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渎八流

古人对于我国山川地理的认识是非常早的,有所谓“三山五岳”、“四渎八流”等说法。今天咱们来聊聊所谓“四渎八流”,说的是哪些河流?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四渎”都源出名山,其中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古人最早的时候把河称为水,在他们看来,四条最大的水分别是:江水、河水、淮水、济水。现在来看,只有济水沿用了古代的名称,其他的都改了。

今天,淮河、黄河、长江都还在日夜奔流,唯独济水早已消失,只留下济源、济宁、济南这些地名,佐证着它曾经的存在,济水下游的一段河道被黄河侵夺,记忆着一条古水的足迹。长江、黄河、淮河大家都很熟悉,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济水。古时的济水来自海拔1700多米的济源王屋山,王屋山这个名字大家肯定不陌生,《愚公移山》里边太行、王屋二山,就是这个王屋山。

据《尚书·禹贡》记载,当年的济水经河南温县,至荥阳、封丘、开封、兰考等地,流入齐鲁大地,再经定陶、菏泽、巨野、济宁,绕梁山,过东阿、济南、济阳等地,最后汇入渤海。现在,济水已经不复存在,他的河道被黄河征用了。而之前黄河在北线的河道,形成了以海河为主的河流系统。

然而,这条消失的济水,却被历代帝王给予特殊的恩宠,享受到水系崇拜中最高的礼遇,被尊为四渎之首。济水能够成为四渎中最受称道的河流,因为它是四条河流中唯一清流入海的河流。在中国人看来,清浊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水质,更可以象征人的品质。既然四渎都具有神性,那么能够在其他三渎皆浊的情况下独清的济河,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管理它的神在品德上更为高尚。

“四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黄河支脉),汉水、沔水(长江支脉),颍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脉)。这些河流的名字又衍生了很多地名,诸如渭南、洛阳、汉阳、沔阳、颍川、颍阴、汝南、汝阴、泗水(县)、沂南(县)、沂水(县)、临沂等等,遍布于华夏大地。

与四渎相比,八流名气不遑多让。比如黄河的支流渭水,泾渭分明即来源于此,系指泾河水清,渭河水浑,不过沧海桑田,目前已变为泾河水浑,渭河水清了。洛河更是厉害,其与黄河交汇的中心地区被称为“河洛”,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河图洛书,河洛文化,伏羲、周易……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泗水是春秋时期孔子曾带领弟子们经常游玩的地方,曾经在此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八流”中的沂水最小,而且先流入泗水再流入淮水,是支流的支流,但因为它发源于神圣的泰山,所以跻身于名水之中。

四渎八流,一方面承载着中原文明的发源、兴起、发展,另一方面也记录并将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历史记忆。古人对于四渎五岳是当做神祇来信奉、祭祀的,现在的我们似乎对四渎八流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敬畏了,但是四渎八流却依然在滋养着每一个生活在他们附近的人。

五岳

五岳概况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是闻名全世界的风景。人们这样形容五岳:“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 嵩山如卧”。

千百年来,皇帝在这里祭祀,僧人道士在这里修行念经,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许愿,名人雅客也喜欢在这里赋诗作画,给五岳留下了众多的人文遗迹。文人墨客登五岳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慨叹。

东岳泰山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中国五岳之首,古称“岱宗”,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高度居五岳第三位,但它却被历代称为“五岳独尊”,原因首先是泰山平地拔起,山势雄伟,更重要的是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场所,山上有古寺庙22处、古遗址97处、历代碑碣819块、摩崖石刻1018处。

泰山山麓的岱庙为泰山第一名胜,天贶殿是岱庙主殿,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画有《泰山神出巡图》。岱庙内陈列的沉香狮子、温凉玉、黄蓝釉瓷葫芦瓶誉为泰山镇山“三宝”。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市城南。海拔2160.5米 ,以险峻著称。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誉。华山五峰为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峰上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擦耳崖、苍龙岭为出名的极险之道。

