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贡却嘉波,意为“昆氏宝王”,为萨迦寺的创建者。自称是吐蕃时期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其父释迦罗哲,有两个儿子,长子喜饶次臣,继承和修习父祖先辈的教法,获得金刚杵成就,具有很高的法力和神通,因是严守戒律的僧人,所以没有子嗣。贡却嘉波一生未曾受戒。幼从父兄学习旧派密乘教法,后又学习新派密宗。昆氏家族是一门富豪,贡却嘉波是一个封建贵族,这就使他有经济条件跟随许多著名大师学习佛法。
他曾跟随卓弥·释迦益西、玛译师、哇日译师、布尚译师等许多大德上师,亲尝法味甘露,学习以“道果论”为主的新译密法。他先在札峨隆司寺布道,后来发现温波白土中阜之旁一块具足吉祥美德的瑞地,犹如一尊大象卧姿,风水甚佳,逐起建寺之念头。随即征得地方要人的同意,给当地的主人象雄谷热瓦等人一匹白马、一串珍宝珠、一件缎衣,买下了那块地,动工兴建寺院。于第一绕迥之水牛年(一〇七三年)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地区的土质呈灰白色,藏语称此色为“萨迦”,故“萨迦”成了地名和寺名,也作了其教派的名称。后几经扩建,成为萨迦河南岸,大殿三层为其主体建筑。藏传佛教萨迦派由此传扬。
标签: 生活
与生活方式、家庭、个人成长等相关的文章。
藏传佛教之八思巴
八思巴(藏文:འཕགས་པ་,威利:Phags-pa;1235年-1280年),又译发思巴、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义为“圣者”,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元朝第一位帝师,参与元大都的选址、设计、规划。
淳祐四年(1244年),年仅十岁的八思巴来凉州(今武威市)学习汉文化与蒙古文化,同时学习汉地的天文、历法、建筑、风水、地理、儒学等,这为他以后成为大元帝师,走入蒙古帝国的政治舞台中心奠定了雄厚基础。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从受佛戒。
中统元年(1260年),世祖即位,尊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六年,制成蒙古新字,加号大宝法王。十三年还至萨斯迦,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
至元十七年(1280年),圆寂于萨迦,享年45岁。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之无上称号。嫡传弟子有桑格、阿尼哥、沙罗巴。
藏传佛教之宗喀巴
至尊宗喀巴大师,他与至尊文殊菩萨同一心识,是在多次转生中,由文殊菩萨转化的。
也就是说,在往昔无量劫以前,有佛出世,名王顶如来。那时宗喀巴大师就已经是文殊菩萨的上首弟子,是一位具足陀罗尼、辩才、神通等清净智慧功德的大菩萨。
当时,王顶如来发出梵音妙语说道:“一切菩萨谁能于无数不净世界中,不顾生命,弘扬佛法妙道?如果有的话,那他一定是所有菩萨中最伟大的、最卓越的、最尊胜的。”
在众菩萨中,宗喀巴大师迅速而起,用无惧的声音宣说:“从现在开始,我愿不顾生命,在无数不净的世界中,弘扬甚深正法妙道。”
王顶如来和十方一切诸佛同声赞叹道:“善哉!你是大志菩萨。”
这时,王顶如来从心中放出无量大光明,微笑地说道:“你所发出的誓言殊胜无比,从现在起,你将在无数不净世界中,宏扬正法,最后将在稀有殊胜的庄严佛土中成佛,名字叫狮子吼如来。”王顶如来为他授记。
年少的喇嘛邬玛巴,在一次放牧时,从心中发出“阿惹巴扎那”文殊菩萨心咒的嗡嗡之声。
同时,发生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他全身汗毛竖起,几乎到了心不能把持的程度。
由于他有殊胜的因缘,经常和文殊菩萨见面,于是向文殊菩萨询问宗喀巴大师前后生的故事,文殊菩萨告诉他: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宗喀巴在印度诞生为婆罗门之子。当时他见到了信解智菩萨,菩萨非常喜欢他,从此宗喀巴做了菩萨的侍从,从而听受了许多教法。”
“菩萨领他到释迦牟尼佛的座前礼拜时,宗喀巴生起菩提心,他用一串纯洁无垢的白晶宝珠供于佛前。由此而播下通达智慧的种子。”
宗喀巴大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
宗喀巴法名为罗桑札巴,意为善慧,他是黄教的创始人。
青海的僧俗大众尊称他为杰仁波且,意为宝贝法王,他的父亲名叫鲁本格,母亲名为星萨阿切,生有子女六人,宗喀巴排行第四。
