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头马面

传统神话故事里,牛头和马面是地府中两位巡查员,负责抓捕试图逃跑的恶鬼幽魂。他俩身世、性格迥异,但生前是好朋友,死后又都受阎罗王的器重。今天笔者就跟大家聊聊这俩鬼差的身世和来历……

西汉时期,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金日磾,原是匈奴部落太子,被霍去病俘虏到京城封为御马监。他死后有被玉皇大帝封成了三只眼睛的“马王爷”,在人间四处有庙宇供奉。马王庙里有数百座骏马塑像,其中有一头小白马驹形象无比传神。马王爷非常喜欢,一高兴就将其变成马头人身、穿白衣银甲、手持伏魔银戟的随从,终日带在身边。这白马驹一向擅长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把个马王爷哄得开开心心。

汉宣帝登基后,正直爱民的龚遂出任渤海太守。因他大力提倡百姓开垦荒田、又鼓励多使用并爱护耕牛,使当地的经济很快提升,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龚遂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牛王爷”,在人间也四处有香火供奉。牛王庙里也有许多耕牛塑像,其中一头的前世是天竺国的恶人,因为非作歹不孝顺父母,死后被佛祖贬到大汉王国,投胎为黄牛终生劳作赎罪。这头黄牛辛苦耕作了一生,因表现令玉皇大帝非常满意,于是死后被安排到牛王庙站班听命。因这头牛性格耿直,办事勤勉从不偷奸耍滑,牛王爷特别喜欢它。没过多久,牛王爷将其变成牛头人身、穿黄衣金甲手持降妖钢叉的贴身随从。

时间飞逝,转眼一千年过去了,人间已经到了北宋时期……有一天,牛王爷对牛头说:“你尽心尽力跟随我多年,如今我想让你投胎到人间,也好以后有个更好的前程。”牛头执意不肯,经牛王爷极力劝说,才跪地磕头含泪离去……牛头投胎到丰都城外的胡家庄,出生在一个姓牛的贫苦人家,取名牛斗。

于此同时,聪明伶俐的马面也纠缠着马王爷,说自己从未在人间经历过,恳求让自己投胎享受一下做人的快乐。马王爷被缠得实在没办法,就答应了。马面赶紧选了胡家庄一户姓马的富裕人家,投胎而去……

转眼六年过去了,牛斗和马面投胎的马勉都到了上学年纪,这俩人都由父母送进了村里的私塾,每天一起上课,一起玩耍,关系非常不错。但是牛斗生性耿直认真,读书刻苦努力;马勉则娇生惯养,从来不好好学习……

当两人长到20岁的时候,正逢朝廷科举之年,于是结伴入京赶考,又住在同一个客栈的同一个房间。牛斗日夜复习功课,想考出好成绩;马勉则终日带着贵重礼品走访高官,希望通过贿赂买个金榜题名……

果不其然,一心苦读的牛头在考场奋笔疾书,写出生平最好的文章,却名落孙山;而只会逢迎取巧的马勉在考场胡乱答题,却高中皇榜!牛斗气愤难耐,回到客店把马勉打骂一顿。马勉不但不怪罪,还心平气和地安慰一番。但是牛斗依然火气难消,满腹怒气地睡了……不料,一夜之间竟活活气死了……

牛斗冤魂不散,怒气冲冲地飘到了京城的魁星阁,指着魁星的神像一顿指责:“你个有眼无珠的东西!人间选拔才子都败坏到如此地步了,你还有脸站在这里享受烟火?!”骂了半天,魁星根本没任何反应。牛斗一气之下去地府告状……

阎罗殿上,牛斗将生前所遭遇的一切不公控诉一遍,阎王听罢也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马勉的魂魄抓来审问。万没想到,马勉油嘴滑舌把阎王爷赞美得找不着北了……最终,阎王竟对牛斗说:“读书学习有知识,是才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也是才华啊……”

牛斗见阎王如此昏庸,气得直跳脚,转身又上了天庭去告状。万没想到,当玉皇大帝将阎王和马勉叫来质问时,又被马勉的花言巧语拍得浑身舒畅……

最后,玉皇大帝宣判:“牛斗刚直不阿,满腹学问;马勉心思灵活,擅长变通;你们两个性情如此互补,如果做搭档一定效果绝佳。就命你二人同心协力辅佐阎罗王去吧!”众人领命谢恩而去……回到地府,阎罗王将《生死簿》交给牛斗和马勉,鼓励他们认真管理人间生死大权,秉公执法。除此外,又怕二人生前的恩怨难消,于是令他们喝了孟婆汤……从此,牛斗马勉消除记忆,全心全意合作着……

