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四大家族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

提起四大汗国,那就不得不提铁木真正妻孛儿帖为他生育的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老大术赤、老二察合台、老三窝阔台、老四拖雷。

长子术赤,一个敦厚的老实人,自打他一出生,就自带被人嘲讽的光环。究其原因,是因为术赤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孛儿帖在和成吉思汗成亲不久之后就被人抢了,等成吉思汗抢回孛儿帖时,孛儿帖已经有了身孕,不久就生下了术赤。

至于其他三个儿子,就正常多了。老二察合台,性情暴躁,和老大不合;老三窝阔台,聪明睿智,和兄弟们相处融洽;老四拖雷,打战不错,身手了得。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了四人的继承权问题。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成吉思汗既没有按照中原传统选择长子术赤,也没有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制度选择幼子拖雷,而是选择了聪明睿智又团结友善的老三窝阔台作为帝国的继承人。

老大和老二不和,选谁都不好,老四虽然打战很厉害,但综合比较,比老三还是略逊一筹,所以老三窝阔台才是最优选择。

 四大世系的源起: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承汗位,但是蒙古帝国内部缺少一部汗位继承法律,大汗死后,继承者需要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取得宗王、贵族、将帅的认可,这也就为后来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成吉思汗首先排除了术赤和察合台,然后在窝阔台和拖雷两人当中摇摆不定,但是最终,成吉思汗选择了更擅长谋划、管理且能团结兄弟的窝阔台,认为他更适合作为汗国的继承人。

从此之后,四兄弟发展出来的四大世系家族,彼此之间分分合合,争斗不休。

术赤世系和钦察汗国:

术赤是成吉思汗长子,由于生来自带的流言蜚语,外界甚至包括他的兄弟们,也对他的血统生疑。他成年之后,追随父亲成吉思汗西征,并获得了花剌子模故地、宽田吉思海以北的钦察故地作为他的封地。

西征结束之后,在汗位继承权上,成吉思汗明确指定窝阔台作为帝国继承人,术赤于是索性就没有再返回蒙古本部,而是擅自撤回到了自己的封地,并于公元1225年病逝。两年之后,他父亲成吉思汗也于公元1227年病逝。

术赤死后,次子拨都继承他的封地,并以原封地为基础,继续向西征服了钦察草原、克里木、高加索、保加尔、伏尔加河和奥卡河地区以及第聂伯河流域的罗斯各公国,独立发展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钦察汗国,直到16世纪中期,被新兴的莫斯科公国吞并。

术赤世系作为成吉思汗的长子,相对来说辈分最大,因此在蒙古的汗位争夺大战当中,术赤世系常常以长辈身份进行调和或参与。

察合台世系和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是成吉思汗第二子,他性情暴躁,和术赤关系不好。西征之后,察合台获得畏兀儿以西到阿姆河之间的封地,并形成了察合台汗国。

因为察合台和窝阔台的良好兄弟关系,察合台世系一度和窝阔台世系走得非常紧密,但是却和术赤世系的钦察汗国关系紧张。

窝阔台世系的贵由大汗死后,汗位传承到了拖雷世系的蒙哥手上,因为察合台世系是窝阔台世系的支持者,察合台汗国在河中地区的领地直接被已经身为大汗的蒙哥剥夺,并赏赐给了术赤世系的钦察汗国。

蒙哥死后,蒙哥的两位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大汗的兵戎相见。此时,察合台世系再一次站位错误,察合台世系联合窝阔台世系支持拖雷的幼子阿里不哥,共同对付忽必烈以及其支持者旭烈兀的伊利汗国。

阿里不哥败亡之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在这次大战当中迅速崛起,他及他的后人,为了重振窝阔台世系夺回蒙古汗位,继续和拖雷系的元朝和伊利汗国争斗不休,而察合台汗国则曾一度沦为了窝阔台世系的附庸。

察合台汗国后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两个汗国后来发展各有不同,西察合台汗国形成了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汗国之后又形成了亦力把里、叶儿羌汗国,后被准噶尔取代。

窝阔台世系、大汗和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是成吉思汗钦点的帝国继承人,可谓是根正苗红,他担任大汗13年,庙谥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在位期间继往开来,继续父亲成吉思汗未竟事业,东征西讨,联宋灭金、拓展疆域、称雄欧亚。

贵由:

