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

昭武九姓都自称是大月氏(含贵霜帝国)后裔,一般都认为是附会,不过也有极大可能昭武九姓的王统基本都源于大月氏和贵霜帝国,或许他们都是分封的大月氏贵族后裔。

昭武九姓各国如下:

1、康国

首都撒马尔罕,西方一般称为“撒马尔罕国”Samarqand,康国名称来源源于古代塞种强国康居。康居国在贵霜帝国时期臣服贵霜帝国,所以可能王统被月氏人或者贵霜塞人取代,当然也有可能冒充月氏人。

康国在臣服西突厥汗国时期,逐步突厥化,但王统依然没有被突厥人篡夺。

康国亡于阿拉伯帝国东扩。其后裔可能就是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诺盖族中常见的康里部落。

2、米国

米国全名弥秣贺国,Maimargh。弥秣贺是中亚著名古城,位于撒马尔罕以南七公里。该国源于何处不可考,大略是在贵霜帝国瓦解后出现的。

中亚著名的穆格山遗址,曾出土大量粟特文书,而这个穆格山遗址就是米国的。穆格山遗址在出土大量粟特文书的同时,也出土了少数支离破碎的突厥儒尼文文献,说明米国在没有灭亡前就已经有突厥化的痕迹了。

米国是最早被阿拉伯帝国灭亡的昭武国家,其人民流向不可考,最大可能就是流向现代塔吉克族和乌兹别克族了。

3、曹国

曹国全名Kaboudhan漕矩吒国,分为东曹、中曹、西曹三国,是康国的附庸,康国的王族经常担任曹国国王。而三个曹国的的国王也都有权利竞争康国国王的宝座。

三个曹国的首府分别为苏对沙那、迦底真、瑟底痕,基本都在撒马尔罕周围。

曹国最终被阿拉伯帝国吞并。

4、何国

何国全称屈霜儞迦或者贵霜尼亚:Koschanyah,位于今卡塔库尔干。根据这个名称来看,可能是跟贵霜帝国最有渊源的一国。

何国亡于阿拉伯帝国。

5、安国

安国被西方人称为“布哈拉国”Boukhara,因为首都在布哈拉。而我们为什么称为安国呢,因为安国自称是波斯帝国帕提亚王朝(即安息王朝)的正统后裔,所以称为安国。安国最初的统治者,只怕就是波斯人,因为据记载,安国有异于其他昭武诸国的拜火教干妹妹传统:

风俗同于康国。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递相禽兽,此为异也。——隋书

安国在西突厥时代,被西突厥汗国征服。此后安国被西突厥贵族阿伯兹统治,并迁都于片治肯特。

后来阿伯兹残暴无道,安国百姓在富商阶层的率领下修筑奇姆肯特城脱离阿伯兹统治。为了防止阿伯兹报复,安国富商跑去西突厥汗廷上访,于是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下令处死阿伯兹,派自己的儿子统治安国。

安国由于晚期统治者都是西突厥贵族,所以突厥化进程较快,安国最终亡于阿拉伯帝国。

由于统治者都是西突厥贵族,所以安国曾经多次照顾被阿拉伯帝国欺凌的吐火罗叶护国:

6、石国

石国全名Toshkent即塔什干国,在西突厥入侵后,西突厥射匮可汗派突厥贵族匐职特勤统治石国。此后西突厥人涌入石国,石国的突厥化进程也非常迅速。

石国亡于阿拉伯帝国。

7、拔汗那国

拔汗那国称为Farghanah,在费尔干纳地区。西突厥统治时代被突厥人篡夺王统,国王一般由西突厥鼠尼施部、铁勒契苾部贵族担任。

由于契苾部(铁勒人、突厥语)和鼠尼施部(西突厥人、突厥语)的进入拔汗那,使得拔汗那的突厥化进程非常迅速。阿拉伯帝国甚至将拔汗那人列为突厥人的一种。

拔汗那分裂后,西拔汗那亡于阿拉伯帝国。东拔汗那一直坚持臣服唐朝,是唐朝在中亚最稳定的小弟,所以唐朝赐国号“宁远”,故拔汗那又称“宁远国”。

拔汗那一直熬到了阿拉伯帝国分裂,后来被中亚萨曼王朝征服。

拔汗那人还有一个有趣的事迹,那就是在阿拉伯帝国分裂时期,建立过图伦王朝。

图伦王朝的建立者伊本·图伦是个拔汗那突厥人的儿子,他爸沦为奴隶后被当做礼物送给了哈里发,结果这家伙最终获得哈里发的宠信,当了埃及总督。最终在埃及拥兵自立建立了图伦王朝。