华山脚下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的神庙,创建于西汉,仍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因其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似,有“陕西故宫”之称。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中部衡山等县境内,海拔1300.2米。南岳古木参天,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郁香,以风景秀丽著称。南岳庙是衡山最大殿宇。祝融峰之高、藏经楼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衡山四绝。后又开辟了麻姑仙境、穿岩诗林新景点。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东,海拔2016.8米。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见此山势雄伟,遂封北岳。恒山分东西两峰,双峰对峙,浑水中流。山上怪石争奇,苍松翠柏之间散布着楼台殿宇,以幽静著称。恒山景观之最为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口西崖峭壁上。据恒山志记载,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琮楼阁40间,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间以栈道相通,风景优美。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海拔1492米,以峻闻名。嵩顶有峻极峰,是嵩山最高峰。嵩山东端中岳庙,是中国最早的道教庙宇。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嵩阳书院是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山西部北麓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也是中国少林拳的发源地。

文化轶事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祇。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三山”者,“神仙”居住的地方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所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的“仙迹”;而“五岳”则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五岳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东周文人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交通不便,偏是深山藏宝,“悬空寺”便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五岳”被誉为中国的“五大奇观”,乃中国群山中最为尊贵的五座山。

历史渊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岳”在东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职称,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起来了,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据《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黄帝远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图不出中原黄河流域,黄帝是否封岳无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现了四岳是无可置疑的。

历史上各朝京都虽屡有变迁,均不出豫、晋、陕、三省范围,其所封四岳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故《诗话》曾说:“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国岳山称名始见于《尚书》。《尚书》有东、西、南、北四岳,而无五岳。四岳山名见于经书者唯有东岳岱宗。《周礼·大宗伯·大司乐》始言五岳,而不言为何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才对名山大川较翔实可靠地总结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史记·封禅书》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古国,位于中亚”母亲河”阿姆河下游三角洲,是中亚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的时期,其文化成就堪称中亚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旧译”回回国”或”火寻”,是一个位于今日中亚西部地区的古代国家,位于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今日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两国的土地上。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叶,其领土广阔时期包括今日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东部及以色列等地。

1200年,花剌子模的阿拉·阿德丁·摩诃末继位,他使花剌子模国达到了鼎盛,在他统治期间花剌子模国成为中亚的主要帝国。他的第一次行动是从古尔人手中夺取了阿富汗地区。

1210年,摩诃末大胜西辽(辽皇族耶律大石在新疆建立的国家)王古出鲁克,想继续向东扩张。

1215年,摩诃末派遣以哈拉丁为首的使团来中国,在中都附近觐见了成吉思汗,并且受到优厚礼遇。之后,成吉思汗派遣了回聘使团。

1218年使臣到达花剌子模递交了成吉思汗致摩诃末的书信,信的大意是:吾人眼下有友邻之责,人类协调的途径应由双方遵循;友谊的责任应得到承担;吾人应有义务在不幸事故中相互支援和帮助;并且应使常行的和荒废的道路平安开放,让商人们可以安全无约束地来往云云。

回聘使团还没回到京城,蒙古商队便到达了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守城的花剌子模将军亦难赤,眼红商队的大量财物,竟把商队作为间谍扣押。上报后,大汗摩诃末命令将商队人员全部处死,财货没收。仅有一名驼夫逃回报信给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震怒之余不失,一面派哲别将军追歼盘踞新疆的西辽王古出鲁克,以投石问路探测动静;一面又派以伊本·哈福剌只·布拉为首的使团出使花剌子模,据理责问摩诃末。摩诃末无以置答,竟又将三位使臣杀掉。

花剌子模大汗摩诃末的一再挑衅,成吉思汗再无退路,于是亲率大军20万,与其会战花剌子模。

其实花剌子模当时精兵有40万,国土和属地很大,东北至哈萨克斯坦的锡乐河,东南临印度河,西北抵阿塞拜疆,西南达波斯湾。然而其国土辽阔却荒于治理,地区富庶却征敛无度,人民众多却大兴屠戮,兵多将广却令出多门。朝内忧国王、母后两班人马,朝外患贵族勾心斗角互相窥伺。

