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神木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九大神木,第一个是冥界入口,最后一个沟通三界。

一、度朔山大桃树

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桃树,它盘根错节绵延三千余里。在这棵大桃树的东北方向就是传说中的冥界入口。经常有万鬼从这里前往人间祸害众生,神荼、郁垒两位神人守卫着这个入口,防止恶鬼出来伤人。

二、昆仑不死树

《博物志》记载 :“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传说在西昆仑王母娘娘的居所,有一种名叫不死树的神树,树上结的果子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嫦娥奔月”的典故里,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之药就是不死树上所结的仙果,结果被嫦娥吃了飞升广寒宫。

三、扶桑神树

《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屈下枝,一日屈上枝。”另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扶桑树高耸三百里,叶子的形状像芥菜叶。相传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都栖息在汤谷的扶桑树上,扶桑树也就是传说中的日出之地。

四、文玉树

《山海经》载:“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传说中有一种叫寻木的树,树干有一千里长,在拘缨国的南面,生长在黄河岸上的西北方。

五、枫木

《山海经》记载:“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在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蚩尤战败被诛,蚩尤所丢弃的兵器化为了神树枫木。《尔雅》对此补充道:“旧说云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上,掷其械于大荒之中,朱山之上,化为枫木之林。”

六、邓林

《山海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时,由于口渴,将渭河的水都喝干了,但是还是没有解渴。最后在逐日的半路口渴而死,丢弃的手

七、若木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大荒当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山,山上有一种红颜色的树木,青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名叫若木。若木是传说中夕阳西下时憩息的地方。

八、帝女桑

《山海经》日:“又东五十里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帝女就是指炎帝的女儿,帝女桑相传是炎帝之女升天

九、建木神树 《山海经》记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另外《淮南子·地形训》又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建木生长在天地之中,高达数百仞,可以直通天界,上古大神伏羲、黄帝等通过神树建木可以自由往来于三界。

祇祗衹袛

祇、祗、衹、袛——这四个字都是有的,但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古今用法又多有变化,如果不是从事古籍研究的人,真不必钻进这迷魂阵。然而,在现代语文运用中,这四个字还是碰得到的,似有必要把它们的关系理理清楚。

祇,音qí,本义为地神。同样是神,古人加以细化: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后来祇可以泛指神灵。又可读zhī,通“祗”,义为恭敬。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义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此义宋以后用“只”。

祗,音zhī,从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浇地敬献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义,如《左传》“父不慈,子不祗”。现代带有文言色彩的书信中也见应用,如“祗候回音”“祗颂文祺”。又可读qí,通“祇”,义为神灵。还可读zhǐ,范围副词。

衹,音tí,同“缇”,本义为橘黄色的丝织品。又可读qí,用于“衹衼”一词,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类。还可读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衹”被定为“祇”的异体字。1964年5月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衹”又被定为“只”的繁体字。

袛,音dī,义为贴身穿的短衣。《说文解字》释义时用了一个颇为陌生的词“袛裯”:“袛,袛裯,短衣。从衣,氐声。”扬雄《方言》对“袛裯”作了考证:“汗襦,自关而西或谓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当于今天的汗衫吧。

从应用的角度总结如下:

一、义为神灵时,用祇,读音为qí。用“祗”也可以,但不是首选字。

二、义为恭敬时,用祗,读音为zhī。用“祇”也可以,但不是首选字。

三、用作范围副词时,表示仅仅、只有,读音为zhǐ。历史上祇、祗、衹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开始,已出现改用“只”的趋势;《简化字总表》明确规定用“只”,其他用法是不规范的。繁体字排印的图书应首选“衹”。

四、“袛”是一个用途比较单一的字,只用于表示短衣的“袛裯”,读音为dī。千万不要因为形似,在该用祇、祗、衹的时候用“袛”。

王通授学

王通(584年—618年),字仲淹,隋朝河东郡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朝思想家、教育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祖父。

王通家学渊源深厚,精通儒学,他不愿做官,一生以弘扬儒学为己任,并明确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来丰富和充实儒学。

王通曾在河汾设帐授学,远近闻名,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门人弟子多达一千余人,有“河汾门下”之称,时人称他为“王孔子”。

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之变”后,王通病重,寝疾七日而终,他的数百门人弟子经过讨论后,私定其谥号为“文中子”。

王通死后,众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又称《文中子中说》或《文中子》)一书,用问答笔记的形式记录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

当时,王通也以 “圣人”自居,他也模仿孔子作了“六经”,即《续六经》,分别是:《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易赞》。可惜的是,其著作今仅存《元经》和门人编辑的那部《中说》。

王通虽然英年早逝,在三十几岁就病逝了,但他教出的门人弟子,却有好多牛人,他的弟子杜淹(杜如晦的叔父、唐太宗贞观初年的宰相)在撰写的《文中子世家》一文中,描述出王通河汾授课时的壮观场景:

“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征、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在《中说•关朗篇》中,也描述了王通门人受学的情况:

“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 受《乐》,杜淹、房乔、魏征受《书》,李靖、薛方士、王珪受《诗》,董常、薛收、程元,备闻《六经之义》。”

