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种姓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印度和斯里兰卡存在种姓制度,这是因为印度地区的人信仰印度教,而周边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信仰伊斯兰教,种姓制度存在的情况比较少。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形成过程

种姓制度的起因要从公元前1500年的一次入侵开始说起。

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地区的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主体种群是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和现在散布在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的矮黑人关系最为亲密,两者是一个族群。达罗毗荼人建立一个古代文明,就是有名的哈拉巴文化,这个文明就有一个著名的城市摩亨佐达罗,也就是网络传言中被“核弹炸掉”的城市。

但达罗毗荼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叶,居住在里海以及中亚草原的一些游牧民族开始移民,其中一支游牧民族经过伊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来到印度河,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攻占了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征服了北方印度地区,这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属于普拉克里特人,和欧洲的雅利安人不一样。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以后,一部分达罗毗荼人逃到了印度南部。而留下的大部分幸存的达罗毗荼人成为了奴隶,被雅利安人称为蛮子,而且雅利安人还规定,还禁止两个族群的通婚,并且用颜色区分两个种族,这就是种姓制度最初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的社会也发生了社会分化。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也泾渭分明,比如祭祀家族专门从事祭祀的宗教人士,部落首领逐渐变成掌握军政的武力集团。四大种姓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也就是把人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达利特,即贱民。

主要根据是《梨俱吠陀·原人歌》,书里说道: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四个等级的作用如下:

婆罗门就是专门祭祀阶级刹帝利则是武士阶级吠舍是雅利安人平民首陀罗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这四个等级在印度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强化,这一时期出现了《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是对于各个种姓在职业、婚姻、宗教、法律地位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雅利安人通过《摩奴法典》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按照《摩奴法典》的规定:

四大等级的人只能从事自己等级的职业,比如刹帝利就只能做武士贵族。当然刹帝利因为贫困可以从事首陀罗的事,但是首陀罗想做武士贵族,那就要被放逐。四大等级的人只能等级内部通婚,这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性,但是社会发展,肯定会有混血儿的出现。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法典规定,高种姓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但是低种姓要是向高种姓女子求婚,就得遭受体罚。但是高种姓的混血儿依旧受到社会的歧视。四大等级的生活上也有很大区别,在古印度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有权利进行宗教活动,首陀罗是不配听圣典吠陀。此外在法律上也歧视首陀罗,首陀罗属于法律地位最为卑下者。《摩奴法典》规定的制度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准则,在印度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度的时候更加细致化,每个等级开始内部分化,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小种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种姓的常态。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印度的历史可以简化为这样的过程: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印度建立帝国,之后又有一群南下的游牧民族大败之前的帝国,再建立新的帝国。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来自中亚地区。在八世纪之后,中亚地区的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入侵印度的北方游牧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这些游牧民族在一轮一轮入侵印度后,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他们迫使大量印度人改宗伊斯兰教。这也是印度伊斯兰教得以扩大的原因所在。

根据1941年的调查,印度教信徒约有2亿5千4百万,占总人口的65.63%;伊斯兰教信徒有九千二百万,占总人口的23.81%。伊斯兰教主张人人平等,印度教主张不平等;伊斯兰教要吃牛,印度教崇拜牛,于是两个教派大打出手,发生了很多冲突。

这种冲突被近代征服印度的英国所利用,本来印度最后一个帝国莫卧儿帝国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建立的,所以帝国的上层都是伊斯兰教信徒,英国在统治印度时大力打击伊斯兰教,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1870年之后,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兴起,英国害怕失去印度,于是就开始扶持伊斯兰教信徒,挑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冲突,以稳固统治。

在二十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徒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徒则是成立了国大党。英国实际上在两个党派之间平衡,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家势力一落千丈,为了维护自己在战后在印度地区的利益,英国制定了分裂印度地区的方案。即印巴分治。

其实印巴分治最初是穆斯林联盟提出来的,本意是和国大党争夺国家控制权,但是被英国人利用,英国人搞出了《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地区分为三块,两个国家。三块分别是西北伊斯兰教区,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中间的印度教教区,即现在的印度;东北的伊斯兰教区,即现在的孟加拉国。本来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只是后来在印度战争分裂为两个国家。

由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种姓制度被弱化,没有印度那么强烈,而印度之所以种姓制度盛行至今,就是因为印度教的信仰依旧存在。