1219年9月,成吉思汗大军进入花剌子模,至1220年3月,半年间就攻克了布花剌等8城。接着,蒙古军三路会师,三天攻下驻有11万重兵的其国都撒马耳干。

1220年底,成吉思汗又相继攻克你沙不儿等十余座名城。从撒麻耳干到里海之滨,摩诃末在前面跑,蒙古军在后面追。摩诃末一路逃亡,居然一敌未遇,一叶扁舟,划入里海中偏远的一个小岛,那里蒙古铁骑难于涉足,倒也安然无恙。怎奈天不佑,神不灵,惊吓之余,还是难免一命呜乎。

1222年11月20日,摩诃末的长子扎阑丁驻军花剌子模东南部重镇哥疾宁,听说成吉思汗亲领大军扑来,便南撤印度河,被迫与穷追不舍的蒙古军又打了一场恶仗,人马几乎输光,孤身跃马印度河,亡入印度。

花剌子模这个纵横中亚的汗国也就从此消亡,成吉思汗把他的长子术赤分封在了钦察草原,把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焉耆以西直到咸海地区分给了次子察合台,把天山北路的塔城、额敏、和布克赛尔、阿勒泰等地和蒙古高原西部分给了三子窝阔台,成吉思汗的领地即蒙古中心地区则由幼子拖雷继承。

其后,蒙古帝国又进行过两次西征,一次进抵奥地利和意大利国境,另一次攻取了伊朗、巴格达、叙利亚。

在漫长的战线上,西域成了重要的补给站。蒙古军正是以西域为跳板走向世界的,”大约占据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开化地区。”

据小说家高建群的描述,西域大地上所有那些重要的地理名称,都是以蒙语来命名的。阿尔泰山意为”盛产金子的山”,阿尔泰第一峰奎屯山是成吉思汗命名的,意为”多么寒冷的山”。天山与阿拉套山的夹角,赛里木湖畔的博尔赫拉,蒙语为”青色的草原”。呼图壁蒙语的意思是”高僧”。

在新疆,许多山的名字中出现”塔格”,譬如慕士塔格山,库鲁克塔格山,觉罗塔格山——,”塔格”是蒙语”山”,乌鲁木齐,意思是”美丽的牧场”。

不仅新疆如此,甚至俄罗斯境内的”喀山”、”克利米亚”等,也都是蒙语命名。

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

在古代,云贵地区地处偏远地带,中原王朝总是鞭长莫及,因而总是采取一些类似于分封制的羁縻制度,如汉朝在云贵册封夜郎王和滇王,唐朝设立羁縻府州,南宋开始形成土司制度,一直沿袭到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也就是羁縻制度的沿袭。贵州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过四大土司,他们奠定了贵州的版图基础。那么这四大土司分别是哪些呢?

一、水西安氏:存在时间最长的土司

水西是彝族建立的政权,因为位于乌江以西,因而称为水西。水西本姓为罗氏,明朝时期接受朝廷的册封改姓安氏。水西土司本为罗殿国,唐宋史料记载为罗氏鬼国,是三国时期彝族首领济火建立。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对平定西南和擒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管辖今天的毕节、修文、息烽、清镇、水城一带,其中心在今天的大方县。

元朝时期,罗殿国臣服,设置土司制度。明朝建立后,罗殿国又臣服于明朝,明朝在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之地建立贵州宣慰司,其级别高于其他宣慰司。贵州宣慰司的驻地在贵州城(贵阳)。该时期,水西土司开始改姓为安,因而成为“水西安氏”。明朝出现了水西土司历史上最有名的首领–奢香夫人。她继承贵州宣慰使后,大规模修建驿道,推广中原先进的经济技术,学习儒家文化,加速了水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水西灭亡于清朝。清朝入关后,吴三桂远征西南,水西臣服。康熙三年(1664年),水西首领安坤反清,吴三桂开始率军来剿水西。第二年,水西被灭,清朝在水西之地设置了大定、黔西、平远(织金)、威宁四府,实行改土归流。水西安氏土司的历史从225年到1665年,跨越愈1400年,是贵州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土司。