贵由是窝阔台的长子,窝阔台生前,钦定继承人为三子阔出,结果阔出早死,于是以阔出子皇孙失烈门为嗣。可窝阔台死后,六皇后脱列哥那称制,经过一番内斗,她违背遗诏改立儿子贵由为大汗。

贵由在位3年,庙谥定宗简平皇帝,在位期间,因为贵由得位不正,造成了窝阔台世系内部的裂痕,同时他以大汗名义改立察合台汗国的继承人,又和钦察汗国的拔都不睦,直接得罪了察合台和术赤两大世系。

分裂:

贵由死后,帝国又再次陷入到汗位争夺的纷争当中,手握重兵的拖雷系代表蒙哥获胜夺得汗位之后,处死了一批窝阔台世系的实权人物,又将窝阔台世系的领地一分为五,从此窝阔台世系再无能力争夺汗位。

窝阔台汗国:

失去汗位传承的窝阔台后裔们并不死心,窝阔台的孙子海都,趁着已经取得汗位的拖雷世系内部争斗不休,加上又有术赤世系的钦察汗国支持,势力逐步做大,建立窝阔台汗国,其后与建立元朝的拖雷世系对抗了四十多年。

窝阔台汗国一度将察合台汗国吞并为附庸,但是最终还是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最终灭亡。

拖雷世系、元朝和伊利汗国:

拖雷:

拖雷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控制着蒙古帝国绝大部分精锐部队,曾以幼子监国,拖雷是窝阔台争夺汗位的最大竞争者。在忽里勒台选汗大会上,为避免内讧,拖雷主动退出了竞争,转而支持窝阔台,后在班师北还的路上病死。

蒙哥:

拖雷长子,在窝阔台世系的贵由汗死后,蒙哥手握重兵,凭借拖雷系的实力,在忽里勒台选汗大会被拥立为大汗,从蒙哥起,蒙古帝国的汗位由窝阔台世系传承到了拖雷世系手里。

蒙哥在位9年,庙谥宪宗桓肃皇帝,死于南征军中。在位期间,革除积弊,出征四方,西征西亚,统一西藏,远征大理,南下攻宋。蒙哥死后,黄金家族再度陷入汗位之争当中。

忽必烈:

忽必烈是拖雷第二子,蒙哥南征途中忽然崩于钓鱼山,而受命管理汉地的忽必烈,时值率军攻打南宋的鄂州,当他听说蒙哥死后,迅速从前线班师北上和幼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面对汗位的争夺,公元12603月,忽必烈采取畏兀儿大臣廉希宪的先发制人策略,他摈弃传统的忽里勒台选汗大会,直接在开平自行召集诸王大臣,在术赤世系子孙、察合台世系子孙、窝阔台世系、五弟旭烈兀、幼弟阿里不哥都缺席的情况下,在支持他的诸王贵族们的劝进拥立之下,于开平即大汗位,并建立年号中统,后迁都燕京,改称大都。

次月,阿里不哥在漠北召集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并称汗,因此这时期的蒙古帝国出现了南北两位大汗并立的情况,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大汗的兵戎相见,也首开通过彼此发动战争方式夺取汗位的先例。

在之前的汗位争夺当中,各个对手只是展开了阴谋诡计以及施加武力的影响,从没真正出现席卷大漠南北大打出手开启战端的情况。

由此开始的汗位争夺大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一共打了5年,到公元1264年阿里不哥不敌忽必烈只好投降为止,南北二汗争夺战争,最终以阿里不哥战败结束而告终。

值得一提的就是,双方之间的称汗方式,其实都不是之前的传统制度——忽里勒台选汗大会,不过阿里不哥获得了术赤世系、察合台世系和窝阔台世系的支持,也即得到了三大世系所代表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的支持。而四大汗国当中,也就只有旭烈兀的伊利汗国支持忽必烈。

但是忽必烈能战胜阿里不哥,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权是建立在中原封建经济基础之上,得到了漠南新兴蒙古封建贵族和广大中原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在经济加持之下,军事实力比阿里不哥的漠北军队战力更强更持久。这和处于漠北,在各种资源都极度缺乏的阿里不哥北方汗政权形成了鲜明对比。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自从唐末之后古代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并且也完成了蒙古帝国从草原帝国转为以汉地为重心的元朝封建政权的转变。

