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出生于公元343年,当时正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安。身为龟兹国国师的儿子,他似乎也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富贵与安乐。
据传说,鸠摩罗什6个月便会说话了,他3岁开始认字,5岁竟然可博览群书。他是国师的儿子,天生面貌俊美,又博学多才,其身份尊贵,地位高端。
可谁也没有想到,对人生自有所求的鸠摩罗什竟然于7岁的时候出家了,他不想走仕途,不想追求什么财富、地位,他心里装的是佛法,是天下众生。
果然,走向佛法之途的鸠摩罗什有天生慧根,小小年纪走遍西域36国,于天竺求法,12岁就能登坛论道,至20岁已经成为受戒的高僧。
可是,家国天下是每一个人不能逃离的生活环境。鸠摩罗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身份而改变。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听闻鸠摩罗什的大名,于是派出大将吕光去龟兹国请其至长安讲法。而当时,吕光带了数十万的大军,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这对于一个佛家弟子而言,似乎是被挟持的人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变成了被强迫的尊严丧失。
龟兹国为着尊严而战,更为所谓的国运而战,吕光的数十万大军成为侵略之师,对着一个边远的国家发起最凶猛的攻伐。
龟兹国败,覆巢之下,鸠摩罗什失去了佛祖庇佑的光环,作为俘虏被吕光押上返回长安的旅途。
那是他一生的噩梦,也是涅槃的开始。
吕光是战将也是刁民,人性骨子里的愤怒和恶意全被他用在了鸠摩罗什的身上。在他眼中,世界上哪有什么佛,哪有什么法,不过是哗众取宠的玩笑。
自己的队伍为将鸠摩罗什“请”回长安付出多少鲜血,吕光便想在鸠摩罗什身上悉数讨伐回来。所以,一路之上,他用各种办法对这位不涉政治,一心向佛的信徒进行羞辱。
生活品质与形象也许是鸠摩罗什唯一的俗世之物,吕光却亲手帮他毁了这一切:骑牛,坐劣马,喝酒,每一件都让鸠摩罗什形象大失。
而这不是唯一的,最让鸠摩罗什痛心的是,明知自己一心向佛的吕光却逼迫他与龟兹国的公主圆房。
“鸠摩罗什要是在35岁之前不破戒,必定拥有惊天动地的大作为,能够使得佛法流布天下度化十方,否则毕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法师。”
鸠摩罗什年少成名,在他去印度求经的路上,曾遇到三果罗汉,而这句话便是罗汉送给他的人生箴言。
虽然鸠摩罗什一直遵守着终生不破戒的誓言,奈何世道磨难的摧残,在生与死之间,他没有选择的能力,只有顺势而为。
龟兹国到长安路途遥远,吕光野心勃勃,当带着数十万的队伍,灭掉龟兹之后,他竟然选择了在凉州自立。
哪怕再看不上鸠摩罗什,吕光也不想将他放掉,用他统治民心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鸠摩罗什在凉州被囚禁,一待就是17年。
在凉州的岁月里,鸠摩罗什对大、小乘经藏进行深入研究,自然也为自己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苦是必然,苦中作乐则是方法。
公元401年,吕光终于被后秦所灭,姚兴将已经58岁的鸠摩罗什带到了长安。
38岁被俘,苦苦蛰伏20年之久,他终于迎来了在东方土地上宣扬佛法的机会。
可惜,凡事怎么可能都是苦尽甘来?鸠摩罗什在长安的出名以及佛法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加重,它深深刺激着当政者的心。
从古至今,任何一位当政者都习惯用一种信仰去统治民众,但自己却独不是那个为信仰而虔诚存在的个体。
姚兴虽然在为鸠摩罗什努力打造诵法之所,但同时也在用他的力量网络民心。所以,想要将民心所用握于之手,他必须要将鸠摩罗什真正握在手里。
鸠摩罗什为长安引来了数以千计的佛门信徒,译注了380余卷的经文,让长安变成繁华之所,让姚兴看到了兴国之希望。
可越是如此,他就越是忌惮鸠摩罗什。这是人之常情,哪个执政者不会对自己身边的得力干将心有忌惮呢?姚兴又不是神,他只是想要利用鸠摩罗什而已。
所以,在姚兴三番五次的敲打与软力强逼之下,鸠摩罗什用再次破戒为佛法清除路障:
“我的肩膀上有两个小孩,扰乱了我的心智,我要一个女人驱逐他们。”
姚兴非常满意,直接为鸠摩罗什送上一个宫女。很快,宫女怀孕,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让姚兴大喜,他以此为借口为鸠摩罗什又送了几十名歌姬。
“您这样的人,千年也难出一位,您就应该多留一些法种”
那时的鸠摩罗什早已经60多岁,距他的生命尽头为时不远了。
鸠摩罗什非常清楚破戒对于佛者的影响,也知道自己身份的尴尬。可面对强权,他没有选择,所以只能对自己的弟子们严格要求:“你们要是谁能和我一样,把银针吃下去,就可以去娶妻生子。”
为此,鸠摩罗什面对众弟子吞下了一碗银针。
那是他对自己痛苦的界定,也是对强权的反抗,若能以自己的不幸成全佛法与弟子们,他甘之如饴。
“我是淤泥里的莲花,你们要学做莲花,摈弃淤泥”
鸠摩罗什一生于淤泥里苦苦挣扎,他无法摈弃的东西自然是痛苦的,所以他以自己的痛苦来警醒众弟子。
公元413年,鸠摩罗什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发下誓愿:如若我所译经无误,往生之后身体焚化,舌头化作舍利子。