宗喀巴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当时这是一座噶当派的寺院,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又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札巴。
宗喀巴在这里学习了9年,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探求佛法,他16岁时离开夏琼寺,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项诸法了如指掌。
他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当时他已经能讲17部经典,而且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
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创建了甘丹寺,并担任首位法台,在拉萨召开了近万名僧人参加的祈愿大会。
后来宗喀巴的声名远传到明王朝,在明朝永乐六年和永乐十二年,明朝皇帝两次遣使携带诏书和礼品,迎请宗喀巴。但他因忙于事务,又因身体有病,上表婉辞。
宗喀巴的弟子在拉萨以西5公里的北山上,兴建哲蚌寺。在拉萨北郊的山脚下修建了色拉寺,从此甘丹、暂蚌、色拉三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成为后来格鲁派六大丛林的中心寺院。
公元1419年,宗喀巴大师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
圆寂时,他将自己的衣帽传授给弟子贾曹杰,于是,贾曹杰继承了甘丹寺寺主的法位。
宗喀巴去世后,由他的两个门徒传承他的事业:一个名叫格敦珠巴,相传格敦珠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另一个名叫克珠杰,相传克珠杰是无量光佛的化身。
在藏的寺庙中,普遍都供奉着宗喀巴及其弟子的圣像,当地人对宗喀巴的尊敬,其地位仅次于释迦牟尼佛。
宗喀巴去世的日子,称为“燃灯节”,每年到了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人们都将燃着的酥油灯放在窗台上,以纪念宗喀巴大师的圆寂。
他的修学造诣深厚,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著作,影响极为深远,被誉为一代佛学大师、世界第二佛陀。
藏传佛教之阿底峡
阿底峡(Aa ti sha,公元982-1054),印度孟加拉佛教高僧、佛学家,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原名“月藏”(zla ba snying po),法名“吉祥燃灯智”(dpalmar me mdzad ye shes),全名阿底峡·吉祥燃灯智。阿底峡出生在东印度萨霍尔国(za hor)的邦噶拉(今孟加拉)大城市,父亲为萨霍尔国王,名格瓦拜(dge ba dpal,善吉祥),母亲叫白姆沃色(dpal movod zer,吉祥光),皆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
阿底峡从小受到家庭的宗教信仰熏陶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自3岁开始学习数学和语文,至6岁学懂许多知识,并会诵读佛经;11岁时去中印度的那烂陀寺亲近觉贤(byang chub bzang po)论师学习佛法,后经觉贤推荐,到王舍城跟随密宗师阿缚都底波陀修习密法,同时广泛学习婆罗门和佛教的声明学以及因明学等各门学科知识;15岁时与婆罗门学者辩论,显示出因明学方面的超群才能;18岁那年,前往超戒寺拜当时享有北门守护者之称的那若巴(na ropa)为师,修习密宗法门,获得喜金刚灌顶;20岁之时,父亲格瓦拜希望他继承王位,便从王族闺秀中选出美女,准备让他成婚,由于阿底峡本人立志出家献身于佛教事业,不同意成家继承王位,最终未能实现父亲的意愿。阿底峡29岁时,前往印度金刚座的菩提伽耶寺,从佛教大众部系持律师戒护座前受具足戒(比丘戒),取法名为“吉祥燃灯智”,修习戒律。
同时,他拜众多上师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包括内外声明、因明等学科,系统研习佛教显密教理;特别从法护论师座前修学《四部毗奈耶》(vdul ba lung sdebzhi)、《阿毗达摩集论》(mngon pa kun las btus pa)等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奠定了广博深厚的佛学基础。