同时,这一时期的四大汗国,也逐渐完成各自的本地独立化发展,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事实上脱离了大都的蒙古大汗控制,名义上遥尊元朝皇帝为大汗,相当于元朝的宗室外藩,可实际是处于独立发展地位。而海都重建的窝阔台汗国,在忽必烈在时,一直和元朝为敌,直到忽必烈的继承者元成宗铁穆耳时才被平定。

忽必烈在位35年,庙谥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之后,被各汗国、全蒙古尊奉的大汗之位,始终控制在拖雷世系的手中。

元朝:

自忽必烈建立元朝到顺帝北遁,元朝传11帝,历98年,最终为明太祖朱元璋所灭。

旭烈兀和伊利汗国:

旭烈兀,是拖雷的第五子,是蒙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同母兄弟。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追随钦察汗国的拨都西征东欧,蒙哥继承汗位之后,因为旭烈兀拥立有功颇受蒙哥重用,并于公元1252年开启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击败了西亚诸国,并得到了西征占领地区作为领地。

公元1260年,南北大汗大战,旭烈兀返回波斯不再返回蒙古本土,同时他以领地支持忽必烈,多次派兵进逼阿里不哥的支持者窝阔台汗国,忽必烈为笼络旭烈兀,曾下诏将西亚的征服领地归旭烈兀管辖,根据这一诏令,旭烈兀实际上在西亚的征服领地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汗国——伊利汗国。

14世纪末,伊利汗国为帖木儿帝国灭亡。

结语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最终形成了蒙古广义黄金家族的四大家族世系,并各自形成和建立了四大汗国。

其中的关系如下:

  • 术赤世系:形成钦察汗国;
  • 察合台世系:形成察合台汗国;
  • 窝阔台世系:形成窝阔台汗国;
  • 拖雷世系:形成元朝、伊利汗国;

而在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大汗的世系传承关系如下:

窝阔台世系: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第三任大汗贵由;

拖雷世系:第四任大汗蒙哥,第五任大汗忽必烈。

由蒙哥起,蒙古帝国的汗位世系传承转到了拖雷世系手中。

由忽必烈起,建立元朝,各汗国逐渐遥尊元朝皇帝为大汗,只相当于元朝的宗室外藩,可实际是处于独立发展地位。

蒙古帝国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元朝外,还包括了四大汗国,分别是:金帐汗国(也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那么,这四大汗国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他们与元朝是什么关系呢?

四大汗国的前身

要搞清楚四大汗国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成吉思汗时期说起。成吉思汗生前曾给自己的四个嫡子分配了“遗产”。长子术赤兀鲁思(汉语“封地”的意思)位于欧亚草原西部和斡罗斯诸公国;次子察合台兀鲁思位于突厥斯坦西部、塔里木盆地和天山西部地区;三子窝阔台兀鲁思位于准噶尔和阿尔泰山西部地区;幼子托雷按照蒙古人幼子守产的传统,继承了蒙古本部和大部分蒙古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这些成吉思汗嫡系宗王所受封的兀鲁思还算不上汗国,一些历史资料将汗国的建立时间定义在十三世纪20年代,即成吉思汗给诸嫡子分配“遗产”的时间,其实是个明显错误。

金帐汗国

1243年,术赤之子拔都在完成了“长子西征”后,在原先术赤兀鲁思的基础上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临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至北极圈附近的金帐汗国,这也是蒙古帝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汗国。

察合台汗国

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去世后,察合台之孙阿鲁忽于1260年废黜了蒙哥生前指定的察合台系首领,并取而代之。然后迅速在突厥斯坦建立起察合台家族的独立汗国,即察合台汗国。后来,察合台汗国时不时与位于伊朗的伊利汗国和中国的大汗作战。

窝阔台汗国

成吉思汗去世后,窝阔台继承汗位,他将自己的兀鲁思赐给了长子贵由。作为帝国的大汗,窝阔台没必要特意去考虑自己家族兀鲁思的发展问题。然而经过了两代人后,窝阔台家族的大汗宝座被托雷家族的蒙哥夺走了。为了防止窝阔台家族死灰复燃,蒙哥用高压手段对窝阔台家族进行了“大清洗”,大批窝阔台家族成员遭到诛杀。幸存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窝阔台家族成员被授予分散在内亚彼此隔离的领土上。