且说人间马勉家的事。牛斗和马勉因赶考丧命,两家人如何伤心自不用提,但活人的生活还得继续啊。如此过了20来年以后,马勉的亲侄子马一春阳寿到了(大哥的儿子)……

马一春刚刚十八岁,眼看病得要咽气,马老爹心急如焚。正在此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他讲了弟弟马勉在阴间掌管生死大权,又出主意让马老爹何日何时去丰都城的鬼门关找马勉求情……

马老爹按照指点,真的带了好酒好菜找到了正在鬼门关下棋的马勉和牛斗。此时,马勉因喝过孟婆汤,早不记得生前的亲人。马老爹先费尽口舌讲解一通,认了亲,才提出救儿子命的要求。牛斗因脾气耿直办事依法,心里不同意,但吃了人家的酒饭,不好说什么,只在一边不吭声。而马勉本就灵活多变,又是自己亲侄子,立刻满口答应增加十年寿命!马老爹欢喜而去。

没想到,纸里包不住火,马勉徇私枉法改动生死簿的事很快被阎罗王知道了!牛斗也一起受罚,两人被暴跳如雷的阎罗王恢复成牛头马面的原形,并且失去了管理生死簿的大权!

阎罗王又命黑白无常去锁拿马一春,但因打不过那老道士,纷纷败回地府……

牛头和马面向阎罗王求将功补过的机会,主动去和老道士打斗,无奈道士法力高强,这俩人也败下阵来……最后,还是马面头脑灵活,找到大哥大嫂,商量道:“侄子的命注定短暂,今日不去,阎王不肯罢休的。不如这样,我们带他回地府完成使命,然后立即让其再转世投胎到你家,他还继续做你的儿子……”

大哥大嫂和老道士一听,这方法不错,于是答应了。马一春被顺利带回地府,消了生死簿,还在地府四处游玩了一回,然后再次投胎到爹娘家,名字依然叫马一春。

阎罗王见牛头马面不但完成任务,还想出如此绝妙的解决办法,大大将马面赞赏一番。

从此,牛头马面再次获得器重信任,被阎罗王派到奈何桥站岗巡逻,专门抓捕试图逃脱的恶鬼。而人间的马大哥家,也世代将牛头马面供奉起来……

夜叉

  “夜叉”的称谓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在其中是指类半神,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为生主补罗底耶所生,或生于大梵天的脚掌。后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把原先婆罗门教里的许多神化为本教所有,夜叉也被列入,成为守护正法的神,但是有时也以威势害人,因此早期夜叉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守护正法的护法神,一类是害人的恶鬼。夜叉的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变幻无常。

  夜叉的梵文音为Yaksa,意为轻捷、勇健。鸠摩罗什曰:“(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也。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此处以神通来给夜叉分类,在民间故事中多有沿用。在汉译佛教文献中,夜叉大都以护法神的身份出现。最早出现夜叉的汉译佛教典籍是三国时支谦译《撰集百缘经》:“为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此为天龙八部众,皆为护法神。在晚出的汉译佛教文献中,夜叉也以害人鬼的身份出现,并常常与罗刹共现。如《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一:“罗刹夜叉恶鬼等,加被今朝受戒人。”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也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被汉语化,成为妖魔鬼怪的代称。

  夜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鬼神观念相结合,以食人鬼的形象出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为一种“中国化”的鬼,这在唐代传奇中屡见不鲜。北宋初年李昉等人所辑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中,与夜叉有关的记载共二十五条,其中以《夜叉》两卷最为集中,共计十四条。这些笔记小说与野史皆为唐人所作,唐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士人对佛经非常了解,因而会在自己的书中记载夜叉,将夜叉移植到中土,开枝散叶,民众中的佛教徒数量也日益增长,夜叉此时已进入民间信仰之中。《太平广记》中所记载的夜叉,是唐代民间信仰中的夜叉,已皆为作恶多端的“恶鬼”了,原有的鬼神的一些特性赋予了夜叉。在花样繁多的夜叉叙事中,人们自然而然就拿夜叉来比喻凶残丑恶的人,因此,“夜叉”便成为凶残丑恶之辈的代名词。例如《朝野佥载》:“监察御史李全交素以罗织酷虐为业,台中号为‘人头罗刹’,殿中王旭号为‘鬼面夜叉’。”在这里,夜叉成了酷吏的别称,其狰狞面目不难想见。夜叉也有性别之分,凶恶的女人被称为“母夜叉”。出自《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母夜叉即孙二娘的绰号。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母夜叉”一词的最早的汉语文献资料。