大约在1013年,阿底峡率领125名弟子乘船远洋到金洲(今苏门答腊)求法取经,航行13个月抵达目的地,参拜依止金洲(法称)大师学法。金洲大师,学识渊博,名驰远近,阿底峡对他极为崇敬,尊者与大师共同起居,学法达12年之久,主要修学弥勒至无著传承之《现观庄严论》教授、文殊至寂天传承之《入菩萨行论》等经论,尤其获得了圆满无缺的菩提心教授。在此期间阿底峡赴锡兰(今斯里兰卡)研习佛教显密教法。阿底峡自小到大至少跟随50多名上师学法,其中受惠最多的恩师乃是金洲的法称,其影响他一生。阿底峡学成之后,从金洲与商人结伴回到印度,是年他44岁,已是一名佛学知识渊博、精通显密教法、品德言行高尚的佛教大师,遂出任超戒寺首座(上座主持人),与宝生寂、觉贤、阿缚都底波陀、动毗波、寂贤等人一起被称为超戒寺八贤,其声望远扬海内外。
当时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拉喇嘛·益西沃和拉喇嘛·绛曲沃叔侄不惜一切代价邀请阿底峡入藏传法。然而,阿底峡在超戒寺担任住持要职,寺院不同意他离职。后来发生古格王拉喇嘛·益西沃为邀请阿底峡而献身的意外事件,促成阿底峡最终下决心入藏传法。
最后由古格王拉喇嘛·绛曲沃派遣嘉·尊智僧格和那措·茨诚嘉瓦两位译师,亲自赴印度超戒寺迎请阿底峡,其中嘉·尊智僧格不幸在回国途中去世,重担落到那措·茨诚嘉瓦一人肩上,他最终完成了光荣使命。藏历第一绕迥铁龙年(1040),阿底峡一行从超戒寺启程,第二年(1041)抵达尼泊尔,在尼泊尔逗留一年,朝拜佛教名胜古迹,藏历水马年(1042)到达古格,受到拉喇嘛·绛曲沃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阿底峡驻锡古格王朝级别最高的托林寺(mtho ld-ing),与拉喇嘛·绛曲沃促膝商谈如何整顿当下藏传佛教的不正之风。
应拉喇嘛·绛曲沃的敦请,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6 yang chub lam gyi sgronma),指明正确修学佛法的途径和方法。当时,古格王朝大译师仁钦桑布,虽然年事已高85岁),但仍邀请阿底峡到他的住处,交换佛学观点请教佛学疑难,两位高僧的会晤给彼此留下深刻印象。就阿底峡而言,为在古格地区有如此学识渊博的佛学家而頗为惊讶,也很高兴佛教在该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就仁钦桑布而言,通过佛学交流,发现自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在密宗的修持次第方面有误区,亟待改进。仁钦桑布还请阿底峡校订早期翻译的《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二万颂般若光明论》和千颂般若广释》等重要佛经。
最后,阿底峡建议仁钦桑布找一处寂静的地方,闭关修行。为此,仁钦桑布在他的晚年一直闭关修行,直至圆寂为止,长达十年之久,在佛教密宗实践领域获得很高的证悟。
阿底峡在古格地区弘法3年,凭借他渊博的佛学理论功底、娴熟的宗教仪轨知识和高深的密宗证的佛教徒纷纷到古格迎请阿底峡。而阿底峡在古格地区弘法三年期满后,欲想返回印度超戒寺,他行至尼泊尔边境时,尼泊尔境内发生战乱,道路不畅。正在滞留之际的阿底峡被从前藏赶来邀请他的仲敦巴的再三请求和度诚信仰所感动,遂放弃回超戒寺的意愿,转向踏上了前往西藏中部地区传教的历程仲敦巴向阿底峡讲述了拉萨和桑耶地区有众多著名寺院以及数千名出家僧侣正等待着他前来灌顶开光和讲经传法的情形。他们经后藏的班塘(palthang)、吉隆 kyid grong)等地渐次东下,每到佛教徒比较集中的地方,都要停留一段时间,举行简单的传法活动。
他们抵达前藏的那波拉 Sna po la)地方,受到当地戴恰法王的欢迎和款待,举行吹号角等奏乐仪式’并在雅隆藏布江边筑坝,以示利益众生;阿底峡一行到达前藏后,直接去吐蕃时期创建的第座佛教正规寺院嗓耶寺)观礼,受到当地布德热扎法王的热情接待,阿底峡在桑耶寺藏书院看到众多梵文佛经,甚至不少版本在印度也不易见到,阿底峡叹为观止,称赞吐蕃时期的佛教之兴隆,远远超过佛教本土印度。
他将梵文《中观光明论》和《华严经》抄录后,寄往印度;并协助藏族译师翻译了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等多部佛经。阿底峡离开桑耶寺去往聂塘 时,由200多名骑士护送经贡噶、色嘉彭 等地逗留传法,最后抵达聂塘’在此聚集着许多听讲佛法的信徒·阿底峡向他们宣讲《现观庄严论》和《二万颂般若光明论》等、经论,大多数听众只对《现观庄严论》感兴趣,而受听《二万颂般若光明论》的人寥寥无几。
阿底峡在聂塘期间还特意向普德贡寺的僧众传授教诫,并为他们建立了静修院;阿底峡专门给仲敦巴传授三士道教法。随后阿底峡被俄·勒贝喜饶邀请到拉萨地区礼佛传法,并协助藏族译师翻译了(中观心要释思择焰》,又亲自著述了解释此经论的二本释论,即《中观教授广略释》。俄·绛曲迥奈作施主,迎请阿底峡到耶尔巴erpa)传法,协助藏族译师翻译了无著的《究竟一乘宝性论释》;此时,阿底峡受到彭波地方的高僧噶瓦·释迦旺秋之邀请,去彭波地方传法,举办宗教活动。之后,阿底峡返回聂塘住地,又重新向新老广大信徒系统讲授《现观庄严论》《二万颂般若光明论》《入菩萨行》《菩提道灯论》等许多佛教重要经论。