蒙哥去世后,托雷家族内部陷入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的汗位之争。窝阔台家族的海都(窝阔台之孙)尽其所能促使这场汗位之争走向极端化,并希望托雷家族因此彻底崩溃。同时,海都趁机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建立了窝阔台汗国。

伊利汗国

1252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派六弟旭烈兀率军西征。1256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灭了伊朗境内的亦思马因派——一个以刺杀行动而闻名的秘密组织。旭烈兀因功被封为伊利汗,其领地东滨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这便是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与元朝的关系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爆发的汗位之争导致蒙古帝国分崩离析。后来忽必烈在这场争夺战中成为最后的赢家,并因此建立了元朝。虽然在名义上,四大汗国尊奉元朝为宗主国,但实际上各自都是独立的国家,彼此间还经常因领土问题爆发战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整体的蒙古帝国在蒙哥死后就已经不存在了。元朝和四大汗国都是从蒙古帝国这棵大树上长出的分支,但彼此各自独立,相互之间不存在实际控制关系。

北京五镇

《书·舜典》中说,华夏大地,每个州都有名山大川为一州之镇。北京为一国之都城,虎踞龙盘,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天然帝居,理应有五镇以助金汤之固。

京城五镇之说,见诸《清朝野史大观·京师五镇》:“京师俗传有五镇。”此五镇分别是:东方之镇黄木厂;南方之镇烟墩;西方之镇大钟寺;北方之镇昆明湖;中方之镇景山。

五镇分列于五个方位,对应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每个方位正好可以占两个天干。于是有了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说法。

《清朝野史大观》是一部辑录清代遗闻轶事的著作,于民国初年的1915年编辑出版。书中收集了有清一代二百数十年间的逸闻轶事,文章来自清人的野史笔记,上自宫闱秘闻,下至坊间杂论,巨细无遗,蔚为大观。关于京师五镇的说法,文章说来自“京师俗传”;从所列的五镇之物来看,此说形成于乾隆年间。

黄木厂有神木

东方甲乙木之镇为黄木厂,其实应为黄木厂之木。黄木厂应为皇木厂,又称神木厂,位于广渠门东一公里、通惠河南200米处,是明代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存放木料之处。《天咫偶闻》记载:“大通桥之南有皇木厂,属工部”——皇木,即皇家之木料。永乐四年秋天,朱棣任命泰宁侯陈珪负责营建北京宫殿的工程,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南、湖北等地采伐木材。十余年后,大量木材运抵京城。不难想象,永乐十八年前后,这里堆积了大量木材,都是采自南方、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明末清初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中说:“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也就是说,直到明朝末年,这里还堆积着许多粗大木料。“樟扁头”是最大的一根,长十多米、直径超过七米,横卧在地上,看不到对面骑马的人。此外还有几根,都有名字刻在木上,如:“王二姐”“张点头”“嫌河窄”“混江龙”什么的。

为什么叫神木?据传说,负责采集木料的大臣在四川大凉山发现一批特大金丝楠木,正要令人砍伐,晚上雷声大作,这些树木都消失了。第二天一看,这些木材都已经浮出山谷、抵达江上了。朱棣听说这件事非常高兴:“此乃神助我也!”遂命名这批木材为“神木”。这个说法不经之甚,姑妄听之可也。

到了清朝,这批神木已经历时二百年,太阳晒风雨淋木质腐朽。乾隆皇帝下令予以保护,并修栏建亭,立碑以记。碑文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御制的《神木谣》从这首《神木谣》中“甲乙青气镇权舆”的诗句来看,乾隆二十三年,此神木已经列为“五镇”之首了。

新中国成立后,碑亭已坍塌,神木更为腐朽。1952年,北京钢琴厂在这里选址建厂。上个世纪70年代,该厂将残存神木破成板材做成了八张会议桌。

现钢琴厂已然迁走,乾隆《神木谣》碑已被重新树立起来,供人凭吊。

烟墩本是烽火台

南方丙丁火之镇是永定门外的烟墩,又称为燕墩,俗称石幢,在永定门外一里多。昔人有诗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高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烟墩原是一座烽火台。据说始建于元代,原为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它有两丈多高,上窄下宽;北面西偏有一石门,进门拾阶而上可至台顶。台上缭有围墙,正中央立着一座方碑,碑顶有石檐,檐下有石雕3层,碑顶为四角攒尖顶,四脊各有一龙。碑的北南两面分别镌刻着乾隆皇帝写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两篇文章:《帝都篇》和《皇都篇》。