而事实是,鸠摩罗什圆寂后,舌头真的成了舍利子,那是佛法对其贡献的认可,更是其佛学能力的体现。
“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
分类: 古今天地
玄奘法师
生平事迹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他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将入印路途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弟子
玄奘弟子有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靖迈、慧立、玄悰、神昉等。
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佛
一声阿弥陀佛,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都会听出家人说阿弥陀佛,连如来自己也会说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说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是知名度最高的佛了,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应该怎么去辨别他们,就让我带大家去分辨一下。
首先如来不是特指某个佛的名字,佛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修行来获得的学位。小乘佛教有由低而高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大乘佛教有由低而高三个果位:阿罗汉、菩萨、佛。按照学士、硕士、博士来类比的话,佛相当于博士学位。佛 虽然不容易得到,但只要修行足够则人人可以得到。
在大乘佛教里有多个三界十方,其实很多个宇宙的平行空间,所以到处都有在自己的宇宙或者其他宇宙成佛的,所以佛的数量很多,如恒河之沙数不清,而且佛有十个称号如来就是其中之一。如来的意思就是是真如的意思。从如实之道而来,开市真理的人。了解一切事物的真实情况,总结出真理而开市真理的人。
如来就是称号,和佛、世尊等同,和中国古道有大德的人被称为圣人一样,如周文王 、尧、舜、禹、孔子都可以称为圣人。
释迦牟尼佛可以叫释迦摩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叫阿弥陀如来,药师佛可以叫药师如来,孙悟空按照成佛后叫斗战神佛也可叫做斗战神如来。
只要修行成佛的人,人人可称为如来,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色。中国自明代开始如来佛开始特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如来佛成为了一个固定的称呼。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说快去找如来佛祖特指的就是释迦摩尼佛。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他们在的地方不一样,我们之前说过有很多佛土可以理解为很多的宇宙平行空间,释迦摩尼在的是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烦恼苦难的世界,芸芸众生不肯修行解脱,只能忍受这些苦恼。而在娑婆世界工作的佛就是释迦摩尼。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个美好的世界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又叫阿弥陀佛净土,没有烦恼和痛苦,而在这里工作的佛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着十万亿佛土之遥,举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就是本校的老师,即此方佛,阿弥陀佛是其他学校的老师,即他方佛。
释迦摩尼佛和阿弥陀佛他们的前世是有关系的,有过君臣的关系。
在悲华经记载 最早阿弥陀佛是一个国的国王,听了一个大臣的劝要创建净土去普度众生,这位大臣就是释迦摩尼。阿弥陀佛于是辞去国王的位置去创建净土普度众生,他在自己的世界成为佛之后创造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前世所在的世界不是我们这个世界可以说是平行空间,而我们这个世界则是娑婆世界。而这个大臣就是释迦摩尼 在这个时候就许下五百大愿,去拯救众。此时的这位大臣也就释迦摩尼只是大悲菩萨。当时的他已经修成菩萨果位了。
菩萨要成为佛的话要发大愿,完成了大愿,成为刑满就可以成佛了,而地藏王菩萨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如果地狱空了他的大愿就完成了,就可以成佛了,大悲菩萨(释迦摩尼前世)为了完成普度众生,完成大愿,于是就投胎来到了娑婆世界(这个世界苦难和烦恼多),他就投胎到了尼泊尔境内成为了释迦族的王子,他的本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
