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

(一) 开始朝代

世卿世禄制始于夏、商、西周(但夏商并无明确记载)。

(二) 制度内容

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 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官员选拔实行“亲亲尊尊”

路线。

世卿: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 世世代代、父死子继, 连任卿相这样的高官。

世禄: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 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三) 基础

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是分封制和井田制。

(四) 废除

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世卿世禄制。

二、军功爵制

(一) 产生

魏国李悝“食有劳而禄有功”;秦国商鞅正式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 建立了秦国的军功爵制。

(二) 内容

秦国军功爵制分为20 个等级, 每一个等级都与之在战场上所杀的人数直接挂钩,即“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

(三) 基础

军功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四) 盛行

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代时期。

三、察举制和征辟制

(一) 朝代

汉朝(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二) 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刘邦求贤诏开察举制先河, 汉武帝达到完备。察举制标准为“四科取士”,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 能按章覆问, 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 遭事不惑, 明足以决, 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但考查名目繁多, 分为岁举(常举) 和特举。

岁举, 即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举荐人才, 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 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等, 以“贤良方正” 为最重要。

(三) 征辟制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征, 也称为“徵”,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再向朝廷推荐。

四、九品中正制

(一) 朝代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 为曹丕采纳陈群建议而设立。

(二) 内容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中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 州设大中正官, 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

品评:家世、行状、定品。

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三) 影响

导致门阀士族制度的产生。

五、科举制

(一) 朝代

隋、唐至清末。

(二) 发展

(1) 隋朝: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 唐朝:武则天开武举和殿试, 但殿试并没形成永制。

(3) 宋朝:三年一次, 确立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开启糊名和誊录制。

(4) 明朝:正式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实行八股取士。

(5) 清朝:1905 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科举, 1906 年下诏停止科举。

(三) 常考名词

童试———取得生员资格, 通过后为“秀才”。

1. 三试

乡试———地方考试, 在八月举行, 称为“秋闱” “乡闱”;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全国考试, 全国举人在京城举行会试, 考期在二月, 又称“春闱”, 考中后为“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 在三月份举行, 取中后称为“进士”。录取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 第一名俗称状元, 第二名俗称榜眼, 第三名俗称探花, 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2. 连中三元

解元———乡试第一;会元———会试第一;状元———殿试第一。

3. 三鼎甲

状元、榜眼、探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