  印度壁画中的夜叉多为胖巨人,憨态可掬,也有的穷凶极恶,面现忿怖之威。夜叉高大的身躯是力量的象征,有的驱策神龙,也有的张巨口幻化为宫殿,其活动环境也多在海上,常与美人鱼同时出现,可见其海洋属性。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夜叉是难以理解的一种神异存在,从神职来看,夜叉与道教里的黄巾力士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同为护法神,同样力大无穷,受大神的驱遣。

  与印度壁画的夜叉不同,北京法海寺壁画里的夜叉(上图)已经是典型的中国风格,因夜叉在佛教故事中属于天龙八部,佛教的龙王及龙神故事传入中国,有了“四海龙王”的水神体系,夜叉也一并移植过来,作为龙王的部卒,其相貌特征为狮鼻虬髯,隐在两支红珊瑚之后,珊瑚旁还有几枚气泡升腾而起,证明夜叉身处海底的环境,这里的夜叉形象尚属平和中正一路,不算骇人,细看之下甚至还能感知其端庄安详,似与佛教壁画的整体叙事风格有关。

  与此形象出入较大的是元代画家朱玉的《龙宫水府图》,画面内容表现柳毅到龙宫见龙王的场景,柳毅和龙王在龙宫门前互相施礼,画面将这一会面场景定格。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面相凶恶的夜叉从龙宫大门奔出,长嘴似鳄,吐舌,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其吼叫。它身着绛衣,它右手持板斧,左手高举避水珠,避水珠射出白光,把附近的水驱逐开,画面上水波激荡,如云层般腾空飞走。夜叉驱逐了大水,相当于撤去了龙宫的屏障,使来自凡间的书生柳毅得以顺利通行。此处由夜叉的驱水功能来看,夜叉执掌龙宫水府的水道,兼及迎迓、拒敌等职能,在水府体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将佐,是龙王手下的得力臂助,可将其视为龙王的家臣、家将或者家丁。《龙宫水府图》中的夜叉形象,已经是民间传说改造之后的夜叉了,此后的龙宫故事里,夜叉的身影不断出现,成为龙宫叙事里不可缺少的一环,龙王出行,也必有夜叉随行,夜叉兼具护法功能,巨齿獠牙的夜叉的存在,也为龙宫故事增添了魔幻色彩。

