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天通之事件的起因

话说在黄帝统治时期,神可以自由的上天下地,而人也可以通过天梯——即“昆仑山,黄帝所造”往来于天地之间,因此人间天界并无区分,不管是妖魔、神仙还是凡人都可以来去自如,所以黄帝和蚩尤之间的阪泉大战有着不逊于《封神演义》中神仙打架的精彩。

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

黄帝的一统中原并没有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其孙颛顼大帝在位时与共工的一场互殴打得天崩地裂,让华夏陷入洪水的包围,历经三代帝王之后才被夏禹驯服。

能够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想必都是人神都参与的旷世大战。当年蚩尤带着风伯雨师和山精水怪为祸人间,现在又有不择手段的共工选择玉石俱焚,可见众多的神祇是良莠不齐而对错不分的。虽然这只是基于黄帝部落价值观的评判,但不管如何,这些能够移山填海的大能对于但求一饱的普通人而言是最大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尚书.吕刑》

在这篇先秦散文典籍中,三苗背了起因的黑锅,根据《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三苗复九黎之德”的描述他们应当是是东夷集团的遗民,对于暴虐、无信的苗民黄帝和颛顼采取了斩草除根的雷霆手段(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而对于天天上祭坛跟上帝哭诉(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的中原民众则用“绝地天通”斩断了二者的联系。

绝地天通之对华夏人文的影响

 “绝地天通”四个字听起来是一个网络玄幻气息很重的词汇,很少有人了解这个概念,更遑论事件前因后果的冷知识了。

“孔子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履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大戴礼记•五帝德》

事件的主角,身为黄帝之孙的颛顼身份自然高贵,“依鬼神以制义”是“绝地天通”的举措,而“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说他集王权与神权于一身。

我们想想,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没有过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为什么宗教从来都是政权的附庸,为什么国人对于宗教和神祇总是处于一种“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消极态度?往大了说,为什么华夏的文化气质和政治体系如此与众不同,这一切都与“颛顼大帝”和“绝地天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天就跟大家来聊聊这场名声不显的伟大改革吧。

神话和史实的交织

世界诞生,荷马吟唱。–雨果

我们不相信神话故事,然而“六经皆史”,神话和传说也都是真实历史的投影,而神话和史实也往往纠缠不清。

希罗多德

一、希罗多德来到意大利

公元前443年,希罗多德来到意大利的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环境优美,乡亲邻里都很热情,他打算在这里定居,写一部名叫《历史》的书。

十多年之后,这本汇集他所有见闻的书终于写成了,在希腊城邦、波斯帝国地区广为流传了,希罗多德听到之后非常高兴,能有这么多人喜欢自己写的书。

希罗多德为什么会想到写一部历史书呢?这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二、希罗多德的背景

希罗多德出生在波斯帝国第一行省下的一个小城,父亲吕克瑟斯是当地的富商,叔父是一位史诗作家,据说声名仅次于荷马。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希罗多德从小聪明好学,也不用担心钱不够花的问题。

可惜好景不长,在希罗多德20多岁的时候,他的家族参加了反对城主的斗争,因为那个城主是靠阴谋上位的,可惜最后战斗失败了,希罗多德和家人被赶出了小城,希罗多德被迫四处流浪。

那个时候的交通极为不发达,除了去海外能坐船,在陆地上全靠双脚走路,希罗多德走过波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去了国外埃及、意大利等国家。这一路走下来,他发现,原来流浪也充满了乐趣,沿途有名胜古迹,还有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

这一天,他像往常那样,继续游历,突然人群沸腾了,城中传来一个消息:希腊胜利了!

希罗多德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希腊和波斯的战争陆陆续续打了几十年了,他在波斯帝国出生,当然清楚波斯帝国有多么强大,没想到希腊居然能够打败波斯。他暗自下决定,一定要赶去希腊看看。

三、希罗多德来到雅典

公元前447年,希罗多德来到了雅典。这时的雅典已经成为了地中海的经济文化中心,无数能工巧匠,诗人作家都汇集于此,这里有优越的民主制度,渊博的学者,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在这里,希罗多德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积极参加雅典的文化活动,甚至还在演讲比赛上获得了丰厚的奖金,他还和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戏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成为了好朋友。

来到雅典的这些年,希罗多德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给了希腊城邦如此大的力量,能让它打败如此强盛的波斯帝国?

