已经相去甚远,这里的夜叉更接近于岛国土著居民的风貌,或因无名指称该族群,故而借用古已有之的夜叉称谓,说的是商人徐生的海船遇难,沦落荒岛,进而与当地野人婚配,更加出奇的是,徐与野人(母夜叉)生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皆孔武有力,仿佛遗传了母亲的凶悍之气。后来二子随父返回大陆,成为武将,连他们的母亲也受到封诰。最后,蒲松龄以自己所欣羡的功名富贵作为煞尾,以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是一个鲁滨逊式的海岛漂流故事,足以说明海上商业的发达,海商已经开始成为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海商发现了海外土著岛民,便惊以为是传说中的夜叉。海商误入夜叉国的故事,自清代开始多见于各类笔记小说,可见海商将这些故事带回了陆地,并广为流传。查光绪十二年上海同方书局石印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可以看到《夜叉国》一篇的配图:岛上是夜叉的世界,这些夜叉头顶有双峰,疑为古代夜插图中常见的双角的变体,每个夜叉皆是身裹兽皮,一派原始社会的风貌,徐生混杂在其间,冠带袍服皆是中原文明气象,在野人中间显得局促不安,徐生也因此在画面中占据着视觉中心位置。《聊斋》中的夜叉由神而变为野人,这其间不单单是概念的挪用,更昭示着古典神话叙事在海商时代的崩坏,海商通过航海活动发现的海外岛屿的土著部落,是对海外世界的全新认知。时至今日,我们知道,夜叉,龙宫都是不存在的,而古时囿于见知,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在《封神演义》里,有个龙宫夜叉甚至有了名姓,叫做李艮,他是东海龙王封的巡海夜叉,其貌相是“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因哪吒在东海边洗澡,李艮前去查看,刚一出场就被哪吒用乾坤圈给打死了。李艮算是巡海夜叉里首个有名有姓的。

  除了文学作品的描摹之外,夜叉的形象还广泛见于民间艺术中,如年画、纸马、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近日幸得朱琺先生惠赠其早年购于腾冲的一帧龙王纸马,此帧纸马为木刻水印,线条锋利,画面中的龙王袍服,举笏,有一巨鱼为前驱。龙王身后是怒发冲冠的夜叉,头发尽上指,双眉则连成一条,眼窝深陷,口阔,腰里系着树叶,更显原始风貌。夜叉手里托举着三股叉,可看做是夜叉的标志性兵器,带有鲜明的异乡神的印迹。甚至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夜叉即“夜间执叉者”,可见钢叉和夜叉的秘密关系。这幅腾冲纸马以波浪为底,四周杂以飞堕的云朵,更增添了龙王和夜叉的神秘属性。此类纸马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后焚烧,龙王纸马多见于船家及渔家的祭祀活动,是以纸马的画面多带有浓烈的巫风,这里凝聚着民间的淋漓元气。而在杨家埠清版年画《沈万三打鱼》中,龙王把聚宝盆赏赐给沈万三,就是由两个紫色的夜叉抬着聚宝盆浮出水面,于是沈万三富甲一方,成为民间传说中津津乐道的富翁。可见,在民间趣味的指引之下,夜叉也可纳福献瑞,成为聚宝盆的秘密托举者,夜叉的形象因明晃晃的金银元宝而显得活泼可爱,戾气全无,原本狰狞可怖的嘴脸也一扫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