  在传世的夜叉画像中,明万历三十年刊本《天妃娘妈传》中有一帧海夜叉的特写(上图),以海夜叉为主角的单幅绘像极为罕见,此幅是鲜有的例子。画中的夜叉袒胸露腹,鬼面,肩扛令旗,赤足奔跑于波涛之上。图中所绘的夜叉无疑是传令夜叉,民间谓之“跑腿夜叉”,专司打探、传令、送信等日常杂务,是夜叉中等级较低者,实属底层皂隶。此外,《天妃娘妈传》中还有不少夜叉形象,其中还有一幅图像,夜叉是作为龙王的跟班,执掌伞盖,此处的夜叉也是龙宫中等级较低之夜叉。可见,夜叉进入龙宫叙事体系之后,又有了新的分化,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并不全是作为战将,亦有各类杂役及走卒,这可以看作帝国体制在神话传说上的映射作用,龙宫作为一套运转有序、自成体系的机制,内部僚属职能的分化也就成为必然,夜叉的神性也在职能分化中日渐消减,甚至堕为不起眼的小厮,看来龙宫的差事不好当。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夜叉国》,与前述神话中的夜叉已经相去甚远,这里的夜叉更接近于岛国土著居民的风貌,或因无名指称该族群,故而借用古已有之的夜叉称谓,说的是商人徐生的海船遇难,沦落荒岛,进而与当地野人婚配,更加出奇的是,徐与野人(母夜叉)生了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皆孔武有力,仿佛遗传了母亲的凶悍之气。后来二子随父返回大陆,成为武将,连他们的母亲也受到封诰。最后,蒲松龄以自己所欣羡的功名富贵作为煞尾,以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是一个鲁滨逊式的海岛漂流故事,足以说明海上商业的发达,海商已经开始成为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海商发现了海外土著岛民,便惊以为是传说中的夜叉。海商误入夜叉国的故事,自清代开始多见于各类笔记小说,可见海商将这些故事带回了陆地,并广为流传。查光绪十二年上海同方书局石印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可以看到《夜叉国》一篇的配图:岛上是夜叉的世界,这些夜叉头顶有双峰,疑为古代夜插图中常见的双角的变体,每个夜叉皆是身裹兽皮,一派原始社会的风貌,徐生混杂在其间,冠带袍服皆是中原文明气象,在野人中间显得局促不安,徐生也因此在画面中占据着视觉中心位置。《聊斋》中的夜叉由神而变为野人,这其间不单单是概念的挪用,更昭示着古典神话叙事在海商时代的崩坏,海商通过航海活动发现的海外岛屿的土著部落,是对海外世界的全新认知。时至今日,我们知道,夜叉,龙宫都是不存在的,而古时囿于见知,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在《封神演义》里,有个龙宫夜叉甚至有了名姓,叫做李艮,他是东海龙王封的巡海夜叉,其貌相是“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因哪吒在东海边洗澡,李艮前去查看,刚一出场就被哪吒用乾坤圈给打死了。李艮算是巡海夜叉里首个有名有姓的。

  除了文学作品的描摹之外,夜叉的形象还广泛见于民间艺术中,如年画、纸马、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近日幸得朱琺先生惠赠其早年购于腾冲的一帧龙王纸马,此帧纸马为木刻水印,线条锋利,画面中的龙王袍服,举笏,有一巨鱼为前驱。龙王身后是怒发冲冠的夜叉,头发尽上指,双眉则连成一条,眼窝深陷,口阔,腰里系着树叶,更显原始风貌。夜叉手里托举着三股叉,可看做是夜叉的标志性兵器,带有鲜明的异乡神的印迹。甚至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夜叉即“夜间执叉者”,可见钢叉和夜叉的秘密关系。这幅腾冲纸马以波浪为底,四周杂以飞堕的云朵,更增添了龙王和夜叉的神秘属性。此类纸马用于祭祀,祭祀完毕后焚烧,龙王纸马多见于船家及渔家的祭祀活动,是以纸马的画面多带有浓烈的巫风,这里凝聚着民间的淋漓元气。而在杨家埠清版年画《沈万三打鱼》中,龙王把聚宝盆赏赐给沈万三,就是由两个紫色的夜叉抬着聚宝盆浮出水面,于是沈万三富甲一方,成为民间传说中津津乐道的富翁。可见,在民间趣味的指引之下,夜叉也可纳福献瑞,成为聚宝盆的秘密托举者,夜叉的形象因明晃晃的金银元宝而显得活泼可爱,戾气全无,原本狰狞可怖的嘴脸也一扫而光。

东皇太一

在上古时期,盘古开辟鸿蒙,创造了天地万物,后来东皇太一创立天庭,成为上古时期的第一个天帝。能成为天帝的神仙,一般都是神仙中的佼佼者,拥有开天辟地的本领,甚至能毁灭混沌,只手可以掌管天地气运。

东皇太一掌管天庭几十万以后,出现了十二祖巫,据说他们是盘古元神的一部分,实力深不可测。后来十二祖巫在昆仑山上大战东皇太一,为了争夺三界主宰的位置,这就是传说中的巫妖大战。相传东皇太一有一件法宝叫做东皇钟,祭出能释放红莲业火,重伤了十二祖巫的元神,但是十二祖巫合力一击,也重伤了东皇太一,导致了东皇太一陨落。

东皇太一陨落以后,进入了帝落时代,天地间再也没有神仙能晋升成为天帝,修为最高的神仙是准天帝,然而他们在真正的天帝面前,依然是微不足道。在漫长的帝落时代时期,女娲娘娘使用泥土创造出了人类,但是那时候的天地间万族林立,人族的实力微不足道,因此很多人认为“人族无大帝”。