他去问好友伯利克里,伯利克里说,当然是因为这里拥有最先进的民主制度。而另一位好友索福克勒斯说,那是因为这儿拥有地中海最博大精深的思想。

希罗多德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够全面,这一路上,他听到了太多太多战争中的英雄事迹,都在歌颂希腊的战士多么英勇无畏,肯定还有更多的原因让希腊城邦取得了胜利。

伯利克里建议他,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希波战争时期的故事,可以去神庙里,那里保存着很多战争时期神的旨意。此外,他还可以帮忙引荐很多参与战争的将领,毕竟战争刚结束不久,还有很多经历过战争的人活着。

就这样,希罗多德在雅典收集了众多材料。

他这样想:“我要把这一路看到的,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使人类过去的事迹不致因时间而遗忘,使希腊人和蛮族人伟大而令人惊叹的成就不致变得默默无闻。”

四、希罗多德写成《历史》

于是,他来到意大利的小岛上,专心写作,历时十多年,写成了这部《历史》书。

这部《历史》堪称古代百科全书,涵盖西亚、北非、地中海地区方方面面的内容,希罗多德每到一个地方,拜访当地的祭司,询问当地流传的故事。可以说,《历史》不仅记录了平民的日常生活,还记载了各国王室八卦新闻。

在《历史》写完几年后,希罗多德去世了,他的墓碑上写着:这座坟墓埋葬着吕克瑟斯的儿子希罗多德,他是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的历史学家中最优秀的。这足以看出当时人对他的肯定。 在他死后,希腊逐渐走向衰亡,但正如在书中开篇所写的那样,他已经把当时人们的丰功伟绩记录下来了,不会让他们随时间遗忘,这就没什么遗憾了。

乌兹别克取代帖木儿汗国,成为中亚的霸主

中亚自从被波斯帝国征服开始,粟特人就秉持波斯文化,即使被阿拉伯征服,改宗伊斯兰教后,波斯文化仍然是中亚的主流,蒙古-突厥系的帖木儿帝国也依然尊崇波斯文化,直到被金帐汗国分出来的乌兹别克人占领,波斯文化才走向式微。乌兹别克人是怎样趁着帖木儿帝国衰败而崛起的?本文将会讲解乌孜别克族第一名将的故事。

乌兹别克族的形成与成吉思汗部分后裔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入中亚的蒙古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涵化最后产生了一个文化上既不同于蒙古族又有别于当地土著民族的新生民族乌兹别克族。

蒙古族是在乌兹别克族形成之前最晚一批大规模进入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成吉思汗占领中亚、西亚等之后,将占领地分封给他的子孙,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是其长子术赤的封地。按蒙古法律的核心,即长子领地是在离父亲驻地最远之处,术赤家族面向欧洲,形成了蒙古帝国的攻击翼。

远离母体文化,生活在异文化的汪洋大海中,不断与异文化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接触,甚至相互通婚,改变宗教信仰,由此最终与异文化相互涵化而融合,这也是术赤汗的后裔在族性上渐行渐远,最后许多蒙古人终于分化了出来的原因之一。14 世纪至 15 世纪术赤从蒙古族中的分化直接导致了乌兹别克族的兴起。

乌孜别克族,也称乌兹别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生活的乌兹别克人有一万四千余人。主要分布在今新疆喀什、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奇台、木垒、英吉沙等地。

乌兹别克人是由蒙古人及中亚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民族,骁勇善战,其历史中名将辈出,而要数该族第一名将,当是默罕默德·昔班尼汗。

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在蒙古汗国首都和林召集诸王,决定派遣大军西征。这是成吉思汗发动西征之后的第二次,不过,这一回征讨的目标不再是西亚,而是欧洲。

因为成吉思汗在世时,曾经委任长子术赤经略西方,所以这次西征的主帅便落在了术赤家族头上。术赤的次子拔都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他的封国,这一回便成为了西征大军的总司令。

拔都“能力极高”,在术赤诸子中“享有极大的荣誉和尊敬”,深得军心而且用兵如神。在他的指挥下,十五万蒙古大军一路向西,势如破竹,先后征服保加尔王国、突厥钦察诸部、罗斯诸公国,杀入东欧,占领波兰、匈牙利,直到窝阔台大汗驾崩,他才率军东返。