8、火寻国

即花剌子模。

9、穆国

即Merv木鹿,或者译为梅尔夫。名字叫木鹿,但实际位置不在木鹿,因为我们知道,木鹿是萨珊波斯的重镇,而这个穆国很可能就是萨珊波斯攻占木鹿后逃到阿姆河西岸重建的新穆国。

该国只见于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已经消失不见了,还真不知道是被谁给灭了。最大嫌疑可能是被萨珊波斯吞并了。

10、史国

即Kesh佉沙国,或译为渴石国。康国的附属国,据说史思明即为史国后人。

这里也是驸马帖木儿的故乡。

该国亡于阿拉伯帝国。

11、小史国

即那色波国Nezak,与史国或有渊源,资料极少。隋唐时期已经不存在了。

该国曾出土大量嚈哒时期的钱币。说明该国在嚈哒时期已经被嚈哒人灭亡了。

吐火罗叶护国的猛男、可以算作阿富汗民族英雄的吐火罗相国尼查克(或者翻译为捺塞)的名字就是这个小史国的国名。

12、乌那喝

即Balkh巴里黑国,西突厥时代划归吐火罗叶护国统治,虽然该国在魏晋时期自称昭武,但隋唐时代的昭武诸国不算该国了。

吐火罗叶护国被阿拉伯帝国蚕食时,该国灭亡。

13、小月氏国(区别于汉朝时期青海的小月氏)

即Peshawa白沙瓦国,或者直接被称为寄多罗王朝(Kidarite)。该国国王是贵霜帝国寄多罗大王之子建立,一般不算昭武诸国。由于和贵霜帝国的关系而列入,在贵霜帝国分裂后,屡次遭到嚈哒人打击,最终亡国。

14、戊地国 即伐地国,俺找不到其对音拼写。该国应该在突厥统治时代,被突厥统治的安国吞并了。

中亚为什么会有大量朝鲜人?

01 北上的朝鲜人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外的领土被俄国人霸占。这使得俄国、朝鲜两国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国家在图们江口接壤,顺道把中国东北出海口彻底锁死。

就在沙俄收取外东北的当年,第一对朝鲜族夫妇私自越过图们江进入沙俄境内。当时的半岛北部与我国北方面临着类似的旱涝自然灾害,为了谋取活路,朝鲜人同样选择了向黑土地讨生计,一部分朝鲜人选择进入黑吉辽大东北一带,另一部分则闯入沙俄远东地区。

那时远东地区人口稀少,土地肥沃,俄国人为了获得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对朝鲜人的到来十分欢迎,并为之提供包括耕种、保卫在内的大量便利条件。日韩合并之后,来到远东地区的亡国朝鲜人越来越多,总数已经达到了10万以上。

02 二战,向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生活在苏联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朝鲜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巨变。日本侵略整个东三省之后,苏联远东地区便成为了日俄双方的对峙前线。当时朝鲜与中国东北的朝鲜族都处在关东军的统治下,甚至一部队朝鲜人还加入了日本人傀儡部队为虎作伥。

于是,在日本人的政治引诱下,一些位于俄国边境的朝鲜族人开始利用朝鲜族群体,在远东地区进行间谍活动。由于朝鲜人在远东数量众多,素质良莠不齐,且与日本人在相貌上难以区分,远东的苏联当局在频发的间谍破坏活动中逐渐开始将部分间谍的行为与整体在苏朝鲜人划上了等号。

随着日本人在中国掀起全面侵华战争,钢铁慈父斯大林对于远东的局势日益重视。在“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指导思想下,苏联当局选择这些可疑分子全部迁徙到中亚地区。一来朝鲜族人善于耕作,而当时的中亚地区地广人稀,有大片尚未开垦的土地,恰好是他们建设中亚的好时机,二来可以将他们与日本侵略势力完全分离开来,净化远东的政治生态。如此一举兼得的举措,斯大林选择立马执行。在不到六十天的时间里,用西伯利亚大铁路将生活在远东和滨海边疆区的20万朝鲜族人“迁移”到中亚地区。