然而在凡间,有一个人族少年,名字叫做张百忍,得到了天道气运的加持,拥有龙皇圣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张百忍独自修炼,创造属于自己的修炼法则,最终肉身成圣,成为了一个仙王巨头。后来张百忍去了天外天修炼,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最终成为准仙帝。

前面提到在帝落时代,修为最高的神仙是准天帝,在天地间拥有很多个准仙帝,巅峰修为的神仙有家喻户晓的鸿钧老祖,还有他的三个弟子,也叫做三清,他们的名字叫做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

在昆仑山之上,这是万神之山,里面拥有数不胜数的门派,张百忍回到三界以后,先去了昆仑山,最终以封神榜的名义,以一己之力打败了三清。经过这一战,三清也甘愿成为张百忍的下属,后来他知道三清还有一个师傅,名字叫做鸿钧老祖,在紫霄宫中修炼。

张百忍便去了紫霄宫,跟鸿钧老祖大战一千年,最终打败了鸿钧老祖,从此以后,张百忍成为了天地间最厉害的准天帝。由于张百忍拥有龙皇圣体,得到天道气运的加持,最终得到了鸿蒙紫气。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张百忍经历了九色金雷,也就是最强的天劫,时间长达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最终突破了瓶颈,成为了一个天帝。

晋升成为天帝以后,张百忍创立了新天庭,区别于东皇太一创立的古天庭。新天庭刚刚成立的时候,神仙稀少,张百忍便再次执行封神大战,选择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最终掌管了三界五行,成为了天地间的至高存在。

很多读者会问张百忍究竟是谁?他就是人族出现的大帝,是第一个人族大帝,也就是家喻户晓的玉皇大帝。在《西游记》里面提到玉皇大帝的本名叫做张百忍,在凡间修炼了几十亿年,最终才能成为三界主宰。

由于张百忍曾经打败了三清,所以在《西游记》中的三清,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下属,而准天帝级别的接引道人,他也是玉皇大帝的下属,是五方五老之一。封神榜乃是玉皇大帝的意志,在武王伐纣的路上,鸿钧老祖都不敢违背,女娲娘娘还直接被封神榜的一道红光打伤。

孟婆

中国除了有历史,还有神话,我们其实可以把它们视作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因为人们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就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与幻想。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流传下来了无数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其中孟婆这个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的职业是为投胎的灵魂提供孟婆汤,让他们忘却前世的记忆。

那么,孟婆身为一个弱女子,为何在六界之中没有人敢惹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驻奈何桥边,投胎魂灵的必经之路

按照现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人死了就是死了,是组成我们机体的细胞衰亡殆尽的结果,而人死后便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只有那些细胞元素会重新回归这个大自然之中,参与新的轮转变换。但是在古代,人们认为人死之后是要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那就是阴间,阴间与阳间相对照,也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则,其中掌管阴间的机构就是阎王殿。

死去的亡灵来到阎王殿,他一生的经历就会尽数浮现在阎王的眼前,干过得好事与坏事,受过的磨难与嘉奖,都逃不出阎王的眼睛。阎王会考察此人在阳间的所作所为,对他的一生做出一个评判,如果此人活着的时候正直仁义,下辈子就能投胎到一个好人家,开始新的快活人生,而假如这个人在阳间做了很多坏事,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投一个好胎,而是要先经受各种酷刑,偿还了自己的罪孽再去投胎。

每个亡灵投胎以后,拥有的都是全新的一世,所以不能受到前世记忆的干扰,否则会影响到下一世的生活,那么,谁来负责这件事情呢?那就是孟婆了。在通往地府的路上,有条忘川河,河上有一座奈何桥,过了这座桥,就来到望乡台,也有叫做驱忘台的,这便是孟婆的所在,孟婆会用人的魂魄、阳间的药材熬制成汤,要求每一个路过的亡灵喝下去,如果有亡灵不愿意抛却前世的记忆、不想喝孟婆汤,就会被铜管刺穿喉咙强制灌进肚子,所以,没有一个亡灵可以躲得过这一关。

孟婆的身世背景到底是什么?