这次西征,成吉思汗四个儿子家族都收获了不菲的财富,而术赤家族得利最大,术赤封国的领地扩展了近一倍。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控制西部的疆域,拔都将统治中心向西迁移,在伏尔加河下游,今天俄罗斯的谢里特连诺耶修建了一座名叫“拔都萨莱”的城市作为自己的都城。而由成吉思汗赐封的“术赤兀鲁思”,也在拔都手中成为了“金帐汗国”。

拔都对自己的兄弟们进行了册封,将十三个兄弟全部赐予大小不等的封地,而在西征中立功最大的长兄斡儿达和五弟昔班的封地最大,斡尔达被赐封尔加河下游左岸起,北至乌拉尔山南麓,东北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地区,建立了白帐汗国。昔班的封地则在乌拉尔山以东和东南,咸海北边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蓝帐汗国。

白帐汗国、蓝帐汗国还有罗斯诸城邦,便成为金帐汗国最重要的三大藩属国,也是金帐汗国防卫外敌和稳定内部的重要力量。

拔都开始,金帐汗国有着长达一百一十四年的稳定和强大,而到了拔都的第五世孙札尼别统治时期,汗国更是达到鼎盛。然而,札尼别统治时期,也是金帐汗国走向衰亡的开始。1357年,札尼别灭亡了伊儿汗国,但在回军中患上重病,他的长子别儿迪别为了争位,联合将领暗杀了札尼别,自任可汗,并屠杀了自己十二个兄弟。

别儿迪别对自己家族的杀戮,开启了金帐汗国的动乱。在位两年后,他便被自己的一位兄弟所杀,从此汗位更迭频繁,内讧频仍,宫廷之中血迹斑斑。从1360年开始,金帐汗国在不断的战乱之中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这二十年中,先后有二十位可汗如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

拔都的子孙彻底凋零,无力再重兴祖先的汗国。而这时,白帐汗国的汗王们却开始西进,来争夺金帐汗国的汗位。

白帐汗国这样的做法倒并非全然不顾法统,以下犯上。白帐汗国的始祖斡儿达是术赤的长子,拔都的大哥。按说本该在术赤死后由他继承汗位。但拔都能力大威望高,斡儿达主动让贤,支持拔都,“让拔都登上了父亲之位”。那么,现在拔都的子孙无法再维持金帐汗国的稳定和繁荣,斡儿达的子孙出来收拾残局,可说是顺理成章。

1381年,白帐汗国可汗脱脱迷失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重新统一了金帐汗国,金帐、白帐两汗国正式融为一体。而此时,白帐汗国所属的部落大量西迁,其原来的牧场土地便空了出来,蓝帐汗国的游牧群便趁机占据了白帐汗国的领地。不过,在名义上,蓝帐汗国此时还是金帐汗国的臣属国,只不过效忠的对象从拔都的子孙变为了斡儿达的子孙。

可是,脱脱迷失的中兴之路很快便遭到了强有力打击,崛起于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原本是脱脱迷失的恩主。可两个大国都要争取霸权,是不可能的长期和平相处的。1388年,两大帝国开始兵戎相见。经过两场大战,脱脱迷失终究不是战争天才帖木儿的对手,大败亏输。金帐汗国的主力军队被歼灭,最繁荣的核心区被摧毁,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强国之林。

国家衰落,内部的纷争便接踵而起,各派势力你争我夺,战乱不断,可谁也不能再重新统一。在这大乱之世,蓝帐汗国不愿深陷其中,他们选择了离开故土,南下另找出路。

虽然蓝帐汗国的可汗本是昔班家族世袭,但是随着他们进入原白帐汗国的土地,和白帐汗国的一些部落结合,加之一些突厥部落也参与其中,便不再能够维持世袭,可汗需要各部落首领选举。1423 年,白帐汗国系贵族博拉克在众多首领的推举下成为蓝帐汗国可汗。在他的带领下,蓝帐汗国开始逐步南下,向中亚方向扩展势力。

由博拉克率领的蓝帐汗国向中亚挺进,可谓正逢其时。1405年,帖木儿帝国开国大帝帖木儿病逝,经果短暂的内战,帖木儿第四子沙哈鲁重新稳定了国家。沙哈鲁自己坐镇帝国西部的赫拉特,而将自己的长子兀鲁伯册封在撒马尔罕,维持帝国东部的稳定。

