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儿帝国

寄情于茫茫草原,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的生活让人羡慕。可是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却要艰苦得多,但这也造就了他们极为强悍的战斗力。游牧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事迹至今也仍被人们所传唱。其实,在铁木真之后,一个名为帖木儿的突厥化蒙古人,也曾追随先辈们的脚步,不断征服强大的对手,带领族人再度建立起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帝国。帖木儿帝国素来有着“蒙古第二帝国”的美誉,那么帖木儿又是如何带领蒙古人再度走向辉煌的呢?这一切还得从察合台汗国说起。

乱世出枭雄

西察合台汗国陷入混乱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成吉思汗在西征时曾赐给次子察合台一块封地,也就是后来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可惜时光荏苒,帝国荣光不在,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到了拜延忽里可汗这一代,国家的军政大权已经落到了巴鲁刺思家族族长哈扎罕的手中。哈扎罕权倾朝野,在国内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而且为了树立自身威严和巩固权势,他曾先后两次弑杀君主。哈扎罕的行径让许多人恨之入骨,但小心谨慎的哈扎罕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百密终有一疏,1359年哈扎罕在一次打猎中被暗杀了。

巴鲁刺思家族的统治并没有结束,其子乌巴都刺接管了父亲的权力,可惜他没能继承父亲的智商。家族权势如日中天,他渐渐迷失了自我,竟然看上了可汗拜延忽里的王妃。纵使权势滔天,但君臣终归有别。色欲熏心的乌巴都刺竟然为了王妃将可汗拜延忽里杀害,另立了一个傀儡汗。乌巴都刺的声望能力本就不及其父,而此举更是犹如烈油入锅,朝野上下一片叫骂,甚至连巴鲁刺思家族内部都对他有了意见。

随后,在族人哈只和费尔干纳守将拜延的精心筹划下,他们举兵攻陷了国都,乌巴都刺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混乱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汗国最高权力无人把持,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西察合台汗国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当初举兵的哈只趁机在渴石城宣布独立,而这个哈只其实就是帖木儿的叔叔。

帖木儿崛起帖木儿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于巴鲁刺思家族,而巴鲁刺思则是汗国内最具权势的家族。虽然他的父亲只是分支酋长,但也算得上是豪门贵族了,其父所掌管的地区正是渴石城。与官二代不同,帖木儿从小就严于律己,树立了远大理想,深知投资自己就是投资未来,为此他不断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可惜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还没等帖木儿羽翼丰满,父亲便去世了,他的叔叔接过了渴石城的权力棒。帖木儿关于未来的理想近乎于破灭,因为作为叔叔名下将领的他已经失去了继承渴石城的资格。帖木儿却并不甘心,他一直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公元1360年,西察合台汗国的国内形势每况愈下,东察合台汗国杰出首领秃黑鲁帖木儿有些坐不住了。这不正是他建功立业,重新恢复察合台汗国昔日荣光的绝佳时候么?于是,他积极动员国内民众,筹备战争物资,并在这一年御驾亲征,带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向西察合台汗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四分五裂的西察合台汗国根本无力抵抗,各路诸侯望其旗靡,无不闻风丧胆,哈只也被吓得逃亡他处。聪明的帖木儿很快就意识到,这正是他合法夺回渴石城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向秃黑鲁帖木儿表达善意,称其愿意成为他的臣属。此举让秃黑鲁帖木儿非常满意,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最后更是将渴石城交由他代为管理。

就在帖木儿以为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东察哈台汗国内部的异教徒却爆发了起义,这样一来,秃黑鲁帖木儿只能回军镇压。他走后,各路诸侯迅速死灰复燃,哈只也再度回到了渴石城,根基不稳的帖木儿根本不是哈只的对手,他只能再次服软。可是没过多久,秃黑鲁帖木儿镇压完起义后再次袭来,可怜的哈只再度逃亡,但这一次却在途中被人暗杀。帖木儿顺理成章地接手了渴石城,还一跃成为了黑鲁帖木儿之子也里牙思火者的辅臣,自此帖木儿手握大权,属于他的传奇却才刚刚开始。

分道扬镳,走向辉煌

帝国建立委身于察合台家族门下,不过是帖木儿的手段,因为帖木儿知道只有暂时忍让才能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能够在汗国中获得更高的位置。可惜事与愿违,帖木儿非但没有获得晋升,还被排挤了下去。心有不甘的帖木儿只得转而联合迷里忽辛,并正式与察合台汗国分道扬镳,走上了反抗蒙古贵族的道路。在两人的鼎力配合下,察合台汗国的军队节节溃败,河中地区也被夺了过来。帖木儿的势力逐渐扩大,他也开始不满于现状。