结语 印度和斯里兰卡由于印度教传承几千年,信仰的民众较多,这使得培养种姓制度的土壤依旧存在,知道今天还见到踪影。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由于伊斯兰信仰,使得种姓制度比较弱化,没有印度那么严重。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超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士和学者。

  刹帝利:贵族和战士。

  吠舍:农夫和客商。

  首陀罗:农奴和奴隶。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

等额本金方式本金归还快,利息支付少,但前期还款额度大,适合当前收入较高者,或预计不久将来收入大幅度增长,准备提前还款人群,则较为有利。如果购房属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说手上资金充足,贷款无压力。

等额本息方式还款压力均衡但支付利息多,适合有一定存款,但收入可能持平或下降,生活负担日益加重,并且无打算提前还款的人群。如果购房者手头资金不足,考虑到经济压力和准备提前还款,或者所能承受到的月供不是很多,等额本息是个不错的选择。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是什么

1、等额本金是指借款人每月偿还的本金是相等的,随着每月偿还贷款,剩余未还款本金减少,从而每月偿还的利息会减少,因此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借款人每月偿还月更是递减的。

每个月还款本金一样,利息递减,也就是第一个月月还款总额最高,以后依次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

2、等额本息是指每月偿还金额相同的一种还款方式,将贷款本金和贷款总利息相加,然后平均分摊到每个还款月,借款人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每月偿还的金额是相同的。

每月还款总额一样,每个月还款的本金依次递增,利息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常见佛教手印

佛教的手势被称为“印相”或“印契”,又称“手印”。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历来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
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化莫测。
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
象征空满的智慧和立誓育人。也是“施无畏印”的一种变形,是诠释的手势。

施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代表无畏、平安和抚慰。相当于佛陀给予信众清静及护佑的标志。这一手印专属于释迦牟尼。

与愿印: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降魔印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禅定印:
这是佛陀入於禅定时所结的手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膝上,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牛头马面

传统神话故事里,牛头和马面是地府中两位巡查员,负责抓捕试图逃跑的恶鬼幽魂。他俩身世、性格迥异,但生前是好朋友,死后又都受阎罗王的器重。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这俩鬼差的身世和来历……

西汉时期,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金日磾,原是匈奴部落太子,被霍去病俘虏到京城封为御马监。他死后有被玉皇大帝封成了三只眼睛的“马王爷”,在人间四处有庙宇供奉。马王庙里有数百座骏马塑像,其中有一头小白马驹形象无比传神。马王爷非常喜欢,一高兴就将其变成马头人身、穿白衣银甲、手持伏魔银戟的随从,终日带在身边。这白马驹一向擅长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把个马王爷哄得开开心心。

汉宣帝登基后,正直爱民的龚遂出任渤海太守。因他大力提倡百姓开垦荒田、又鼓励多使用并爱护耕牛,使当地的经济很快提升,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龚遂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牛王爷”,在人间也四处有香火供奉。牛王庙里也有许多耕牛塑像,其中一头的前世是天竺国的恶人,因为非作歹不孝顺父母,死后被佛祖贬到大汉王国,投胎为黄牛终生劳作赎罪。这头黄牛辛苦耕作了一生,因表现令玉皇大帝非常满意,于是死后被安排到牛王庙站班听命。因这头牛性格耿直,办事勤勉从不偷奸耍滑,牛王爷特别喜欢它。没过多久,牛王爷将其变成牛头人身、穿黄衣金甲手持降妖钢叉的贴身随从。

时间飞逝,转眼一千年过去了,人间已经到了北宋时期……有一天,牛王爷对牛头说:“你尽心尽力跟随我多年,如今我想让你投胎到人间,也好以后有个更好的前程。”牛头执意不肯,经牛王爷极力劝说,才跪地磕头含泪离去……牛头投胎到丰都城外的胡家庄,出生在一个姓牛的贫苦人家,取名牛斗。

于此同时,聪明伶俐的马面也纠缠着马王爷,说自己从未在人间经历过,恳求让自己投胎享受一下做人的快乐。马王爷被缠得实在没办法,就答应了。马面赶紧选了胡家庄一户姓马的富裕人家,投胎而去……

转眼六年过去了,牛斗和马面投胎的马勉都到了上学年纪,这俩人都由父母送进了村里的私塾,每天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关系非常不错。但是牛斗生性耿直认真,读书刻苦努力;马勉则娇生惯养,从来不好好学习……