兀鲁伯是一个卓越的学者,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人仁慈宽容又不善打仗。这就给博拉克的南下创造了机会。起先,博拉克实力不济,向兀鲁伯称臣,获得了他的支持,整合了内部,成为了强有力的可汗。逐渐在锡尔河沿岸站住了脚。而此时,蓝帐汗国的部落开始自称“乌兹别克人”。

 “乌兹别克”是金帐汗国鼎盛时期可汗的名字,这个名字还有一种译法是“月即别”。之所以会用这个名称,是因为在月即别可汗在位时,“当时的人们曾将月即别汗的军队称作‘月即别军’,将他的整个国家称为‘月即别国’。……后来‘月即别军’这个名词逐渐被‘月即别人’一词所代替,后来成了代表阿黑·斡耳朵(即白帐汗国)许多突厥蒙古部落的集合名词。”

乌兹别克人刚南下的时候,还需要和兀鲁伯虚与委蛇,而随着实力日益壮大,也就不再安分守己了。1426年,博拉克正式向兀鲁伯提出了对锡尔河沿岸地区的领土要求。兀鲁伯大怒,挥师进攻博拉克。两军在苏格纳克(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克孜勒-奥尔达省、锡尔河北岸托缅-阿雷克村以北)附近展开大战。兀鲁伯是个学者,用兵打仗哪里是博拉克的对手,很快便大败亏输。从此,帖木儿帝国便再也压制不住乌兹别克人了。

不过,博拉克也是个不幸的人物,他给自己的部族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但自己却没能享受多少好日子。击败兀鲁伯不过两年,他便被自己的部下暗杀,匆匆谢幕。他的两个儿子克烈和贾尼别年纪都很小,无力继承父亲的基业。各大首领集会,选举出了新的可汗,这便是昔班家族的成员,昔班的六世孙阿布勒海尔。

阿布勒海尔称汗的时候只有十七岁,虽然年幼,但能力超群。接过汗位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烈火燎原般的扩张,1430年攻取了花剌子模地区的首府乌尔根奇城,1447 年更是从帖木儿帝国手中完全夺得了锡尔河地区,这个地区对于游牧者来说是一个合适的过冬地,同时也是征服河中地区的关键。阿布勒海儿汗于是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

正当阿布勒海儿汗一路凯歌的时候,上天又给他送来了更好的礼物。1447年,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去世,兀鲁伯成为帝国的统治者。这位学者君王在父亲的庇护下还不能保全东部的领土,现在父亲一死,更是连稳定内部都做不到。1449年,兀鲁伯被自己的儿子弑杀。而他的儿子也只做了六个月君主便被忠于兀鲁伯的大臣暗杀,帖木儿帝国一片混乱。

兀鲁伯的死,除了因为和儿子的权力之争,还在于他倡导的科学研究和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惹怒了伊斯兰教团。教团是他儿子的支持者,现在见国内大乱,教团便派出使者前往乌兹别克汗国,迎请兀鲁伯的女婿卜撒因回国。

卜撒因是兀鲁伯的侄子,也是他的女婿,是帖木儿第三子米兰沙的孙子。这位宗王原本很受兀鲁伯的信任,但因为野心很大,趁着沙哈鲁去世兀鲁伯自顾不暇之际发动叛乱,失败后逃亡到了乌兹别克汗国,受到阿布勒海尔汗的庇护。如今兀鲁伯父子皆死,伊斯兰教团邀请他回国,他便立即找到阿布勒海尔汗,希望能够支持自己。

当初阿布勒海尔汗收留卜撒因本就是为了留一张和帖木儿帝国讨价还价的牌,如今见牌终于有了用场,自然不会作壁上观。于是在1451年初尽发精锐,护送卜撒因回国争位。

帖木儿帝国此时乱成一锅粥,哪里还能抵挡乌兹别克军的进袭,何况还有伊斯兰教团的内部策应。很快,乌兹别克军便攻进了撒马尔罕,扶立卜撒因成为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