由于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奔波弘法,加之年事已高’阿底峡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那措·茨诚嘉瓦译师发现这一情况后,陪同阿底峡到桑耶青浦如 休养六个月。藏历第一绕迥木马年(1054年),阿底峡在距离拉萨西南方数十里的聂塘住地圆寂,享年72岁。
藏传佛教之莲花生
莲花生是印度僧人,出生于8世纪北印度乌仗那国王族,开始名为莲花光明,后因通晓声明学,得名为莲花金刚。
8世纪后半期,莲花生大师把密宗传入藏,被尊称为白麦迥乃,意思是莲花诞生。
莲花生大师是佛吉祥智大师的四个证得现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
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记载:莲花生跟随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所以莲花生大师传授的教法,深受汉地禅宗的影响。
莲花生大师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其中成就颇大的有赞普和臣民二十五人。
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成就者和大译师。
据佛经中记载,莲花生大师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如来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的应化身,为度化恶性阐提魔道出现于世间。
他因感应佛陀的加持授记,于夏历七月初十,在西印度达喇郭啸海中的五色莲花中化生。他一出生就已经成就佛道,天降甘露沐浴着他,并传法给萨东南方建立了雄伟的桑耶寺。
莲花生在禅定中得到观音菩萨的指引,知道该去雪域高原宣扬佛法。
为了完成自己的誓愿,他先来到了尼泊尔玛克湖畔,接见赤松德赞国王派来的七名信使。他们携带着国王的书信和礼物,历经艰辛,走过无人的荒凉地域寻找到莲花生大师。
他们恳请莲花生大师将佛陀的法雨施与众生,让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护持。接着,他们把国王的信件与砂金奉献给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让这七位使者先回到桑耶,自己凭借神通力,如鸟儿一般飞向天空,又降落在芒域贡塘,在那里停留大约三个月。
莲花生大师在贡塘期间,国王赤松德赞又派三个使者前来迎请,这次还带来了更多的黄金和珠宝。他们昼夜不停地走,想尽快迎请莲花生大师前往拉萨,这时,所有的护法神也纷纷前来劝请莲花生大师前往西藏。
由于三位使者一路奔波劳累,当来到莲花生面前时,已经疲惫不堪,他们向莲花生大师极力恳求,尽快随他们一起前往拉萨。
莲花生大师问道:“请问你们几位是谁啊?为什么这么急着来看我?”
这几位使者连忙回答:“尊贵的大师!我们是赤松德赞国王派来的使者,专门迎请大师前往,这里谨向大师献上砂金一升,希望大师能够接纳。”
莲花生大师接受了这些砂金,随后却将所有的砂金朝天上洒去,然后大声呵斥道:“这就是饿鬼家乡国王的贵礼吗?”莲花生大师抛出的砂金没有散落,而是飘向了芒域与尼泊尔的方向。
这时,整个天空金光四射,壮观美丽。
莲花生大师的神变威力和视金如土的境界,让这三位使者万分惊叹,但又为那些金子感到可惜。
莲花生大师早知道他们的心思,便说道:“三位使者,你们不用叹惜,这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砂土和黄金又有什么区差别?你们现在打开衣襟!”
大师的话让这三位使者不知所措,但还是照做了,接着莲花生大师让他们把面前的泥土和砂石装在衣襟里。
三位使者不知大师的意图自然也不敢言语,只是按吩咐的去做,将砂石和泥土装满衣襟前后。
随后,莲花生大师又叫他们把衣服掀开,让三个使者惊诧不已的是,刚才所装进去的土和沙都变成了金、银、松耳石等无数珍宝。
三位使者亲眼目睹了这种神变,急忙跪倒在地顶礼膜拜莲花生大师,他们对莲花生大师生起了最殊胜的金刚不坏的信心。
从此之后,他们到处宣扬大师视珍宝如尘土沙石,以及那不可思议的神通,所有听闻的人都敬仰不已,更是对正法生起了强烈的信念。
应藏王赤松德赞的邀请,莲花生大士与寄护、莲华戒一同前往拉萨。藏王为他在拉萨东南建立了雄伟的桑耶寺。
大约在公元804年,莲花生离开西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茶建立寺庙传法长达12年,晚年却不知所终,后世的推论也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