03 中亚朝鲜人

除少数朝鲜人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之外,大部分朝鲜族人被迁移到了哈萨克。当列车接近哈萨克加盟共和国境内时,俄国人开始用“播撒”法安置朝鲜族人:分距离设置对朝鲜人进行集中安置,设立类似于今天犹太人定居点一样的农业生产点。

成吉思汗西征之追击扎兰丁

但席卷阿富汗并非顺利,阿富汗复杂的地形和气候阻碍了蒙古骑兵马蹄的速度,从兴都库什山脉到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这条山脉连绵不断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突破这条屏障就会直通巴克特里亚纳山区和阿富汗中部山区的交接点——巴米扬。这是一座极具战略地位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悠久历史的地方,其中著名的巴米扬大佛更是闻名于世。

成吉思汗在攻打巴米扬附近的重镇范延堡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双方激战中,成吉思汗的爱孙察合台之子篾惕干中箭身亡。为孙报仇心切,当日下令攻城并下令:不取任何俘虏,不取任何战利品,屠尽所有有生命者……蒙古军队严格的执行命令,将范延堡变成了死亡之城,并把该城取名为“卯危八里”(意为歹城)。范延堡所在的查里戈尔戈高地至今仍荒芜凄凉。

成吉思汗为快速攻陷哥疾宁城先派失吉忽秃忽、帖克扯克、木勒合儿等将领追讨扎兰丁,初战因帖克扯克的轻敌导致手中1000多名蒙古骑兵被扎兰丁打败,帖克扯克和米勒合儿带领少数人艰难突围成功,撤回失吉忽秃忽的营地重新部署进攻方案。

最后两军在八鲁湾川(今阿富汗查里卡东北,是通往哥疾宁和可不里去的道路上的枢纽点)进行激战,扎兰丁命将领汗-灭里指挥右翼军,命赛甫丁-灭里-阿黑剌思指挥左翼军,自己亲自指挥中军,在这次战役中扎兰丁展现出了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扎兰丁知晓蒙古骑兵的厉害,于是在沿途挖下深坑并将蒙古骑兵引入沼泽地,成功限制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同时,扎兰丁派出军队迂回到敌军后方,切断了蒙古军的退路。蒙古军伤亡很大,损失过半。这一战是成吉思汗西征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战。但是扎兰丁的部下为了争夺战利品时发生争执,部分将领离去,扎兰丁势单力薄,独自退守哥疾宁城(今阿富汗的加兹尼)。

成吉思汗闻之十分震怒,但同时对扎兰丁也开始重视谨慎起来。当成吉思汗率军来到哥疾宁城时,札兰丁早已离开该城,向申河(今印度河)方向逃遁,企图在北印度建立据点,继续抵抗蒙古军,以收复失地。

成吉思汗命窝阔台镇守哥疾宁,亲率大军追击札兰丁。于1221年10月,两军在申河北岸相遇,蒙古大军从向辛河三面围攻,将扎兰丁包围起来。蒙古军首先突破了扎兰丁的右翼,右翼统将汗-灭里在突围途中被蒙古军设杀。其后左翼军队也被攻破,此时札兰丁的六七万大军全部覆没,扎兰丁也如困兽,自己纵马入河,游至对岸,上岸后收集50多名残兵,逃向印度的德里。

1221年冬,成吉思汗在不牙迦图儿驻营,休整部队。第二年春,派八剌和朵耳拜两人带着2万军队继续追击扎兰丁,一直追到印度中部,其中接连攻陷必牙堡、木勒丹、白沙瓦、马里克弗耳等城市,但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再加上时值炎夏,难以适应北印度的气候条件,就于1223年撤出印度,在巴鲁安与成吉思汗会师。

1223年9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十月下诏班师。1224年到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驻夏,1225年二月回到阔别6年之久的土拉河哈剌和林营地。

前文所提到1220年摩诃末逃跑时,成吉思汗派哲别和速不台一路追击。同年秋攻破阿哲儿拜占(今阿塞拜疆共和国),翌年秋,侵入谷儿只(今格鲁吉亚),击败谷儿只王阔儿吉·剌沙。随即转战高加索并侵入钦察草原(波罗赤草原),攻克克里木,占领速答黑城(即俄萨波罗什),最后在迦勒迦河之战攻破斡罗思和钦察联军。1223年冬,哲别和速不台率军东返,但是在班师回国途中成吉思汗四大名将之一为成吉思汗立下汗马功劳的哲别不幸病故于咸海西里境内。速不台大将率蒙古军到原乃蛮部境内主力军会合。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结束。