卜撒因即位后,为了酬劳乌兹别克汗国,自甘为臣属,并允许乌兹别克军在撒马尔罕大肆抢掠。撒马尔罕本就是中亚首屈一指的商业大都市,又经过帖木儿、沙哈鲁、兀鲁伯三代数十年的建设,金碧辉煌,珍宝如山。这一下可全便宜了阿布勒海尔汗,他的军队把这座名城洗劫一空,满载而归。

这次战争,使得阿布勒海尔汗的事业达到了顶峰,曾经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帝国成了自己的附庸,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可以说,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亚霸主,以后他完全可以如帖木儿当年一样,继续向四面扩张,去成为新的世界征服者。

可惜,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当你最得意的时候,也可能重大的打击便要来临了。阿布勒海尔汗放眼四周,都不再有强敌。可他没有想到,一支强大的军队正从万里之遥向他步步逼近了。

帖木儿帝国

寄情于茫茫草原,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的生活让人羡慕。可是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生存条件却要艰苦得多,但这也造就了他们极为强悍的战斗力。游牧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事迹至今也仍被人们所传唱。其实,在铁木真之后,一个名为帖木儿的突厥化蒙古人,也曾追随先辈们的脚步,不断征服强大的对手,带领族人再度建立起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帝国。帖木儿帝国素来有着“蒙古第二帝国”的美誉,那么帖木儿又是如何带领蒙古人再度走向辉煌的呢?这一切还得从察合台汗国说起。

按照蒙古人的传统,成吉思汗在西征时曾赐给次子察合台一块封地,也就是后来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可惜时光荏苒,帝国荣光不在,察合台汗国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到了拜延忽里可汗这一代,国家的军政大权已经落到了巴鲁刺思家族族长哈扎罕的手中。哈扎罕权倾朝野,在国内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而且为了树立自身威严和巩固权势,他曾先后两次弑杀君主。哈扎罕的行径让许多人恨之入骨,但小心谨慎的哈扎罕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百密终有一疏,1359年哈扎罕在一次打猎中被暗杀了。

巴鲁刺思家族的统治并没有结束,其子乌巴都刺接管了父亲的权力,可惜他没能继承父亲的智商。家族权势如日中天,他渐渐迷失了自我,竟然看上了可汗拜延忽里的王妃。纵使权势滔天,但君臣终归有别。色欲熏心的乌巴都刺竟然为了王妃将可汗拜延忽里杀害,另立了一个傀儡汗。乌巴都刺的声望能力本就不及其父,而此举更是犹如烈油入锅,朝野上下一片叫骂,甚至连巴鲁刺思家族内部都对他有了意见。

随后,在族人哈只和费尔干纳守将拜延的精心筹划下,他们举兵攻陷了国都,乌巴都刺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混乱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汗国最高权力无人把持,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西察合台汗国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当初举兵的哈只趁机在渴石城宣布独立,而这个哈只其实就是帖木儿的叔叔。

帖木儿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于巴鲁刺思家族,而巴鲁刺思则是汗国内最具权势的家族。虽然他的父亲只是分支酋长,但也算得上是豪门贵族了,其父所掌管的地区正是渴石城。与官二代不同,帖木儿从小就严于律己,树立了远大理想,深知投资自己就是投资未来,为此他不断锻炼着自己的能力。可惜世事往往不尽如人意,还没等帖木儿羽翼丰满,父亲便去世了,他的叔叔接过了渴石城的权力棒。帖木儿关于未来的理想近乎于破灭,因为作为叔叔名下将领的他已经失去了继承渴石城的资格。帖木儿却并不甘心,他一直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公元1360年,西察合台汗国的国内形势每况愈下,东察合台汗国杰出首领秃黑鲁帖木儿有些坐不住了。这不正是他建功立业,重新恢复察合台汗国昔日荣光的绝佳时候么?于是,他积极动员国内民众,筹备战争物资,并在这一年御驾亲征,带领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向西察合台汗国。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四分五裂的西察合台汗国根本无力抵抗,各路诸侯望其旗靡,无不闻风丧胆,哈只也被吓得逃亡他处。聪明的帖木儿很快就意识到,这正是他合法夺回渴石城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向秃黑鲁帖木儿表达善意,称其愿意成为他的臣属。此举让秃黑鲁帖木儿非常满意,也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最后更是将渴石城交由他代为管理。