燕墩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维修了台顶部分,并对碑身进行了防护处理。2004年辟为燕墩公园,规划面积1.19公顷。2012年,燕墩与北京中轴线上其他建筑一起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

关于丙丁火的南方之镇,还有个良乡昊天塔的说法。因为昊天塔立于燎石岗上,燎石岗上的土为红土,据说是宋朝的孟良来此盗杨业之骨,将随身带的火葫芦摔碎后燃起大火,将山冈烧成红色的。选这里为南方之镇,也是因为在京之南、又有“火”的因素。

《昊天塔孟良盗骨》是一出杂剧,演述杨家将故事:杨令公死后,骨殖被辽人挂在昊天塔,每日箭射,灵魂受辱,托梦杨景(即杨六郎)搭救。杨景与孟良一起来盗骨,辽将韩延寿发现,率兵来追。杨景逃至五台山,遇见失散多年的杨五郎。五郎设计杀死了韩延寿,祭奠亡父。剧中的故事不是历史。昊天塔宋辽时期位于两国边界的辽国一侧,有军事瞭望塔的作用。

朱棣为什么造永乐大钟?

西方庚辛金之镇是大钟寺的大钟。大钟寺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觉生寺,因永乐大钟迁于此寺,俗呼为大钟寺。

永乐大钟铸于明京师铸钟厂,铸成后存放在汉经厂。永乐年间,遇到万寿圣节等节日,都在汉经厂作佛事。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将其从汉经厂移置万寿寺,每天由六个和尚敲钟。天启年间,时局动荡,朝中有人说:京西为“白虎地”,不宜有钟声。于是大钟被弃于地上。

清朝的君臣们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最后决定,将此钟置放在地处“右隔城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的觉生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告最后完成。据说乾隆皇帝驻跸圆明园时,每天都要侧耳遥听大钟寺的钟声。

朱棣为什么要铸造永乐大钟?据说依据是《太祖实录》里的说法:“唯功大者钟大。”其实不尽然。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封为燕王,燕王府即是昔日元大都的皇宫。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从他侄儿的手中夺取了皇位,并迁都北京。因为他的皇位是建筑在无数死难者尸骨之上的,未免于心不安,为了超度亡灵,于是下令铸造了这样一口大钟,敲一下,等于把周身的经咒念了一遍。

永乐大钟有“五绝”:第一绝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第二绝是铭文字数最多;第三绝是音响奇妙优美;第四绝是悬挂方法科学;第五绝是铸造工艺高超。

永乐大钟重46.5吨,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清朝,是怎么把它拖到大钟寺、又是怎样把它挂起来的?据说是在冬季,挖一条大沟,沟中泼水冻成冰,用大批牲畜通过冰道把大钟拖到大钟寺工地,再把它滑到一个高起的冻土堆上。来年开春,打地基、架屋梁、盖钟楼。钟楼建好后,大钟已然在梁上了。挖去大钟身下的土,大钟便悬挂起来了。

永乐大钟,凝结着我国古人冶炼、铸造等多方面的智慧。

前要照 后要靠

北方壬癸水之镇是昆明湖,位于京城河湖的上游。当时除此之外,京城近畿再没有更大的水面了。

昆明湖原名西湖、西海子,初由玉泉山的泉水汇集而成,因位置在瓮山之阳,又称瓮山泊。元朝郭守敬为补充通惠河水量,修筑了一道从昌平白浮泉至瓮山泊的堤堰,将白浮泉及西山诸泉之水引入瓮山泊,使之成为一个大蓄水池。及至清朝,瓮山泊水草丛生,泥沙淤积。乾隆十五年(1749年),乾隆皇帝为给其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瓮山上建造大报恩延寿寺,更名瓮山为万寿山;又以兴修水利之名,动用国家帑金雇用民夫,芟除杂草,疏浚泥沙,围湖造堤,设置涵闸,使“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面积扩大了一倍,深度是原来的两倍,“及湖成而水通,则汪洋漭沆,较旧倍盛”,更名为昆明湖。乾隆皇帝在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中说,自昆明湖修成之后,通惠河水量更充裕,有利于漕粮和货物运输;京城护城河里的水多了,原来深不足一尺,现在有三尺深了;海淀过去没有水田,现在水田越来越多了;还能利用这片水域操练水军。大臣们恭维说:昆明湖“实万世永赖之利也”。