这次长达6年之久的西征,蒙古军的足迹南踏印度,西至伊拉克、阿塞拜疆、黑海北岸,北达斡罗斯的基辅。使前所未有的灾难落到了被征服的国家的人民群众身上,他们大肆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并破坏城市和建筑,毁灭了该地区的文明和生产力,阻碍了被征服地区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毁灭性的灾难是无法想象的。

但战争好比一把双刃剑,蒙古大军的西征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战后为了加强对征服地区的管理,成吉思汗将西征途中攻陷的地区分封给其三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这些封地后来成为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注:1224年,扎兰丁重新回到波斯地区,重建花剌子模城,建都于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派大将拔都和绰儿马率领3万军队去攻打重建的花剌子模国。1231年8月15日逃亡中的扎兰丁死于迪亚别克尔山中。

成吉思汗西征之扫荡呼罗珊

呼罗珊州位于阿姆河以西,科贝扎特山脉以东,北至卡拉库姆沙漠。呼罗珊州有四大重要城市:巴里黑、马鲁、也里、宓沙不儿。这里人口稠密,商业发达、波斯文化浓厚,是波斯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

1220年秋,成吉思汗和托雷离开撒马尔罕率军南下,经过碣石(今沙赫里夏卜兹,为乌兹别克斯坦卡什河流域的一座重要城市之一)和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夏卜兹南90公里拜松山中的布兹加勒山口),进逼阿姆河北岸要塞忒耳迷(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儿施、贴尔美兹)。成吉思汗从这里派遣托雷带领一部由巴里黑出发,向呼罗珊州进军。成吉思汗对忒耳迷城先是劝降,不见效后开始大举攻城。坚固的城池给蒙古军攻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最后用了11天才攻下城池,成吉思汗命令军队杀死全城居民并拆毁了城墙。

忒耳迷攻陷后成吉思汗顺利渡过阿姆河从呼罗珊最重要的城市巴里黑进军。因为追击摩诃末的哲别、速不台已征服过巴里黑,所以成吉思汗赶到巴里黑城时,城中百姓拿出金钱和食物表示愿意归顺。这时传来消息扎兰丁在哥疾宁纠集兵马准备再次与蒙古军对抗,成吉思汗保留人口众多的巴里黑城对自己后方不利。于是放兵进城烧杀、拆毁城堡。接着成吉思汗经巴里黑攻至塔里寒堡。

拖雷与成吉思汗分开后以疾风之势相继攻陷呼罗珊四大重镇中的马鲁城、宓沙不儿城和也里城,其中在宓沙不儿城和也里城的攻坚战斗中蒙古军队伤亡很大,因此所有攻陷的城池一律屠城并摧毁城墙,只有也里城幸运的保留下来,拖雷放弃屠城的原因是成吉思汗在进攻塔里寒城时受阻,命拖雷快速赶到塔里寒与其会师。

成吉思汗对塔里寒围攻了7个月,但由于城堡极端坚固,军民的英勇抵抗,城中战略使蒙古军久攻不克。直到托雷率大军增援,塔里寒才被占领,并下令毁掉该堡。 不久,成吉思汗的另外两个儿子察合台和窝阔台也从玉龙杰赤赶到塔里寒与成吉思汗会师,为追捕扎兰丁,蒙古骑兵终于做好了席卷阿富汗的准备了。

成吉思汗西征之火烧玉龙杰赤

前文提到哲别、速不台率3万骑兵沿巴里黑追击摩诃末。从呼罗珊北部,萨布扎伐尔,沙鲁德,答木罕,伊剌克拉只迷,最后到达今伊朗首都德黑兰。最后将摩诃末狼狈的逼退到里海的一个名叫阿必斯衮的小岛。公元1220年1月花剌子模的国外摩诃末·苏丹悲愤而亡,临死前将王位传给了儿子扎兰丁。扎兰丁遵照父亲的旨意在玉龙杰赤继位,但部分大臣极力反对,并联合起来图谋杀害他。所以,在蒙古军围攻玉龙杰赤之前,他已逃往巴里黑、塔里寒一带,最后跑到哥疾宁(今阿富汗加兹尼),筹集近10万大军,准备抵抗蒙古军队的来犯。