就在帖木儿以为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东察哈台汗国内部的异教徒却爆发了起义,这样一来,秃黑鲁帖木儿只能回军镇压。他走后,各路诸侯迅速死灰复燃,哈只也再度回到了渴石城,根基不稳的帖木儿根本不是哈只的对手,他只能再次服软。可是没过多久,秃黑鲁帖木儿镇压完起义后再次袭来,可怜的哈只再度逃亡,但这一次却在途中被人暗杀。帖木儿顺理成章地接手了渴石城,还一跃成为了黑鲁帖木儿之子也里牙思火者的辅臣,自此帖木儿手握大权,属于他的传奇却才刚刚开始。

委身于察合台家族门下,不过是帖木儿的手段,因为帖木儿知道只有暂时忍让才能让自己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能够在汗国中获得更高的位置。可惜事与愿违,帖木儿非但没有获得晋升,还被排挤了下去。心有不甘的帖木儿只得转而联合迷里忽辛,并正式与察合台汗国分道扬镳,走上了反抗蒙古贵族的道路。在两人的鼎力配合下,察合台汗国的军队节节溃败,河中地区也被夺了过来。帖木儿的势力逐渐扩大,他也开始不满于现状。

公元1369年,帖木儿将同盟迷里忽辛(摄政王)杀害,随之开始独揽大权,他还像先辈们那样,杀了现任可汗,并重新立了一个傀儡。但与先辈们不同的是,帖木儿在西察合台汗国的权势蒸蒸日上,后来更是自号苏丹(因为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不能称可汗)。因为国内没有谁能够对他产生威胁,所以即便如此放纵行事,反对的声音也不多。借助这滔天权势,帖木儿开始整顿西察合台汗国的诸侯们,并成功将这些人收入麾下,西察合台汗国终于成为了帖木儿的囊中之物。在这基础上,一个崭新的帝国诞生了——帖木儿帝国。

登顶至尊之位后,一代雄主帖木儿开始了征战四方的伟大旅程,他先是降服了老对手东察合台汗国,解决了来自东方的大威胁。此后东察合台汗国虽对帖木儿王朝多有侵犯,但是帖木儿在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再挑过事。而后,他又征服了波斯和花刺子模地区(此前也被蒙古人征服过),更是将同属蒙古四大汗国的伊利汗国斩落马下,从而在地区内树立了极高的政治威信。此时,只剩下一个金帐汗国能够对帖木儿产生威胁了。随着帖木儿的军事扩张,来自金帐汗国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贸易上帖木儿王朝被金帐汗国牢牢压制着,而且还经常受到来自金帐汗国的挑衅,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1395年,聪明的帖木儿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利用金帐汗国内部矛盾取得了捷列克河大战的胜利,至此帖木儿帝国第一阶段的对外征战完美收官。随之而来的外族叛乱,让帖木儿将征服目标转变为了外族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外族人的威胁要比蒙古族大得多,于是他开始师从成吉思汗,奉行起了屠城政策。公元1396年,帖木儿将各国使臣全部扣押,其中就有明朝和奥斯曼帝国的使臣,这样的行为无疑意味着宣战。

六年之后,帖木儿悍然出兵,率领15万大军兵临奥斯曼帝国的安卡拉城,而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正是有着“闪电”之称的巴耶塞特一世。尽管巴耶赛特联军曾一度占据优势,但是双方经过数日激战,帖木儿还是利用自身擅长远距离迂回包抄的特点赢得了胜利,最后巴耶赛特被俘,奥斯曼帝国大伤元气。功成名就的帖木儿仍不满足,他又将目光瞄准了东方的天朝上国明朝。公元1404年,渴望恢复成吉思汗荣光的帖木儿亲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明朝,然而行程还未过半他就病死在了途中,攻打明朝的计划也就此夭折。

帖木儿的突然暴毙,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帝国危机也接踵而至。帖木儿身死之时,他的长子、次子和三子都已经先他一步去世,剩下的合法继承人只有四子沙哈鲁。在经过一系列混战,沙哈鲁成功登位,虽然他也曾极力稳固帝国的统治,但终归荣光不再。就像当年的蒙古帝国一样,帖木儿帝国也很快一分为四,彼此间征伐不断,帝国彻底走向末路。时至今日,纵观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难免令人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