二、播州杨氏: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最强的土司

播州杨氏形成于唐朝后期,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杨端率领杨家军进入黔北,击败南诏军队,开始割据播州。五代和北宋前期,播州兄弟分裂,发展受到阻碍。到了杨粲时期,统一了播州,其势力已经扩展到今天的整个遵义。杨粲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加速了经济的开发。同时发展教育,吸收中原文化,为播州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是播州军事上的顶峰。杨价和杨文父子先后率领播州军队和蒙古军作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杨文曾向西南战场献《保蜀三策》,最终其中的“中策”成为了西南战场的指导思想。杨文还派遣冉氏兄弟前往四川修建钓鱼城防御工事,后来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钓鱼城之战”,蒙哥也命丧于此。杨文在播州修建的海龙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元朝时期,播州杨氏势力进一步增强。杨汉英成为镇守西南地区的重要力量,多次出征附近的反叛势力,最远到达缅甸。明朝时期,经过长期的稳定发展,播州的经济文化达到了强盛。当时播州还要每年向贵州省运输粮食,而播州茶仓也成为了西南四大茶仓之一。盛极必衰,1600年,播州末主杨应龙发动叛乱,最终万历皇帝发动六省共24万军队围攻播州,也就是著名的“平播之战”,成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播州灭亡后,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给四川,平越府划给贵州。清朝雍正五年,将遵义划给贵州。

三、思州田氏:面积最大的土司

思州田氏建立于隋朝。582年,黔州地区出现了叛乱,于是任命蓝田人田宗显为黔州刺史,出师征伐。田宗显平定叛乱之后,镇守黔州,开始建立世袭政权。唐朝又承认了田氏政权的存在。唐末期到五代,由于巴蜀地区战乱,田氏中心开始迁徙到思州务川县(今沿河县),历史上开始称为“思州田氏”。

元朝初期,思州田氏达到了顶峰,管辖面积包括铜仁市的全部,黔东南地区大部分。元朝至元15年(1278年)迁治龙泉坪(德江),1281,又改宣抚使为思州宣慰使兼管内安抚使,建治于清江城(今岑巩)。于是岑巩开始有了思州的名称。

元朝末年,明玉珍在巴蜀称帝,建立大夏政权。1362年,当时思州田氏的镇远州知州田茂安投降与明玉珍,因为镇远位于思州的南部,因而设置为思南道都元帅府,其慰徙治都坪(今思南具),从此思州分裂为南部分。明朝建立后,思州两部均归顺于朱元璋,分别设置了思南宣慰司和思州宣慰司。思州土司分裂后,两大土司征伐不断,最终在1413年被永乐帝所灭,设置了思州、黎平、新化、石阡、思南、镇远、铜仁、乌罗八个府,并和贵州宣慰司合并,建立贵州行省。

四、水东宋氏:面积最小的土司

北宋初期,真定人宋景阳率领家族进入蛮州(开阳)平叛,并建立世袭统治。南宋时期开始走向强大,并攻陷了矩州城(贵阳),控制了今天的瓮安、龙里、贵定、惠水等地。元朝时期,水东宋氏投降,但后来又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元运动,最终失败。

明朝时期,朱元璋在水东和水西之地设立了贵州宣慰司,以两大土司首领共同治理,中心设在贵州城(贵阳)。1476年,开始在贵州之地设立程番府,这显示了水东土司控制的面积不断在减少,而明朝直接也逐渐开始改十归流。不久,程番府改为贵阳府,而水东宋氏的管辖之地仅剩下了开阳和乌当。

1622年,水东宋氏开始联合水西安氏反叛,到1630年,水东宋氏被灭,实行改土归流,设置了开州,隶属于贵阳府。

史佚和董狐

据《史记》记载,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对华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史官其实就是秘书官。 

国家政权出现后的夏、商两代,出现了国家编制内的秘书官职,商代后期还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但是古籍中实有其名的秘书官仅有夏代末年的太史令终古。据《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书记载,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荒淫残暴,就拿出保管的图法档案哭着进谏,而桀不但不改,反而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就带着图法档案投奔了商汤。史书记载的终古的事迹仅限于此。 