当两人长到20岁的时候,正逢朝廷科举之年,于是结伴入京赶考,又住在同一个客栈的同一个房间。牛斗日夜复习功课,想考出好成绩;马勉则终日带着贵重礼品走访高官,希望通过贿赂买个金榜题名……

果不其然,一心苦读的牛头在考场奋笔疾书,写出生平最好的文章,却名落孙山;而只会逢迎取巧的马勉在考场胡乱答题,却高中皇榜!牛斗气愤难耐,回到客店把马勉打骂一顿。马勉不但不怪罪,还心平气和地安慰一番。但是牛斗依然火气难消,满腹怒气地睡了……不料,一夜之间竟活活气死了……

牛斗冤魂不散,怒气冲冲地飘到了京城的魁星阁,指着魁星的神像一顿指责:“你个有眼无珠的东西!人间选拔才子都败坏到如此地步了,你还有脸站在这里享受烟火?!”骂了半天,魁星根本没任何反应。牛斗一气之下去地府告状……

阎罗殿上,牛斗将生前所遭遇的一切不公控诉一遍,阎王听罢也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马勉的魂魄抓来审问。万没想到,马勉油嘴滑舌把阎王爷赞美得找不着北了……最终,阎王竟对牛斗说:“读书学习有知识,是才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也是才华啊……”

牛斗见阎王如此昏庸,气得直跳脚,转身又上了天庭去告状。万没想到,当玉皇大帝将阎王和马勉叫来质问时,又被马勉的花言巧语拍得浑身舒畅……

最后,玉皇大帝宣判:“牛斗刚直不阿,满腹学问;马勉心思灵活,擅长变通;你们两个性情如此互补,如果做搭档一定效果绝佳。就命你二人同心协力辅佐阎罗王去吧!”众人领命谢恩而去……回到地府,阎罗王将《生死簿》交给牛斗和马勉,鼓励他们认真管理人间生死大权,秉公执法。除此外,又怕二人生前的恩怨难消,于是令他们喝了孟婆汤……从此,牛斗马勉消除记忆,全心全意合作着……

且说人间马勉家的事。牛斗和马勉因赶考丧命,两家人如何伤心自不用提,但活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啊。如此过了20来年以后,马勉的亲侄子马一春阳寿到了(大哥的儿子)……

马一春刚刚十八岁,眼看病得要咽气,马老爹心急如焚。正在此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他讲了弟弟马勉在阴间掌管生死大权,又出主意让马老爹何日何时去丰都城的鬼门关找马勉求情……

马老爹按照指点,真的带了好酒好菜找到了正在鬼门关下棋的马勉和牛斗。此时,马勉因喝过孟婆汤,早不记得生前的亲人。马老爹先费尽口舌讲解一通,认了亲,才提出救儿子命的要求。牛斗因脾气耿直办事依法,心里不同意,但吃了人家的酒饭,不好说什么,只在一边不吭声。而马勉本就灵活多变,又是自己亲侄子,立刻满口答应增加十年寿命!马老爹欢喜而去。

没想到,纸里包不住火,马勉徇私枉法改动生死簿的事很快被阎罗王知道了!牛斗也一起受罚,两人被暴跳如雷的阎罗王恢复成牛头马面的原形,并且失去了管理生死簿的大权!

阎罗王又命黑白无常去锁拿马一春,但因打不过那老道士,纷纷败回地府……

牛头和马面向阎罗王求将功补过的机会,主动去和老道士打斗,无奈道士法力高强,这俩人也败下阵来……最后,还是马面头脑灵活,找到大哥大嫂,商量道:“侄子的命注定短暂,今日不去,阎王不肯罢休的。不如这样,我们带他回地府完成使命,然后立即让其再转世投胎到你家,他还继续做你的儿子……”

大哥大嫂和老道士一听,这方法不错,于是答应了。马一春被顺利带回地府,消了生死簿,还在地府四处游玩了一回,然后再次投胎到爹娘家,名字依然叫马一春。

阎罗王见牛头马面不但完成任务,还想出如此绝妙的解决办法,大大将马面赞赏一番。

从此,牛头马面再次获得器重信任,被阎罗王派到奈何桥站岗巡逻,专门抓捕试图逃脱的恶鬼。而人间的马大哥家,也世代将牛头马面供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