孟婆虽然听上去是个老妪,很多影视作品也会将其表现成老婆婆的样子,但是孟婆本人其实是个美女,而且她之所以能在六界之中安然自得、无人敢招惹,还掌管着这么重要的阴司职责,是因为她有着不俗的身世背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尧帝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娥皇和女英,后来舜帝即位,尧就把娥皇和女英都指给了舜作为妻子,再后来,舜在征战途中死去,娥皇和女英都对丈夫的去世感到无比哀伤,娥皇更是难以走出这份伤痛,不愿自己在尘世独活,便毅然随着舜而去了,后来,娥皇和舜化作了风神和雨神,用风雨作为自己的躯体,走到哪里都不离开彼此,所到之处便能刮起风、下起雨来,而每当下起雨来的时候,雨丝在风中摇曳,便是舜和娥皇在一同嬉戏了。

风雨两神滋润了无数黎民百姓,因此也在民间受到了很多的夸赞和崇敬。那么,这和孟婆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孟婆其实就是娥皇,孟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人名,而是一个称呼罢了,因为古代的人家在给同一辈的兄弟姐妹排序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称呼其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是区分为孟、仲、叔、季,孟便是最年长的那一个,因为娥皇是大女儿,所以叫做“孟”,又因为她是女性,为了表示尊敬便称其为“婆”,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孟婆这个称呼。

所以,孟婆的背景是相当强大的,她的父亲是尧,丈夫是舜,都位列五帝,自然没人敢轻易招惹她了。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困惑了,这娥皇明明和舜一起化作了风神雨神,怎么又跑到奈何桥边熬孟婆汤了呢?这是因为,奈何桥边的孟婆虽然用了娥皇的出身,但是被后来的人创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身份,这相当于是同一个人的两种形象罢了,这种情况在神话故事里也不在少数,因为神话本来就不像历史那样严格,掺杂这种艺术创作的成分也很正常。

孟婆身份的另一种说法

事实上,对于孟婆的身份,并非只有一种说法,比如接下来要讲的这种说法,同样流传得非常广泛。这种说法认为,孟婆其实就是孟姜女,孟姜女和丈夫成婚后不久,突然有一天,一群官兵来到家里不由分说便绑走了她的丈夫,原来是要抓他去给秦始皇修筑长城。一转眼,到了冬天,孟姜女想到丈夫离开家的时候都没有带上什么过冬的衣物和被褥,就赶紧带上棉衣,日夜兼程地赶到长城脚下,到处寻觅自己的丈夫。

然而,她找了半晌,也没看到丈夫的影子,一位干活的民夫听了她的描述,告诉她,她的丈夫早已劳累过度死去了,尸骨就埋在了长城里。孟姜女闻此噩耗,不禁觉得天地失色、万念俱灰,当即坐在长城下痛哭起来,想到自己和丈夫还没能长相厮守便阴阳两隔,丈夫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冤屈而死,眼泪便滔滔不绝,哭得昼夜不停,居然把长城给哭倒了,这才让她见到丈夫的尸骨。

后来,孟姜女为了忘掉这段痛苦的遭遇,就熬了能让人失忆的孟婆汤,而孟姜女对丈夫的这份真情,也感动了上天,于是天神便派她常驻在奈何桥边,专门负责给过路的亡魂熬孟婆汤。这种说法从元朝流传开来,随后渐渐在民间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因为这个故事能让人们产生共鸣,所以更加打动人心。

结语:

孟婆作为中国神话里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有着极为特殊而又神秘的职责,每个人都好奇死后的世界,而想象力丰富的古人更是创造了一个逻辑严密的阴间世界,一世结束的亡灵们在黄泉路上行进,然后饮下一碗孟婆汤,以全新的身份投胎、开启下一世,如此轮回不息,也不失为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

黑白无常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哲学和态度,千百年来皆是如此,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文化的沉淀。我们的老祖先虽然杜撰出了无数的神话故事,用来冲破命运的桎梏,但是内心深处他们还是相信寿命自有天数。

在我们的鬼神文化之中,人死后并不会归于虚无,而是会到阴曹地府。在那里,阳间所犯的罪行,会变成无休止的折磨和刑罚,直至还清所有罪孽。如同阳间的制度一般,阴曹地府的神官们也各司其职。

其中将死之人常常看到的一黑一白,来自地狱的神祇黑白无常就是其中代表。他们也是轮回才到地狱的,那么他们生前又是什么身份?搞清这个问题,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兴许会发生改变。