公元1369年,帖木儿将同盟迷里忽辛(摄政王)杀害,随之开始独揽大权,他还像先辈们那样,杀了现任可汗,并重新立了一个傀儡。但与先辈们不同的是,帖木儿在西察合台汗国的权势蒸蒸日上,后来更是自号苏丹(因为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不能称可汗)。因为国内没有谁能够对他产生威胁,所以即便如此放纵行事,反对的声音也不多。借助这滔天权势,帖木儿开始整顿西察合台汗国的诸侯们,并成功将这些人收入麾下,西察合台汗国终于成为了帖木儿的囊中之物。在这基础上,一个崭新的帝国诞生了——帖木儿帝国。

征战四方登顶至尊之位后,一代雄主帖木儿开始了征战四方的伟大旅程,他先是降服了老对手东察合台汗国,解决了来自东方的大威胁。此后东察合台汗国虽对帖木儿王朝多有侵犯,但是帖木儿在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挑过事。而后,他又征服了波斯和花刺子模地区(此前也被蒙古人征服过),更是将同属蒙古四大汗国的伊利汗国斩落马下,从而在地区内树立了极高的政治威信。此时,只剩下一个金帐汗国能够对帖木儿产生威胁了。随着帖木儿的军事扩张,来自金帐汗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贸易上帖木儿王朝被金帐汗国牢牢压制着,而且还经常受到来自金帐汗国的挑衅,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1395年,聪明的帖木儿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利用金帐汗国内部矛盾取得了捷列克河大战的胜利,至此帖木儿帝国第一阶段的对外征战完美收官。随之而来的外族叛乱,让帖木儿将征服目标转变为了外族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外族人的威胁要比蒙古族大得多,于是他开始师从成吉思汗,奉行起了屠城政策。公元1396年,帖木儿将各国使臣全部扣押,其中就有明朝和奥斯曼帝国的使臣,这样的行为无疑意味着宣战。

六年之后,帖木儿悍然出兵,率领15万大军兵临奥斯曼帝国的安卡拉城,而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正是有着“闪电”之称的巴耶塞特一世。尽管巴耶赛特联军曾一度占据优势,但是双方经过数日激战,帖木儿还是利用自身擅长远距离迂回包抄的特点赢得了胜利,最后巴耶赛特被俘,奥斯曼帝国大伤元气。功成名就的帖木儿仍不满足,他又将目光瞄准了东方的天朝上国明朝。公元1404年,渴望恢复成吉思汗荣光的帖木儿亲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明朝,然而行程还未过半他就病死在了途中,攻打明朝的计划也就此夭折。

突如其来的变故,伟大帝国走向衰亡

帖木儿的突然暴毙,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帝国危机也接踵而至。帖木儿身死之时,他的长子、次子和三子都已经先他一步去世,剩下的合法继承人只有四子沙哈鲁。在经过一系列混战,沙哈鲁成功登位,虽然他也曾极力稳固帝国的统治,但终归荣光不再。就像当年的蒙古帝国一样,帖木儿帝国也很快一分为四,彼此间征伐不断,帝国彻底走向末路。时至今日,纵观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难免令人心生感慨。

南亚种姓

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印度和斯里兰卡存在种姓制度,这是因为印度地区的人信仰印度教,而周边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都信仰伊斯兰教,种姓制度存在的情况比较少。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形成过程

种姓制度的起因要从公元前1500年的一次入侵开始说起。

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地区的印度河流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的主体种群是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和现在散布在东南亚到澳大利亚的矮黑人关系最为亲密,两者是一个族群。达罗毗荼人建立一个古代文明,就是有名的哈拉巴文化,这个文明就有一个著名的城市摩亨佐达罗,也就是网络传言中被“核弹炸掉”的城市。

但达罗毗荼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上半叶,居住在里海以及中亚草原的一些游牧民族开始移民,其中一支游牧民族经过伊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来到印度河,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他们攻占了达罗毗荼人的城市,征服了北方印度地区,这就是印度的雅利安人,属于普拉克里特人,和欧洲的雅利安人不一样。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以后,一部分达罗毗荼人逃到了印度南部。而留下的大部分幸存的达罗毗荼人成为了奴隶,被雅利安人称为蛮子,而且雅利安人还规定,还禁止两个族群的通婚,并且用颜色区分两个种族,这就是种姓制度最初的来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雅利安人的社会也发生了社会分化。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也泾渭分明,比如祭祀家族专门从事祭祀的宗教人士,部落首领逐渐变成掌握军政的武力集团。四大种姓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也就是把人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以及达利特,即贱民。

主要根据是《梨俱吠陀·原人歌》,书里说道: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四个等级的作用如下:

婆罗门就是专门祭祀阶级刹帝利则是武士阶级吠舍是雅利安人平民首陀罗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这四个等级在印度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强化,这一时期出现了《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是对于各个种姓在职业、婚姻、宗教、法律地位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雅利安人通过《摩奴法典》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按照《摩奴法典》的规定:

四大等级的人只能从事自己等级的职业,比如刹帝利就只能做武士贵族。当然刹帝利因为贫困可以从事首陀罗的事,但是首陀罗想做武士贵族,那就要被放逐。四大等级的人只能等级内部通婚,这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性,但是社会发展,肯定会有混血儿的出现。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法典规定,高种姓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但是低种姓要是向高种姓女子求婚,就得遭受体罚。但是高种姓的混血儿依旧受到社会的歧视。四大等级的生活上也有很大区别,在古印度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有权利进行宗教活动,首陀罗是不配听圣典吠陀。此外在法律上也歧视首陀罗,首陀罗属于法律地位最为卑下者。《摩奴法典》规定的制度成为了日常生活的准则,在印度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度的时候更加细致化,每个等级开始内部分化,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小种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种姓的常态。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裂,造就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

印度的历史可以简化为这样的过程: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印度建立帝国,之后又有一群南下的游牧民族大败之前的帝国,再建立新的帝国。

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大多来自中亚地区。在八世纪之后,中亚地区的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入侵印度的北方游牧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这些游牧民族在一轮一轮入侵印度后,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他们迫使大量印度人改宗伊斯兰教。这也是印度伊斯兰教得以扩大的原因所在。

根据1941年的调查,印度教信徒约有2亿5千4百万,占总人口的65.63%;伊斯兰教信徒有九千二百万,占总人口的23.81%。伊斯兰教主张人人平等,印度教主张不平等;伊斯兰教要吃牛,印度教崇拜牛,于是两个教派大打出手,发生了很多冲突。

这种冲突被近代征服印度的英国所利用,本来印度最后一个帝国莫卧儿帝国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建立的,所以帝国的上层都是伊斯兰教信徒,英国在统治印度时大力打击伊斯兰教,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1870年之后,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兴起,英国害怕失去印度,于是就开始扶持伊斯兰教信徒,挑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冲突,以稳固统治。

在二十世纪初期,伊斯兰教徒成立了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徒则是成立了国大党。英国实际上在两个党派之间平衡,不过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家势力一落千丈,为了维护自己在战后在印度地区的利益,英国制定了分裂印度地区的方案。即印巴分治。

其实印巴分治最初是穆斯林联盟提出来的,本意是和国大党争夺国家控制权,但是被英国人利用,英国人搞出了《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地区分为三块,两个国家。三块分别是西北伊斯兰教区,即现在的巴基斯坦;中间的印度教教区,即现在的印度;东北的伊斯兰教区,即现在的孟加拉国。本来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只是后来在印度战争分裂为两个国家。

由于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种姓制度被弱化,没有印度那么强烈,而印度之所以种姓制度盛行至今,就是因为印度教的信仰依旧存在。

结语 印度和斯里兰卡由于印度教传承几千年,信仰的民众较多,这使得培养种姓制度的土壤依旧存在,知道今天还见到踪影。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由于伊斯兰信仰,使得种姓制度比较弱化,没有印度那么严重。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现在的印度国教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以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而得名。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超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教士和学者。

  刹帝利:贵族和战士。

  吠舍:农夫和客商。

  首陀罗:农奴和奴隶。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

等额本金方式本金归还快,利息支付少,但前期还款额度大,适合当前收入较高者,或预计不久将来收入大幅度增长,准备提前还款人群,则较为有利。如果购房属于经济实力较强的,业主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说手上资金充足,贷款无压力。

等额本息方式还款压力均衡但支付利息多,适合有一定存款,但收入可能持平或下降,生活负担日益加重,并且无打算提前还款的人群。如果购房者手头资金不足,考虑到经济压力和准备提前还款,或者所能承受到的月供不是很多,等额本息是个不错的选择。

等额本金与等额本息是什么

1、等额本金是指借款人每月偿还的本金是相等的,随着每月偿还贷款,剩余未还款本金减少,从而每月偿还的利息会减少,因此等额本金还款方式下,借款人每月偿还月更是递减的。

每个月还款本金一样,利息递减,也就是第一个月月还款总额最高,以后依次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还款月数)+(本金—已归还本金累计额)×每月利率。

2、等额本息是指每月偿还金额相同的一种还款方式,将贷款本金和贷款总利息相加,然后平均分摊到每个还款月,借款人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每月偿还的金额是相同的。

每月还款总额一样,每个月还款的本金依次递增,利息递减。计算公式为:每月还款金额=〔贷款本金×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月数〕÷[(1+月利率)^还款月数-1]。

常见佛教手印

佛教的手势被称为“印相”或“印契”,又称“手印”。在象征佛说的思想意念时,和世俗生活中的手势绝不可同日而语。“手印”在开始出现佛像时就是和佛像的造型融汇在一起的。在佛教造像中,必不可少的手印造型,历来以释迦牟尼五印为典型。
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5种,即“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化莫测。
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
象征空满的智慧和立誓育人。也是“施无畏印”的一种变形,是诠释的手势。

施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所以称无畏印。
代表无畏、平安和抚慰。相当于佛陀给予信众清静及护佑的标志。这一手印专属于释迦牟尼。

与愿印: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降魔印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禅定印:
这是佛陀入於禅定时所结的手印,以双手仰放下腹前膝上,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