与此同时,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5万大军已到达攻玉龙杰赤(现名库尼亚-乌尔根奇,位于土库曼斯坦的西北部、阿姆河的南面)城内守将是忽马尔,统帅着11万大军,日夜坚守。该城防卫工事十分坚固。蒙古军在城周围安营扎寨,一面遣使召谕居民投降,一面忙于做攻城前的准备。待攻城的器械齐备后,蒙古军立即向城内发动了全面进攻。

蒙古军队采取了诱敌深入的办法。一日,蒙古派出一小队骑兵逼近玉龙杰赤城门,但无意攻城只是在草原上抢劫牲畜。玉龙杰赤人以为这些人是蒙古人是故意向他们来挑衅,于是他们打开城门欲要彻底消灭这一小队蒙古骑兵,但是蒙古军队却无心恋受伤的野马一样惊慌逃窜,看到蒙古军队撤退助长玉龙杰赤军队的士气,开始全军奋力追击,一直追到离城三十里路远的城郊周围,埋伏哪里的蒙古骑兵从一段城墙后面十几万蒙古骑兵冲出来了,像一群野狼扑向失去方向的羊群,玉龙杰赤军队完全溃败下来,几乎丧失了抵抗力,军士四散奔逃。

同时,一支蒙古军队,尾随逃回城里的玉龙杰赤人,从哈必兰门杀进了城池,杀到名叫迪兀剌的地方,太阳西下时,才结束战斗,但是此时的蒙古军队匪夷所思的却离开了玉龙杰赤城,跑到城外安营扎寨。

第二天早晨,当蒙军先头部队来到城下,城门已经关闭,站在城门上的是花喇子模的一员猛将弗里敦占里,他亲率500人马在城门等候敌军,由于做好的充足的预备准备,屡次击退了蒙古人进攻。

城池久攻不下,让术赤开始着急了,因为成吉思汗答应他已将玉龙杰赤封给了他,所以他希望他这个首都能够完整无损保留下来。所以术赤选择了劝降,但是玉龙杰赤的居民同仇敌忾,坚决不当亡国奴,反而激起了当地居民奋起抵抗的决心。

劝降无果后,只好准备攻城。玉龙杰赤地处草原,没有石块,蒙古军队的投掷器无力可使,他们就将砍伐桑树,渍水增加木头的重量,再将桑木制成炮弹,代替石块供投石器之用。由于玉龙杰赤护城河的壕沟很深,于是蒙古人强迫俘虏运来沙土填沟,又将阿姆河的水引走。万事俱备后开始全面攻城。

蒙古军起初的攻城并不顺利,攻破城门后进入街区,由于居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不得不转入巷战,袭击阿姆河桥的3000蒙古兵,无一生存。

连续七个月攻城,玉龙杰城仍然没有全部占领,让蒙古军队损失很大。导致这个结果原因除了城中百姓保护家园而顽强抵抗之外,蒙古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术赤和察合台二人不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察合台认为,只有强攻、破坏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术赤认为,城池破坏了,屠杀了百姓,征服无用。因此二人在攻城方针上意见不同一,更谈不上协同作战了,导致军队攻城时速度迟缓、纪律涣散。

成吉思汗听说后,命令窝阔台为总指挥,团结二兄,消除矛盾,整顿军队。在窝阔台统一指挥下,重新部署了攻城作战。用火攻的办法将涂油物点燃射进城内,把石油筒投掷到房屋之上,使全城变成一片火海。在城头巷尾,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站斗。蒙古军队与城中的军民对抗了整整7天,终于占领了玉龙杰赤城,公元1221年4月,玉龙杰赤全部沦陷。

由于玉龙杰赤人的顽强抵抗,让伤亡惨重的蒙古人决定报复。他们把城市全部毁掉,把所有的居民驱赶到草原上,从中挑选了10万左右的工匠,送到了东方。最后,成吉思汗下令把剩下的居民分给军队,据一些史书资料,当时围攻玉龙杰赤的蒙古军共5万人,每个士兵屠杀24个人,即屠杀了整整120万人! 根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乌尔根奇(玉龙杰赤)的11万守军,全部阵亡。工匠和妇女、儿童被当作俘虏,运送到蒙古。乌尔根奇的失守,使河中地区全部被蒙古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