其实在各个文明之中,和地狱相关的文化中,必然不能缺少类似黑白无常的角色。他们是灵魂摆渡人,负责将已死之人的灵魂从黄泉路上,引渡到阴曹地府或者地狱,这些人游走于人间和地狱,是索命的象征。

我国神话之中,虽然黑白无常这一形象是固定角色,但是对于其描述却又是不尽相同。这二人,总是以一黑一白的形象出现,所以又叫“黑白无常鬼”。只不过,他们却不是自然出现在地府的,他们也有前世,也有人间的角色。

据说,白无常在人间的时候,名为谢必安。因为他常常面带笑容,所以在神话形象之中,白无常的红舌头会长长的伸出来。虽然面目可怖,但是他却是人们口中的“七爷”,是财运的象征。

和其搭档相同,黑无常也是人间走了一遭才做了鬼差。他在人间的名字是范无咎,和白无常的“斯文”相比,他似乎在形象上更接近钟馗一些。他主平安,是人们口中的“八爷”,因为从头到脚,无论是肤色还是服饰都是玄色,因此才被称作黑无常。

无论是在哪种版本的鬼神故事之中,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不分离,其实这和我们的阴阳平衡哲学文化相关。黑无常主司男性阳气和女性阳气,而白无常负责的是男女身上的阴气。

阳间的灵魂在进入阴曹地府之前,气一定要散去,因此他们二人各司其职,谁都不能少。按照神话中的描述,其实黑白无常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为大多数阳间的人都是正常死亡,而每一个正常死亡的人的灵魂,全部都需要无常接引。而那些死前带有极大怨恨的人、或者类似于姜子牙直接上了封神榜的这种,不在他们的工作名单之上。

其实我国的神话故事,总是和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神话本身就是虚无和架空的。如果不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扯上关系,就无法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神佛崇拜也就不复存在了。黑白无常也是如此,他们在凡间的故事,才是我们认识二人的最好渠道。

根据某一版广为流传的故事,谢必安与范无咎在阳间的时候就形影不离。二人的家族史上就有很深的交情,而他们两个人年纪相仿,因此自幼便是非常要好的玩伴,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有很多。

某次他们二人外出游玩,行至南台桥的时候,忽然天降大雨,两个人都没有带雨具。当时范无咎一人在桥下避雨,谢必安则去拿伞。没想到这场雨越下越大,还未等来谢必安的雨具,他就被涨上来的水淹死了。

为何他不往高处走?其实古时候君子非常注重信誉,谢必安临走之前,告知他在桥下等待。而他怕谢必安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所以硬生生地没有挪动半分位置,这是为了赞扬范无咎的诚信,以及二人的交情之深。

作为好兄弟,谢必安来时不见身影,这时他才知道范无咎是为了信守承诺才葬送了性命,因此痛苦不堪的谢必安,回家后就上吊自缢了。作为结拜兄弟,他不能让范无咎在黄泉路上孤单前行,这也是白无常舌头吐出来的原因。

兄弟二人死去之后,一同来到了阴曹地府,而阴曹地府的阎罗王听闻了他们的故事,被二人的重情重义深深打动。因此,他们并未进入轮回,而是成为了阎罗王手下的鬼差。

二人所负责的事情,就是将阳间四处游荡的鬼魂全部都捉拿归案,“勾魂鬼”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故事虽然有些荒唐,但是若非这种夸张的文学手法,此二人也就无法成为鬼差了,毕竟亡灵那么多,脱颖而出的必定有过人之处。

黑白无常的“配色”造型非常朴素,其实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们和丧葬有关的颜色几乎都是黑白这两种颜色。这与我们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不无关系,阴阳学说最具代表性的外显图形阴阳八卦,其主要配色就是黑白。

在此学说之中,两极的两种颜色分别是阴气和阳气的代表色,这就呼应了我们前面解释的,他们二人分别负责孤魂野鬼的阳气和阴气这一说法。由此可见,我们的整个文化,是我们古老哲学的体现,看似杂乱的故事,都被阴阳哲学暗中统一着。

只不过这里要指出,我们今天所叙述的,只是这两个神话角色的其中一版。关于黑白无常的民间传说版本众多,并没有主流。

在很多版本中,黑白无常并非是正面形象,他们有时候是来自地狱的恶鬼,在很多故事中起到了以暴制暴的作用,专用来惩处那些作恶多端的鬼魂。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我们祖先相信轮回报应、因果转世的信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