乾隆皇帝亦作诗为自己歌功颂德。在今天看来,乾隆皇帝疏浚昆明湖,确实是给后人做了一件好事。

颐和园昆明湖边,一尊铜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态生动、形似真牛著称。这尊铜牛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铸造,称为“金牛”,据传是为镇压水患而建。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

中央戊己土之镇是景山,在神武门北,原名煤山、万岁山,形成于明朝永乐十五年,是永乐年间拆除元故宫、修建紫禁城时,用建筑废墟、渣土和挑筒子河的泥土堆积起来的。这一点,已经于1963年有关研究单位钻探得到了证明。

堆起一座景山,是为了给紫禁城充当镇山。按照“前要照、后要靠”的说法,紫禁城之北需要有座山。北海的琼华岛,曾经是元皇宫的镇山。明朝的皇宫向东移了,所以要再堆起一座来。

景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登上景山可以眺望大内、俯瞰全城。清代的时候,每逢重阳节开放一日,准百姓登临。但是“不与门吏接洽、赠以金钱,仍不能入也”。

京城五镇的说法可能不科学。但是这五镇增添了北京城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北京城的文化内涵,甚至还影响到了北京城的气候环境,不失为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很值得珍惜。

藏传佛教之索南孜摩

索南孜摩是萨迦派第二位祖师,名为索南孜摩上师(slob dpon bsod nams rce mo) ,是萨迦贡嘎宁布的长子。生于公元1142年,卒于1182年,享年四十岁。
索南孜摩从小跟父亲学习《金刚乘密续注疏》、《咒经》、《教诫》、《修持法》等萨迦派教法,虽然继承父亲贡嘎宁布法座,住持萨迦寺,他却更渴望深人学习佛教知识,于是将萨迦派住持任务转交给其弟扎巴坚赞尊者,前往当时佛教最高学府桑浦寺依止寺院第四任堪布恰巴却吉僧格(phya pa chos kyi seng ge),系统学习佛教知识及其它学科长达十一年。
相传,当时桑浦寺学佛人群中,既有出家僧人也有在家居士,索南孜摩虽为贵族居士。但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赢得众人赞誉。在桑浦寺学习声明学、因明学、般若、戒律、俱舍论等众多佛教理论经典,从二十七岁开始名声大振从而成了非常有名的佛学大师,一生为弟子和信徒讲经说法,为在萨迦派中普及和研究佛教正统理论及其他知识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故人们称他为索南孜摩上师。他身着白色法衣,是萨迦“白衣三祖”之一,著有《喜金刚续第二品注疏一太阳光》、《入菩萨行论诠释》、《人法之门》等多种论著。

藏传佛教之昆·贡却嘉波

昆·贡却嘉波,意为“昆氏宝王”,为萨迦寺的创建者。自称是吐蕃时期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其父释迦罗哲,有两个儿子,长子喜饶次臣,继承和修习父祖先辈的教法,获得金刚杵成就,具有很高的法力和神通,因是严守戒律的僧人,所以没有子嗣。贡却嘉波一生未曾受戒。幼从父兄学习旧派密乘教法,后又学习新派密宗。昆氏家族是一门富豪,贡却嘉波是一个封建贵族,这就使他有经济条件跟随许多著名大师学习佛法。
他曾跟随卓弥·释迦益西、玛译师、哇日译师、布尚译师等许多大德上师,亲尝法味甘露,学习以“道果论”为主的新译密法。他先在札峨隆司寺布道,后来发现温波白土中阜之旁一块具足吉祥美德的瑞地,犹如一尊大象卧姿,风水甚佳,逐起建寺之念头。随即征得地方要人的同意,给当地的主人象雄谷热瓦等人一匹白马、一串珍宝珠、一件缎衣,买下了那块地,动工兴建寺院。于第一绕迥之水牛年(一〇七三年)建成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地区的土质呈灰白色,藏语称此色为“萨迦”,故“萨迦”成了地名和寺名,也作了其教派的名称。后几经扩建,成为萨迦河南岸,大殿三层为其主体建筑。藏传佛教萨迦派由此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