王通的这些门徒,可谓是初唐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说是建立大唐王朝的功臣以及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之治”的贤臣。

窦威,不仅是唐高宗李渊妻子窦氏的堂叔,还是唐朝建国后的第一任宰相;

温大雅,跟随李渊太原起兵,深得李渊信任,长期职掌机要;

温彦博,温大雅弟弟,贞观初年做到宰相,李渊曾感激他说:“我起晋阳,为卿一门耳。”

王珪,唐初时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贞观四年时,又做了唐太宗的宰相,曾有“智谏太宗退美人”的佳话;

房玄龄、杜如晦,长期辅佐唐太宗的名相,有“房谋杜断”之美誉;

魏征,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的一代名相;

薛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武德四年(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进攻洛阳的王世充,河北的窦建德前来救援,其他部将都劝李世民退兵,只有薛收力排众议,力谏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

李靖,大唐第一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八名,南平萧铣、辅公祏之乱,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一生为大唐王朝开疆扩土,立下无数功劳,后来更是化身成为“托塔天王”。

以上这些人物个个都是大唐王朝开国时期的顶尖人物!

王通主要的思想是“王道思想”和“三教可一”,“王道思想”让他备受后人的推崇,而“三教可一”的思想,也成为后来“三教合一”的思想起源,这个学说也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唐末文学家皮日休,甚至把儒家道统的传承归纳为:孔子——孟子——荀子——王通——韩愈。

显然,在皮日休看来,王通在儒家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荀子而已,这种道统传承的思想,为宋代理学的道统说奠定了基础,从而诞生了一种说法,即王通开创了“河汾道统”。

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甚至认为:王通的地位应在荀子之上。

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王通虽然不可与孔、孟同日而语,但却高于荀子、韩愈。

南宋著名的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也把王通与孟子、荀子、韩愈相提并论。

金代著名学者赵秉文也是认为王通是圣人一类的人物,“文中子,圣人之徒欤!孔孟而后,得其正传,非诸子流也。”

明代著名心学家王阳明也认为王通高于韩愈,仅次于孔、孟、荀。

王通之所以能得到后世宋明理学家们如此之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热衷于振兴“周孔之道(即王道)”,并为之大费苦心,做出理论建设,开馆授徒,宣传自己的思想,这些成就,确立了他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他的学说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与伊朗两国总统通电话 讨论中东局势

克里姆林宫当地时间4月16日发布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当天应邀与伊朗总统莱希通电话。双方就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使馆建筑以及伊朗进行回击后的中东局势进行了详细探讨。

普京表示,希望各方均能展示出理性和克制,防止新一轮对抗给整个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莱希表示,伊朗被迫采取的行动是有限度的。他同时强调伊朗无意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双方均表示,当前中东地区所发生的事件根源在于巴以冲突尚未解决。双方重申了俄罗斯和伊朗支持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缓解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为通过政治和外交渠道解决问题创造条件的原则性立场。

此外,双方就俄伊关系热点问题交换了意见,表示愿进一步发展双边各领域合作,包括实施互惠互利的基础设施项目。

2024-04-16 22:35 北青网

哥萨克骑兵与恰西克军刀

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战刀很多,但是称的上“鹰之利爪”的只有哥萨克骑兵刀:恰西克!他是属于勇士的战刀!

在俄罗斯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成为“顿河流域的雄鹰”,他们挥舞的令对手胆寒的哥萨克骑兵刀,就是鹰之利爪;传统的哥萨克骑兵刀长约90CM,采用中亚铁矿石冶炼出的精钢打制。厚背宽刃,橡树叶状刀尖,占据整体宽度2/3的深弧血槽,刀身拥有优美却又凶悍的弧度,鹰头般的包铜手柄,重心靠后。

硬木制作的刀鞘以铜片包边,铜KU夹紧,通常为黑色。刀入鞘后整体朴实的让人不会多看第2眼。但是,钢刀出鞘,任何人挥舞起来,其自身弧度带来的劈砍威力可以轻易砍断小树,辟开木桩,这种威力体现在哥萨克骑士中流行的一句俗语“像劈田菜一样的砍掉对手的头!”。当你跃然马背,手持哥萨克骑兵刀迎风挥舞的时候-你可体会到“如雄鹰展翅,冲向猎物”的感受。

由于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握把无护手,重心靠后便于激烈运动中挥舞,转刀,哥撒克骑士传统的劈砍技巧就是利用重心弧形劈砍。重心靠后还便于在骑乘冲击直戳对手时的刀身平稳不晃动。

传统/制式哥萨克骑兵刀上的铜件是青铜/黄铜的,越是摩擦越是亮。标准的哥撒克骑兵刀没有护手,带护手的哥撒克刀都是后装或者定做的握把。为了使刀的整体重心靠后和稳定,有些哥撒克骑兵刀的“鹰头包”是整体铸造或是罐铅的,这样做的附带好处是-当对手距离骑士很近,并拉拽骑士时,够分量的握把底会轻易的敲昏对手甚至打裂对手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