他成佛后大家尊称他为释迦摩尼,释迦是他的家族,摩尼是圣者的意思,释迦摩尼就是释迦圣者的意思。释迦摩尼开创了佛教,他平时的言行就被弟子整理成为了佛教经典。寺庙中的大雄宝殿,大雄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圆觉就是自觉和觉他的大圆满,自觉是自己悟出宇宙真理,领悟到轮回之苦,觉他是让众生也领悟到自己悟道的真谛。
就是说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间早,释迦牟尼佛修成大悲菩萨后又转世重新修为佛。他们两个成佛差了十个大劫。大劫可以作为一个时间单位,一个劫就是这个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往坏空意思就是一个世界 成立、发展、又转变为另一个世界再次成立的过程就是一个世界的循环,十个劫就是循环,一个劫换算成年大约是268亿年。那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也经常说阿弥陀佛呢。(劫是古印度人计算时间的单位,我们现在讲大世纪大时代。这个时代大的不可想象,经上为我举例说明这个“劫”无法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大时代。如何用数字算的话经上也有一种算法,譬如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这么长的时间叫一个减劫。再由人寿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一直加到八万四千岁,这叫一个增劫,一增一减这就算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成、住、坏、空就算一个大劫,这样的算法也是大概而言。
因为经上为我们讲这个时劫的“劫”无法用年月日把他具体算出来,所以经上才用很多比喻说出来,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的是大劫,所以无法用具体的数目字算出来。)
阿弥陀佛成佛之后为了让众生尽快成佛,于是创造了极乐世界,因为在娑婆世界人成佛之前要修菩萨行,先成为菩萨在发大愿,完成大愿,刑满成为佛是很漫长的,而人的寿命只有一百年,此后要投身新的净土继续修行才能成为佛,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最好的净土。可以快速成为佛,而释迦摩尼佛则是特别为我们推荐阿弥陀佛净土,告诉我们修佛的法门,如常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投胎去阿弥陀佛的净土去修行可以比其他净土快一些修成佛。
那我们去了寺庙如何辨别阿弥陀佛和释迦摩尼佛,释迦牟尼佛一般拿着钵和打手印,阿弥陀佛主要是手托莲花。
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根据身边站的的人去判断,阿弥陀佛身边一般站着手拿杨柳净瓶的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他们被合成为西方三圣,阿弥陀佛的殿一般叫做弥陀殿、极乐殿、净土殿。
释迦摩尼佛身边也会站着两位菩萨,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他们被称为华严三圣。
琉璃宝殿的则是药师佛和他的两个儿子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他们被称为东方三圣。
如果写着大雄宝殿,那么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有时会站着两位罗汉,是阿难和迦叶两位罗汉。阿难记忆力好,被称为多闻第一,总是在释迦牟尼佛身边记载他的一言一行。
那么大雄宝殿的三位佛怎么区分呢。一般分为三世佛,三世佛分为横三世和竖三世。但无论是竖还是横中间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横三世的意思代表不同位面的佛,就是不同宇宙的佛,就是不同方位的佛,左边的是管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右边是管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竖代表的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即在过去、现在、未来掌管娑婆世界的佛,左边的是过去佛燃灯古佛,右边的是未来佛弥勒佛,弥勒佛和弥勒菩萨是不一样的,
弥勒佛是成为了佛的弥勒菩萨是正在修行将来要成为未来佛弥勒佛的,现在还没有完成大愿的菩萨,弥勒佛要等释迦牟尼佛工作56亿年后掌管娑婆世界。
佛教的主要派别及其创始人
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以来,逐渐发展出多个派别和宗派,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创始人。以下是一些主要佛教派别及其创始人的简要介绍:
- 印度佛教
1.1 早期佛教
创始人:释迦牟尼(Siddhārtha Gautama,约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