史书上记载比较详细的较早的古代著名秘书官,当推西周初年的史佚和春秋时期的董狐。他们都以秉笔直书的实事求是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君言必录,君举必书”的史佚 

根据近代学者杨伯峻先生考证:“史佚即《尚书·洛诰》之‘作册逸’,逸、佚古通。”史佚,就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作册史官”,即记录国王言行和朝廷重大事件的文字秘书(当时称“内史”)。综合《国语·晋语》《逸周书·世浮解》《淮南子·道应训》等典籍的记载,史佚先后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成王这三代国君当过史官,由于资格老、影响大、威望高,被当时的臣民称为“四圣”之一(其他三圣是周公、召公、姜太公)。《逸周书》上说他曾代天子册告皇天后土,《大戴礼记》上说他“博闻强记”,善于对答,常侍立于天子身后,接受咨询,提示遗忘之事。 

作为周王朝立国之初的主要史官,史佚对秘书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相传,史佚模仿老虎身上的花纹创造了“虎书”,模仿凤凰、赤雀等瑞鸟的姿态创造了“禽书”,模仿鱼的形态创造了“鱼书”——这实际上说的是史佚从各种动物的形貌姿态中得到启示,激发了灵感,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字体,就是大篆。史佚不但创造了大篆书体,而且还受周公之命用大篆统一了当时社会上各不相同的文字(“同天下之文”)。这也说明了秘书自古以来就是由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来担任的。能够对创造、改进和统一文字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肯定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他们在远古时代都是史官,这足以证明秘书对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史佚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坚持“君言必录,君举必书”,为古代秘书实事求是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实事求是作为秘书职业道德的形成,有确切事迹记载的就始于史佚。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削桐封弟”的故事: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这个故事是说:武王驾崩,成王即位,这时唐国发生了叛乱,于是周公率军灭掉了唐国。不久后的一天,成王与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成王随手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树叶,把它剪成珪(古代诸侯举行典礼时用的一种玉器)的形状,并且对叔虞说:“给你这个珪,我封你做唐国的诸侯。”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把这件事记录在案,并恭请成王选择吉日为叔虞举行封侯典礼。成王听了感到奇怪,说:“我当时是和弟弟在开玩笑呀,怎么能当真呢?”史佚严肃地说:“天子哪能随便开玩笑?大王既然说了封叔虞为唐侯,作为史官的我就要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按照规定应该举行仪式完成它,并用歌舞来庆贺这件事。”叔虞就这样被封为唐国的诸侯。 

这个生动的故事反映了史佚作为朝廷史官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尽职态度,他奉行的“君言必录、君举必书”的原则,一直为后人所称道。但对他的具体做法则应做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学习。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曾专门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辨》,文中问道:“假如成王拿了桐叶与妃嫔、太监开同样的玩笑,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封他们为侯吗?”我们对待古代秘书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学习柳宗元的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从古人那里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古之良史”董狐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他是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所以以官为姓氏。据说今山西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当时的朝廷史官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录此事,并“示之于朝”,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赵盾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是未尽到职责,更何况国君是被他的族人所杀,他回来后又未法办弑君的人,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担,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国的法令条文。传宣王命,记功司过是他们的具体职责,兼有治史和治政的双重任务,实际就是具有褒贬臧否大权的文职大臣。当时,记事的“书法”依礼制定,礼的核心在于维护君臣大义,赵盾不讨伐弑君乱臣,失了君臣大义,故董狐定之以弑君之罪。对此,孔子大加赞扬,称董狐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后世称之为“良狐”,以表褒美之意。这是因为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以礼义违合为核心的书法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孔子赞扬他,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之一。文天祥在《正气歌》里也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直笔的含义逐渐摆脱了以礼义违合为内容的书法局限,从董狐开始,《左传》《史记》均继承了求实的史学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虚美,不隐恶”,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实质。这一传统为后代进步史学家弘扬发展,编著出许多堪称信史的著作,是我国史著中的精华。其开启之功,实源于晋太史董狐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精神。