简介: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他在35岁时悟道成佛,随后在印度各地传法,创立了佛教。他的主要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等。
1.2 大乘佛教
龙树菩萨(Nāgārjuna,约公元150年—250年)
简介: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家,创立了中观学派(Madhyamaka),著有《中论》等重要著作。中观学派强调“空性”和“中道”。
无著菩萨(Asaṅga,约公元310年—390年)
简介:无著菩萨是瑜伽行派(Yogācāra)的创始人,著有《摄大乘论》等重要著作。瑜伽行派强调“唯识”和“心识”的重要性。
世亲菩萨(Vasubandhu,约公元320年—400年)
简介:世亲菩萨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也是瑜伽行派的重要理论家,著有《唯识三十颂》等著作。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唯识学派的理论。 - 中国佛教
2.1 禅宗
菩提达摩(Bodhidharma,约公元440年—528年)
简介:菩提达摩是禅宗的创始人,据传他是南天竺的王子,后到中国传法,创立了禅宗。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二入四行论》。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2 净土宗
慧远(Huiyuan,公元334年—416年)
简介:慧远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庐山创建东林寺,提倡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著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著作。
善导(Shandao,公元613年—681年)
简介:善导是净土宗的重要理论家,著有《观无量寿经疏》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净土宗的思想,强调“专修念佛”。
2.3 天台宗
智顗(Zhiyi,公元538年—597年)
简介:智顗是天台宗的创始人,著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著作,提出了“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等重要理论。天台宗强调《法华经》的中心地位。
2.4 华严宗
法藏(Fazang,公元643年—712年)
简介: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金狮子章》等著作,提出了“法界缘起”、“六相圆融”等重要理论。华严宗强调《华严经》的中心地位。
2.5 密宗
善无畏(Śubhakarasiṃha,公元637年—735年)
简介:善无畏是密宗的重要传入者之一,将密教经典《大日经》传入中国,著有《大日经疏》。
金刚智(Vajrabodhi,公元671年—741年)
简介:金刚智是密宗的重要传入者之一,将密教经典《金刚顶经》传入中国,著有《金刚顶经疏》。
不空(Amoghavajra,公元705年—774年)
简介:不空是密宗的重要传入者之一,著有《大日经疏》、《金刚顶经疏》等著作,进一步发展了密宗的思想。 - 日本佛教
3.1 禅宗
道元(Dōgen,公元1200年—1253年)
简介:道元是日本曹洞宗的创始人,著有《正法眼藏》等著作,强调坐禅的重要性。
一休宗纯(Ikkyū Sōjun,公元1394年—1481年)
简介:一休宗纯是日本临济宗的重要人物,著有《狂云集》等著作,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著称。
3.2 净土宗
法然(Hōnen,公元1133年—1212年)
简介:法然是日本净土宗的创始人,提倡专修念佛,著有《选择本愿念佛集》等著作。
亲鸾(Shinran,公元1173年—1263年)
简介:亲鸾是日本净土真宗的创始人,著有《教行信证》等著作,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3.3 日莲宗
日莲(Nichiren,公元1222年—1282年)
简介:日莲是日莲宗的创始人,提倡念诵《法华经》的题目“南无妙法莲华经”,著有《立正安国论》等著作。 - 藏传佛教
4.1 格鲁派
宗喀巴(Tsongkhapa,公元1357年—1419年)
简介:宗喀巴是格鲁派的创始人,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著作,强调戒律和逻辑推理。
4.2 宁玛派
莲花生大师(Padmasambhava,约公元8世纪)
简介:莲花生大师是宁玛派的重要人物,传入藏传佛教,著有《大圆满心髓》等著作。
4.3 萨迦派
贡嘎宁波(Könpa Gongpa Rinpoché,公元1092年—1158年)
简介:贡嘎宁波是萨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果法》等著作。
4.4 噶举派
米拉日巴(Milarepa,公元1040年—1123年)
简介:米拉日巴是噶举派的重要人物,著有《米拉日巴道歌集》等著作,以其苦行和修行成就著称。
总结
佛教在不同地区和历史时期发展出了多个派别,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创始人。这些创始人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各派各家佛教的创始人及其贡献。
逊尼教派与什叶教派
逊尼教派和什叶教派在信仰的根基、证言的内容、领袖的身份、救世主的信念、祈祷的方式和法学的流派等方面存在区别。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拥有约20亿信徒,其中大约85%属于逊尼教派,15%属于什叶教派。这两个教派的分裂源于7世纪初期,当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去世后,穆斯林社会面临着谁来继承他的领导权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矛盾并最终分道扬镳,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义和传统。
一、信仰的根基
逊尼派和什叶派都相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即只有一个真主,穆罕默德是他的使者,以及古兰经是真主的启示。但是两个教派在信仰的根基上有所不同。逊尼派基于五功:念,即宣誓只信奉真主和穆罕默德;礼,即每天五次朝向麦加祈祷;斋,即在斋月期间从黎明到日落禁食;课,即向穷人和慈善机构捐献部分财富;朝,即至少一次在一生中到麦加朝圣。
什叶派基本上也遵循这五功,但是还增加了两项:戒,即为真主而奋斗;善,即命令行善。
二、证言的内容
证言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信条之一,也是成为穆斯林的必要条件。逊尼派和什叶派在证言的内容上有所不同。逊尼派为“没有别的神,只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但是什叶派加上了“阿里是真主的亲密伙伴”。
三、领袖的身份
领袖在伊斯兰教中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
逊尼派认为领袖是穆斯林社会的政治和宗教领导者,他们应该由穆罕默德的同伴或者他们的继承者选举产生,而不一定要是穆罕默德的血亲。逊尼派认为领袖是普通人,不具有神圣的地位或者特殊的知识,他们的作用是维护伊斯兰教的法律和传统。逊尼派历史上有四个公认的正统哈里发,分别是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
什叶派则认为领袖是穆斯林社会的精神和道德领导者,他们应该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也就是阿里和他的儿子侯赛因以及他们的十二个继承者。什叶派认为领袖是无过失的,具有神圣的权威和隐秘的知识,他们的作用是解释伊斯兰教的真理和指导穆斯林的行为。什叶派历史上有十二个公认的伊玛目,最后一个是穆罕默德.阿尔.马赫迪,他在874年隐没了,但什叶派相信他会在末日前回归。
四、救世主的信念
救世主(mahdi)在伊斯兰教中是指一个将在末日前出现,消灭邪恶,建立正义和和平的人物。逊尼派和什叶派对于救世主的信念也有所不同。
逊尼派认为救世主是一个未知的人物,他会在耶稣降临之前出现,与耶稣一起对抗假基督,并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和荣耀。
什叶派则认为救世主就是他们的第十二个伊玛目穆罕默德.阿尔.马赫迪,他已经出生并隐没了,但仍然活着,并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等待着回归。什叶派相信马赫迪会在一场大混乱之后回归,并与耶稣一起对抗假基督,并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什叶派政权。
五、祈祷的方式
祈祷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礼拜之一,也是每个穆斯林每天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逊尼派和什叶派在祈祷的方式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1,逊尼派在祈祷时会把双手放在胸前,而什叶派则会把双手放在两边。
2,逊尼派在祈祷时会用一块小石头或者木头作为额头触地的垫子,而什叶派则会用一块泥土或者陶瓷作为垫子,以表示他们与穆罕默德和阿里的亲密关系。
3,逊尼派在祈祷时会跟随领祷者的动作,而什叶派则会稍微延迟一点,以表示他们只服从真正的伊玛目。
4,逊尼派和什叶派在祈祷的次数上也有不同,逊尼派每天五次,而什叶派可以把中午和下午的两次合并为一次,以及把晚上和夜间的两次合并为一次,从而每天只需三次。
六、法学的流派
法学是伊斯兰教中研究和解释伊斯兰教法律的学科,它主要依据古兰经、圣训、共识和类推等来源。逊尼派和什叶派在法学的流派上也有所不同。
逊尼派有四个主要的法学流派,分别是汉非里、马利基、沙菲耶和汉拔里,它们主要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和偏好,但是基本上相互尊重和容忍。
什叶派有一个主要的法学流派,就是贾法里,它是以他们的第六个伊玛目贾法尔.萨迪克命名的,它主要依据古兰经、圣训、理性和社区利益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